快舟應急空間飛行器

2007年4月,美國國防部正式向國會防禦委員會提交了關於發展“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計畫的報告。 2004年,美國空軍參謀長提出了“聯合作戰空間”(JWS)的概念,進一步深化了“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的思想。 2006年7月,空軍還新組建了“太空快速回響作戰”小衛星中隊。

這是湖北省孝感市環保局官方網站中曝光的快舟應急空間飛行器配套項目。就是能夠快速應急部署的星箭組合體,其尺寸在東風21和東風31之間,出廠的時候就是‘星-箭-筒-車’組合體,外觀類似飛彈,裝在密封儲存發射筒內,由大型飛彈運載車裝載運輸,有效保存時間在10年左右。由解放軍二炮部隊裝備,在發生戰爭或自然災害時,能夠在任何地方,在20分鐘內快速發射入軌。載荷應該主要是衛星戰術偵察衛星、戰術通訊衛星。產品大量使用成熟技術,追求較低成本,可以像中程飛彈一樣大量部署使用。“快舟”應急空間飛行器是該系列衛星的第一顆,總經費7.9億元,2011-2012年飛行演示,用於國家應急減災等方面,與美國“百星計畫”同步,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想像一下,在未來的太空作戰中,一旦敵方將我方的衛星擊毀,我方可以通過快速反應的衛星發射系統迅速補充損失衛星,並扭轉戰場頹勢。 當敵衛星進入我方預警範圍,可以通過快速反應的太空衛星將敵衛星捕獲和破壞,敵人的空間資產將迅速貶值,這是多么誘人的套用前景啊。
2002年,美國為了稱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開始研究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系統,他要把上述作戰想像變為現實,而2013年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也開始陸續披露相似的作戰系統,中美太空大戰一觸即發,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技術和經濟實力,難怪一些媒體認為,中美兩國壟斷太空優勢的競賽將徹底開遍世界軍事格局,因為在二十一世紀誰掌握了太空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2009年4月,美國雷聲公司公布了一個名為“回響器”的有效載荷設計概念,這種創新性的設計採用了一套可互換的任務專用遙感器,能夠實現有效載荷的快速部署。
“回響器”設計概念採用了光電和射頻有效載荷構造,由於基礎載荷設計使用標準的即插即用技術,易於與遙感器進行集成,從而能夠顯著縮短生產周期並減少計畫成本。其生產周期預計為2年至3年,成本可降低30%至50%。 “回響器”能有效增加或重組關鍵空間能力,並融入新技術和創新型的操作,從而可直接滿足軍方的特定需求。
2009年10月,美國《新聞周刊》登載關於即插即用衛星的文章,稱美國國防部正在研發成本低廉、像洗碗機那么大的衛星。這樣的衛星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組裝起來,並被迅速“按需”發射。這項技術成為歐巴馬政府的優先選擇。相關計畫的預算從1億美元增加到了1.9億美元。及時回響型空間辦公室主任稱此項研究將使衛星具有“與筆記本類似的即插即用技術”。實驗室的一個團隊近期在不到4個小時的時間內組裝了一顆迷你衛星。
從海灣戰爭到阿富汗戰爭的近幾次現代化戰爭中,軍用衛星均大顯身手,對擁有衛星的一方迅速取得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太空系統將面臨從防禦敵方攻擊到應對迅速變化的技術和支援需求等各種挑戰。由於衛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缺乏反應能力,使其無法應對未來的挑戰。基於上述考慮,美國提出了太空體系建設的新理念――“太空快速回響作戰”(ORS),其主要思想是準確、快速、且經濟可承受地將載荷送入太空,為戰場的作戰人員提供實時的空間戰役與戰術支持。何謂“太空快速回響作戰” 美國空軍最早提出“太空快速回響”一詞,其概念重點強調在接到需求命令後,全部的開發工作可在18個月內完成,保證從提出作戰需求到太空飛行器部署完畢只需要幾天或者幾周的時間,以滿足戰術級作戰的要求。2007年4月,美國國防部正式向國會防禦委員會提交了關於發展“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計畫的報告。根據該報告,美國把“太空快速回響作戰”定義為“確保集中並及時地滿足聯合部隊司令部需求的空間力量,以能夠承受的成本提供在太空和近太空迅速、精確部署和運行國家及軍事資產的能力”,並將“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視為旨在滿足聯合部隊司令部需求的太空活動的一部分,以此提升太空實力的快速回響性,滿足國家安全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太空快速回響作戰”並不是要取代傳統的太空系統,而是對後者進行必要的補充,“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與傳統太空系統的關係,類似於C-130與C-17的關係。
美國軍界領導指出,搞“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的目的,不是建造可以滿足更多作戰需求的一套系統,而是去建造一些滿足專門且關鍵的作戰需求的若干套個性化系統。“太空快速回響作戰”將提供一種經濟適用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在太空,近太空、經由太空/近太空的國家與軍方資產,能迅速、準確、決定性地到位並運行。“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的遠景是提供快速的、量身打造的聚焦於戰役與戰術任務的太空力量。從作戰和應付突發事件的角度考慮,“太空快速回響作戰”中的回響時間是第一位的,為此該計畫所需要達到的能力包括:(1)為應對對手不斷提升的太空作戰能力,太空項目開發階段對太空飛行器的設計、製造和測試時間由當前的2至10年,縮短到6至9個月;(2)用於集成、發射,部署太空飛行器的時間由當前的3>12個月縮短為幾天;(3)達到作戰需求的效果由目前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縮短到能夠實時支持作戰。為了達到上述的軍事需求,需要研製出一系列新的、低成本的,能快速進入太空的運載器和太空飛行器。
美軍的“太空快速回響作戰”將實現如下4種軍事航天能力。(1)進一步拓展太空系統的套用範圍,使空間系統具有更廣泛的戰術套用能力,及時回響不斷變化的戰場需求,快速提供針對戰役和戰術任務的戰場情報、監視與偵察,部隊移動中通信,氣象監測,定位、導航等各種信息。(2)提高太空的戰略應急能力,及時應對始料未及的緊迫需求,成為大型衛星系統戰略能力的有力補充。尤其在大型衛星系統受到攻擊而失效時,“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系統可快速提供系統重建能力;(3)使空間系統更易於維持、更有效,並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成為太空防禦的新途徑,並將有效提高關鍵太空系統在未來戰爭中的快速補充和恢復、重建能力,同時套用“虛擬衛星”或“星簇”結構等技術,明顯加大對衛星硬殺傷的技術難度和成本;(4)“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計畫擬採用標準化的衛星通用平台和模組化有效載荷及部件,並通過快速組裝和測試技術等,形成太空系統的快速研製和部署能力。
太空也要“兵貴神速” 現有的大型衛星系統還不能及時回響戰場變化,不能由戰場指揮官控制,而且時效性差,研製、發射和準備的周期長、費用高昂,不適於戰術套用。因此,需要探索、發展能滿足戰術戰役套用,成本低廉、更加靈活的空間系統,提供更快的作戰回響能力。“太空快速回響作戰”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的。
2001年12月美國發布《AFSPC001-01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作戰及時回響型太空運輸任務需求陳述》,為日後發展“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系統奠定了基礎。2002年下半年,美國防部軍力轉型辦公室與海軍實驗室聯合啟動“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試驗”(ORSE),旨在從有效載荷與發射系統兩個方面驗證“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能力。2003年3月,美國空軍又開始進行“太空快速回響運輸”替換方案分析(AOA),對空天飛機、空射火箭、完全或部分可重複使用火箭、一次性火箭等發射方案進行研究。2004年,美國空軍參謀長提出了“聯合作戰空間”(JWS)的概念,進一步深化了“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的思想。2005財年美國防部又提出了“太空快 速回響作戰”倡議。2006財年國會增加了對近太空的研發投資,要求對近太空平台的作戰有效性、技術性、經濟性進行分析。2006年7月,空軍還新組建了“太空快速回響作戰”小衛星中隊。2007年4月,美國國防部正式向國會提交了“太空快速回響作戰”報告,闡述了“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的總體思路和具體實施技術,標誌著太空系統投入戰場戰術套用的序幕正式拉開。
2007年5月,美國空軍在柯特蘭德空軍基地建立“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辦公室,該辦公室的設立使美國“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能力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當前,美國正在北約26個成員國中積極推廣“百星星座”的概念,試圖建立“ORS星座聯盟”,並最終部署一個可共享的“百星星座”。
如何打造“太空快速回響”系統 事實證明,發展太空系統快速反應能力並非易事,必須改變整個太空架構的許多方面,美國目前正從以下3個方面打造全新的太空反應能力。目前的衛星發射準備周期長、發射費用昂貴,以“軍事星”通信衛星為例,發射入軌不僅要耗費上億美元,在發射前還要進行3個月的測試。因此ORS的首要任務是減少發射費用,縮短發射時間,為此美國正在努力發展運載技術,提高快速發射及入軌能力。目前的主要措施包括:(1)專門發展太空快速回響運載器。在這一方案指導下發展的新型系統主要包括“力量運用和從本土發射”(FALCON)計畫中的小型運載火箭(SLV)、經濟可承受快速回響航天運輸系統(ARES)、“風馳”空射火箭等。(2)在現有漸進一次性運載火箭(EELV)和洲際彈道飛彈(1CBM)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在這一思路指導下發展的系統主要包括“獵鷹”小型運載火箭、“鬼怪”火箭和“米諾陶”(Minotaur)等。(3)利用商業系統提供快速太空回響發射服務。商業發射如果解決了安全、成本和時間限制等因素的制約,這種方式將能成為太空快速回響的重要選擇。
目前太空飛行器不能回響戰場變化,不能由戰場指揮官控制,而且不能有效地把戰場感知信息直接送達作戰部隊,同時衛星開發需要長時間的研發、測試。為了縮短太空飛行器的開發和測試時間,提升戰術支援能力,許多新的概念被提出,包括標準化太空飛行器平台、模組化載荷、虛擬衛星、星簇、在軌服務等。通過對這些概念技術的套用與探索,保證系統可快速地研製、生產與組裝。這方面“戰術衛星”已經為人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此外,培養新型太空人才也很關鍵。發展具有反應能力的太空系統的最大障礙也許是改變太空專業人員對太空系統的思維方式。未來,具有反應能力的太空系統操作者將需要對美國軍隊的需求變化和敵方軍隊的行動做出動態和及時的反應,這與現在的操作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從長遠看,培養人才或許比技術開發更為重要。
從1999年“太空快速回響作戰”概念提出至今,美國在該領域已取得了許多進展,但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系統的建設還只是處於啟動階段,要成功實現“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計畫仍然充滿了挑戰。
以“戰術星”為代表的衛星平台與有效載荷研究取得較大突破 2003年美國防部軍力轉型辦公室啟動“戰術星”計畫,旨在為戰場指揮官提供直接調 用太空資產的能力,空軍、海軍和其他聯合實驗室參與其中。該計畫是“聯合作戰太空”(JWS)概念的一部分,也是JWS概念的基礎。“戰術星”演示計畫包括一系列小衛星演示,目的是為發展快速回響小衛星奠定技術基礎,演示經濟可承受的及時回響型發射、測試、系統的戰場集成,以支持戰鬥指揮官的戰術需求。
“米諾陶”-1火箭於2000年1月首次發射,成功將多顆小型軍事、高校衛星送入軌道。第二次發射於2000年5月將美國空軍實驗室的MightySat II技術驗證衛星發射升空。最近的三次在一年之內進行:2005年4月發射了美國空軍實驗室XSS-11 太空飛行器,2005年9月發射了美國國防預先研究計畫局(DARPA)秘密衛星,2006年4月為台灣“國家航天計畫辦公室”發射6顆“福衛”-3。
用於戰場觀測的'戰術衛星'-1質量為110千克,裝有傳統的低解析度可見光/紅外相機和輻射識別系統(即信號情報偵聽裝置)。該衛星採集的信息能夠利用美國國防部目前正在運行的保密傳輸控制/網際控制(TCP/IP)網路分發給作戰用戶。戰術指揮官通過現有的無人機地面站接收來自'戰術衛星'-1 的信息,這樣可避免重複建設地面設施,並降低部隊的負擔。
雖然戰術衛星-1的照相解析度較低,但採用了模組化、標準化設計,具有質量輕、成本低、研製時間短等優勢;衛星遙感器與無人機和其他系統間可互聯;可通過保密TCP/IP網路向衛星指派任務並直接向用戶傳送偵察信息,以便於戰場指揮人員使用衛星數據;具備通過戰場上可獲取的電子信號來識別和捕獲信息的能力。戰術衛星-1原定在2004年1月進行發射,後因發射它的'獵鷹'-1火箭屢出技術問題而將發射時間推遲到2007年上半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