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四方[成語]

志在四方[成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志在四方,成語,拼為zhì zài sì fāng,指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

基本信息

名稱

“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變而來。“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鮒編撰的《孔叢》(記述孔子及其後代言行的一部書)。《孔叢子·儒服》篇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介紹

孔子第五代孫孔穿,字子高,出遊趙國(今河北省南部一帶)。在趙國,他和趙勝(即平原君)門下的賓客鄒文、季節兩人交了朋友。後來孔穿要回魯國了、鄒、季兩人上路相送,一直送了三天,陪著走了不少路,總是戀戀不捨。臨別的時候,鄒文、季節竟難過得流下眼淚,而孔穿只躬身向他倆輕輕一揖,就轉身而去。與孔穿同行的人不理解他為什麼如此不近人情。孔穿說:起初我以為他們都是大丈夫,想不到這兩個人卻如此婆婆媽媽,“人生則有四方之志”,怎么能兒女情長、長期聚在一起呢?
作為成語,“四方之志”現在一般都說作“志在四方”,用來形人們的遠大志向。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