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世界

第一篇演講 第二篇演講 第三篇演講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5月1日) 外文書名: Mind and world 叢書名: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平裝: 211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7300073530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心靈與世界》在對經驗性思想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充分地論證了現代哲學中存在的一個主要的問題――潛在的二元論立場。儘管我們傾向於認為經驗性思想理性地建基於經驗當中,但任何試圖清晰表達這個觀點的人都會遇到始料不及的困難。麥克道威爾通過對眾多當代哲學家著作的透闢解讀揭示了這些困難的根源所在。麥克道威爾認為,這些困難反映出我們未能看到如何將所謂的“理性的邏輯空間”納入自然世界當中,而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在於某種對現代社會具有吸引力的自然觀念。麥克道威爾認為,拋開這種觀念就可以迴避那些哲學上的困難。通過回歸現代之前的自然觀念同時又保留現代自然觀念中的優點,我們就可以把經驗看作對於獨立的實在的理性的開放性,這將是令人滿意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合理地理解和解決心靈在世界中的地位這一問題。

編輯推薦

《心靈與世界》為“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哲學系列”中的一本,是麥克道威爾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收集了麥克道威爾在1991年的洛克講座上所做的演講。 現代哲學發現,給出一幅令人滿意的畫面,用來表明心靈在世界中的位置,這是很困難的。儘管我們願意認為經驗思想理性地根植於經驗,但是許多陷阱正等待著任何一個試圖清晰表述這種立場的人。麥克道威爾主張,這些困難反映了一種可以理解的――但卻可以克服的――失敗,即沒有看到我們如何把塞拉斯所謂的“理性的邏輯空間”納入自然界當中。
現代哲學發現,給出一幅令人滿意的畫面,用來表明心靈在世界中的位置,將是很困難的。儘管我們願意認為經驗思想理性地根植於經驗,但是許多陷阱正等待著任何一個試圖清晰表述這種立場的人。麥克道威爾主張,這些困難反映了一種可以理解的――但卻可以克服的――失敗,即沒有看到我們如何把塞拉斯所謂的"理性的邏輯空間"納入自然界當中。

媒體推薦

麥克道威爾的著作是非同尋常的,這不僅是因為它表明的見解以及它所提出的論證,而且因為它對一般意義上的、從遠古至今的思想的歷史,特別是對哲學史的深刻的敏感性。對於所有嚴肅的哲學家來說,它將是一種快樂,並且絕不為過地說,它也應該是一種激勵。
――P.F. 斯特勞森(P.F.Strawson)《時代文藝增刊》
在《心靈與世界》中,麥克道威爾對構成“現代”哲學的那些問題的最深刻的理智根源進行了論述。麥克道威爾敏感而且深刻,他的行文簡潔而且雅致。如果他的書不像通常那樣易讀,那是因為他正在設法解決的問題的深度與難度,也是因為他本人致力於其中的宏偉的任務:對於哲學想像力,對於我們關於理智的可能性空間的判斷力的重新塑造。
――威廉士(Michael Williams)《哲學季刊》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約翰・麥克道威爾 (John McDowell) 譯者:劉葉濤
約翰・麥克道威爾(John McDowell),(1942-),當代哲學家,美國匹茲堡(Pittsburgh)大學哲學教授。其主要的學術研究領域是心靈哲學和語言哲學。《心靈與世界》(Mind and World)是麥克道威爾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收集了麥克道威爾在1991年的洛克講座上所做的演講。

目錄

前言
導言
演講
第一篇演講 概念與直觀
第二篇演講 概念的無界性
第三篇演講 非概念性內容
第四篇演講 理性與自然
第五篇演講 行為、意義與自我
第六篇演講 理性動物與其他動物
編後記
第一部分 語境中的戴維森
第二部分 第三篇演講的附言
第三部分 第五篇演講的附言
第四部分 第六篇演講的附言
索引

序言

《心靈與世界》的主要內容是一種記錄,記錄的是1991年我在牛津大學夏季學期的洛克講座上所做的演講。我對這些演講從原初的形式上做了一些改動。我試圖在清晰度和明確性方面做出改進。我還去掉了像“下周”和“上周”這樣的詞,因為把這樣的詞放在一個要通過一口氣讀完才能理解的版本中似乎是荒謬的,也許――至少就這些演講的正文而言情況是如此。篇演講”)只是想要說出我在牛津演講中所說的話。
此外,這些正文的內容要通過一種有組織的方式,並以一種再現當初我做演講時的那種口氣說出來。這裡至少有三點需要做出說明。
首先,在表達這些演講內容時,即使是在對短語和句子做出修改的地方,我也如同在段落和部分中所做的那樣,維持了演講的順序。特別是,我並沒有試圖去消除或者甚至是減少重複。我曾經希望,頻繁而且有時很長的扼要重述能對聽者有所幫助,而我現在也希望這樣做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其次,對於一組簡短的演講而言,試圖遵循一種合理的線性思考順序似乎是明智的,而且我並沒有試圖使修正過的正文缺少二維性。腳註(就它們不僅僅是文獻的信息而言)和編後記旨在說明關於這些問題的更加全面的處理方式可能會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做演講時它們差不多也只是那些演講記錄的附加物。
第三,我並沒有試圖去消除一種無防備性,它似乎是演講這種形式所特有的。
我要對許多人表示真誠的謝意。
那些粗淺地閱讀這些演講的人可能會認為,大概在第一頁之後,戴維森(Donal Davidson)在這些演講當中是作為我的一個敵人而出現的。我希望即使是從這些演講的正文本身來看,對於那些閱讀稍微深入一些的讀者來說,下面這一點也是明顯的:我挑選戴維森的工作進行批評表明了我對他的尊重。我通過對照的方式來定義與戴維森不同的立場,這樣做使得我容易把差異放在次要位置而把大量的共識置於中心位置。為了實現演講的目的,我強調了這種對照的重要性。在編後記中我試圖做出一些修正。事實在於,自從在威金斯(David Wiggins)的堅持下我第一次閱讀《真理與意義》(Truth and Mearl-ing)或者也許是《論說出》(On Saying That)(我不確定最先讀的是哪一篇)以來,戴維森的著述就成了我的靈感之源。[1]

後記

1.在演講當中,我把戴維森的融貫論專門作為對我所倡導的關於經驗的觀點的陪襯。這裡我想要把戴維森對於經驗思想的認識論方面的思考放在一種歷史的語境中,這種歷史語境是由美國實用主義傳統最近的發展中的一條線索構成的。我希望這有助於澄清某種在演講中沒有弄明白的東西:我們在何種程度上可以把戴維森算作一位同盟者而不是反對者。
2.在他那篇關於這個題目的著名的論文中,W.V.蒯因所批判的經驗論的兩個教條是:第一,在分析陳述(即只根據意義為真這一意義上的陳述)和綜合陳述(即其真值不僅取決於意義
而且還取決於世界這一意義上的陳述)之間存在“根本性的區分”
(20頁);第二,“經驗意義”(empiricalsignificance)可以在表達
我們關於經驗世界的看法的陳述總體中逐個地分配給單個陳述。
在蒯因看來,我們應該這樣來代替第二個教條的說法:“經驗意
義的單位是科學的整體。”(42頁:這是我提出第二個教條的方式的
原始資料)另一個表述是這樣的:“我們關於外部世界的陳述不是個
別的,而是僅僅作為一個整體來面對經驗法庭的。”(41頁)如果這
是關於同一個思想的兩種表述,那么蒯因正在不自覺地按照接受經驗
法庭的裁決來解釋經驗的意義。這使得好像蒯因關於“經驗意義”的
觀念與康德關於經驗內容的觀念相對應,或者與經驗世界發生關係,30這是我在演講中加以捍衛的東西。按照那種觀念,某種東西,比如說
一個信念或者――更適合於蒯因――種世界觀,在構成一種被看作
是關於事物情況如何的立場的意義上與世界產生關聯這一事實,取決
於它容易受到世界對其可接受性的裁決的影響;而這樣的裁決只有通
過經驗才能給出。
遭到拒斥的第一個教條宣稱,綜合陳述的真值取決於兩個因素,
意義和世界;分析陳述是對之而言世界因素等於零的陳述。如今蒯因
的肯定性畫面保留了真理所依賴的那些因素的兩重性。他說:“很明
顯,真理一般而言既取決於語言又取決於非語言的事實。”(36頁)
他的主張不是說沒有那兩個因素,而只是說我們不能根據陳述逐個地
把它們兩個分開。在明顯沒有爭議的經驗論的語境中,“世界”要素
只不過是對經驗的可應答性,可以把它概括為“經驗意義”。因此,
在表達拒斥第二個教條的論點的過程中,蒯因認可通過下述說法重新
表述真理對語言和非語言事實的“明顯”的依賴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