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殺馬特

殺馬特一詞源於英文單詞smart,可以譯為時尚的;聰明的,在中國正式發展始於2008年羅福興創建,是結合日本視覺系和歐美搖滾的結合體,喜歡並盲目模仿日本視覺系搖滾樂隊的衣服、頭髮等等,看不慣的網友們將他們稱為“山寨系”,“腦殘”劃上等號腦殘族並列。
原始的大部分殺馬特都留著五顏六色的長髮,畫著很濃的妝;穿一些很個性的服裝,戴著稀奇古怪的首飾;喜歡自拍,在網咖的攝像頭前做些奇怪的動作;自稱是是:一個集潮流、視覺、殺馬特為一系的群體。至於中國的“殺馬特”家族,已與搖滾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是喜歡模仿視覺系的服飾、化妝罷了;而真正視覺系的FANS們又不屑於與“殺馬特”為伍。所以中國的“殺馬特”演變至今,既不是VR,也不是純粹的視覺系。而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狀態、一種生活形式和一股文化潮流。殺馬特的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另類甚至是怪誕的青年形象,這群另類青年正不停不斷挑戰大家的審美神經,他們被稱為“殺馬特家族”。

基本信息

定義
殺馬特(smart可以譯為時尚的;聰明的(雖然smart除了諧音以外和殺馬特沒有任何聯繫,其實殺馬特就是smart的諧音而起的,smart→SMT→殺馬特)殺馬特純粹屬於模仿VR,與非主流一樣。“視覺系”在日本已經流行了很多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視覺系文化開始流行到了中國,受到了中國大部分青少年的追捧和模仿,並在網路上形成一個網路家族,稱作中國網路“殺馬特家族”。
殺馬特的成立由羅福興開創2008年,殺馬特形象代言人淚鬼河南人人以及家族元老,在網際網路各界空間部落格網站發展自己的成員,2013年10月份在網上流傳了一段《殺馬特遇見洗剪吹》的mv之後,殺馬特創始人羅福興被人肉搜尋,姓名叫羅福興網名(安福興)來自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某個鄉村人。
綜述
2009年因一次反殺大潮,殺馬特由於一個錯誤的模仿視覺系,引起網友辱罵,同於09年羅福興終以「視覺」劃上了視覺系休止符。

創始人簡介

羅福興男,1996年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人,殺馬特創始人,他開創了另類非主流自拍,並且改變了日本視覺,拓散了另類非主流[1],使原本另類的非主流變得更加另類,他以這個觀點,這種思想把中國另類視覺使殺馬特達到了潮流的極端。並指出:從客觀的角度來講,殺馬特文化是永遠都不會衰落的,“任何人”都擺脫不了日本文化的衝擊。(明星們也不例外)羅福興開創了殺馬特自拍以後,殺馬特式自拍便開始流行起來,他創造的殺馬特扮相和全新的自拍方式,受到很多年輕人的追捧,起初只是一些潮流和冬粉的互動,後來擴散至大陸,因其新穎而驚艷的扮相在青少年當中迅速走紅。他突破了中國主流系主題,之後被譽為“視覺教父”之稱號。時代潮流的先河,羅福興的出現打破了中國視覺潮流長年停滯不前的局面,為中國非主流翻開了新的一頁。

遇上小清新

“殺馬特強子”、“留幾手”等微博紅人,塑造了自己的“殺馬特”形象。他們的微博用語中,東北土話等方言成為佐料,河南駐馬店、北京二撥子村等是這些微博用戶的一個假想來源地。
但顯而易見地,這些迅速走紅的博主並非真正的農民工群體,而是文化知識精英。他們只是借用或惡意使用這套語言與形象,製造網路狂歡,徹底貶低“殺馬特”這一群體,強化了社會公眾對於此群體的歧視與隔離。
“殺馬特”是怎樣“煉成”的“殺馬特”群體,有許多可辨認的文化特徵。在社會學背景上,他們多為農村出來的“90後”,中學畢業或中高職技校畢業。在其文化選擇與喜好上,各種網路口水歌曲是他們的最愛。從生活方式看,他們的服飾是廉價的地攤貨,使用的是國產山寨手機,然後用之自拍放到QQ空間。除此之外,他們的照片也有很多是在照相館拍攝的,背景通常是一塊湛藍色的幕布,或街頭大頭貼機器拍攝的大頭貼。在職業上,成為理髮店員工、保全、餐館服務員、富士康這類工廠的工人,是他們主要的就業去向,也不排除個別在一些“灰色”與“黑色”地帶的工作。其交際的圈子,也是同齡的老鄉為主。

社會現狀

倒推文化淵源,“殺馬特”的“煉成”受到了2000年~2010年這10年間城市“90後”非主流文化的傳染,而城市“90後”非主流文化則沿襲自歐美國家的青年亞文化。與“小清新”的文化區隔與“殺馬特”迥然相反的是近些年持續流行的“小清新”之風,它在青年文化形態上,與之構成了一個兩極化,各處一端,絕無交叉。兩者的差距,並非嬉皮士與雅皮士之間的差異。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矮矬醜”的屌絲與“白富美”的女神之間的距離,而這距離構成了社會學大師皮埃爾·布迪厄在《區隔》中所言的由“品味和趣味”區隔出的社會分層。“小清新”是以接受過大學教育或正在接受大學教育的女生為主,同樣具有可辨認的文化特徵。在生活方式上,喜好在校區域網路或微博上髮狀態、發美食照片,養寵物狗;喜好旅遊,鼓浪嶼、麗江,境外特別是韓日歐是她們心中的聖地;村上春樹、安妮寶貝是她們的文化偶像。她們鄙視粗俗的“殺馬特”,也不喜歡憤世嫉俗的“憤青”,還時不時地裝個萌、發個嗲。“殺馬特”與“小清新”作為同時存在的文化現象,但兩者的權力話語完全不同,這也造成了它們截然不同的社會“待見”。
如果說“小清新”們日益被指認為主流的都市青年文化,如果說“旭日陽光”們被媒體包裝成一種草根文化,那么“殺馬特”們卻是名副其實的“雜草文化”。他們長在人們無視的地方,長成後也是無人關注,不僅不被尊重和重視,甚至還可能面臨被調侃、被消費、被迅速忘記的命運。尷尬的“第三元”從某種意義上說,“殺馬特”們將構成中國社會的“第三元”。對於父輩的農民形象來說,他們已經屬於光怪陸離、花枝招展的城裡人了。但對於城市人來說,他們的骨子裡永遠透露著鄉土氣息,無論多么努力展示,結果都是抹不掉身上的氣質。在社會學意義上,他們成為了沒有故鄉的中國獨特的城鄉二元格局之外的“第三元”。
在文化上,他們同樣面臨著這種窘境,農村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城市以譏諷的眼光笑話他們。同時,在話語權壟斷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村與中小城市的故事難以在都市媒體之上呈現,而大城市裡的雞毛蒜皮,都能夠成為新聞。報紙、雜誌、影視,都在一個勁兒地展示或奢華或“小清新”的圖像影像,傾銷著城市消費主義膨脹的欲望。在這種耀眼光芒之下,“殺馬特”們成為了一個被遮蔽的群體。他們生活在灰色地帶,他們生活的那些場域,則成為文化意義上的隔離區,是低素質、混亂和危險的象徵。這是社會大背景下的作用,由於有限的教育背景、微薄的經濟收入、殘酷的生存環境以及逼仄的發展未來,他們或沒有能力或沒有意識在文化方面很好地提升自我,這是個人以及群體半城市化和現代化不完整的結果。於是,他們在文化形態上就成為了文化半成品,是不僅物質貧困,文化也異常貧困的“文化貧民”“殺馬特”創始人周新玉也在微博發表表示對於他當年創下殺馬特家族他非常的內疚並向網友致歉。。]
關於殺馬特創始人在新浪微博上比較受關注,一位微博名叫“麥兜兜兜”的網友在微薄爆料稱自己以是殺馬特早期玩家,對於90、00後玩殺馬特的人在身穿打扮上不僅不新鮮還很幼稚,並爆料指出殺馬特創始人遭黑!殺馬特創始人這個詞在網上被掙的沸沸揚揚的,

演變來源

原始的大部分殺馬特都留著五顏六色的長髮,畫著很濃的妝;穿一些很個性的服裝,戴著稀奇古怪的首飾;喜歡自拍,.在網咖的攝像頭前做些奇怪的動作;QQ、部落格、空間、隨處可以看到"殺馬特"這3個字,空間裡有很多頭髮五顏六色的視頻截圖,和日韓視覺系圖片自稱是是:一個集潮流、視覺、殺馬特為一系的群體,經常使用火星文,現時當中誇張打扮。(例:個子矮小而配以很高的髮型;胡亂配搭一身的名牌衣著),穿戴一些自認為很有個性的衣服與首飾,(如:LV和GUCCI的斜背袋和全身著上Adidas。),喜愛穿著全身黑色衣物,喜歡模仿日韓視覺系,至於中國的“殺馬特”家族,也與搖滾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是喜歡模仿視覺系的服飾、化妝罷了;而真正視覺系的FANS們根本不屑於與“殺馬特”為伍。所以中國的“殺馬特”演變至今,既不是視覺系,更不是VR。而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狀態、一種生活形式和一股文化潮流。看不慣的網友們將他們稱為“山寨系”,與非主流、腦殘族並列。
網友觀點:某網友在貓撲發帖說:“無意中看到殺馬特這個詞,很新鮮,就去百度搜了搜,結果搜尋到一個雷人的答案……竟然是“腦殘””。
被網友評為最佳答案的解釋是:“這個家族裡的男人心理都很不正常,他們留著五顏六色長長的頭髮,化很濃很濃的妝;女人都很開放,喜歡玩ps;他們經常使用火星文,在攝像頭面前做一些很奇怪的動作;他們喜歡穿一些自認為很個性的衣服,全是地攤貨———所以我們很親切地把殺馬特腦殘家族稱為傻模特……”
“有人把他們歸類為視覺系,我覺得是不可能的!視覺系是賞心悅目的,而殺馬特只是依樣畫葫蘆,有些東西他們自己都覺得噁心。殺馬特們不僅沒見過世面,而且大部分都很自大,以為自己的東西就是潮流……”一名網友回帖說。“一群以為自己很頹廢很性感很視覺的腦殘,其實是非主流加偽視覺系的低廉艷俗小青年!”另一網友總結道。

網友爭論

殺馬特是一個爭論很大名詞,因為作為病態的“流行”,已經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批評和鄙夷。雖然來源於流行文化,但是由於經濟和文化的差距,越來越呈現出低俗的狀態。
殺馬特,反映了部分中國青少年價值觀取向的畸形,更加說明中國國民的素質有待提高,在另一個方面,努力提高公民普遍的受教育程度是很必要的。
殺馬特的出現更反映出2000年以來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與教育問題。殺馬特一部分是受家庭環境與家庭矛盾影響。還有大部分是由於年輕人(包括學生)盲目崇拜,殺馬特家族經常被青少年錯誤地模仿,甚至還有人冒充殺馬特族長。殺馬特與非主流一樣:屬於街頭文化。
殺馬特的成立和擴展其實也是一種社會現狀:一部分90後(注意:只是一部分,因為也有80後)思想幼稚,不成熟,盲目崇拜日本的視覺系,卻因為自身文化素質的限制難以理解視覺系文化的精髓,所以殺馬特在中國被誤解和錯誤模仿。
殺馬特里的人思想、行為上都表現出一種還很幼稚的狀態。在某某殺馬特文章上寫道:“本家族是唯一一個在百度上可以搜尋出來的家族,並且上過一次南京新聞,兩次新聞網。”他們或許知道自己這些都是些負面新聞,但是他們卻好像當作榮譽一樣在炫耀。
7社會熱議
編輯
由於“殺馬特”造型誇張,與傳統文化大相逕庭,很自然令觀者反感。在網路上,對“殺馬特”的態度幾乎是一面倒的斥責,但更多網友對此抱著開心一樂的心態來圍觀“殺馬特”。他們另類古怪土得掉渣卻又故作瀟灑的打扮,透露著一種讓人笑到噴飯的衝動。[4]
一個上海網友,正在上高中的女生稱:“我玩了幾年的非主流,喜歡有氣質的我超級討厭殺馬特,有人說存在即合理,殺馬特存在一定有它的意義。沒錯,它的目的就是把他們的那種糟糕思想影響其他人。一群皮膚黃黃的白痴燙個和呆子一樣的頭自以為了不起地走啊走的。

流行語

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奔放洋氣有深度,簡約時尚國際范, 低端粗俗甩節操,土憋矯情無下限,裝模作樣綠茶婊,外猛內柔女漢子,賣萌嘟嘴剪刀手,憂鬱深沉無所謂,狂拽帥氣吊炸天,冷艷高貴接地氣,時尚亮麗小清新,可愛鄉村非主流,貴族王朝殺馬特。[5]

外媒評價

美媒

據參考訊息2013年12月4日,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2月2日刊登了題為《名利失敗》的文章。文章認為“殺馬特”不同尋常的時尚選擇反映了更深層次的原因:集體疏離感,這是中國移民大潮和這個國家階層區分擴大的副產品。文章全文如下:
2013年11月5日,中國一個有172萬冬粉的微博用戶在新浪微博上貼了三張某個爆炸頭青年男子的背影照片。他開心地寫道,“在街上活捉一隻殺馬特”,還補充說他的髮型像“某種病毒的分子結構”。同時,優酷網上有一個視頻叫做《殺馬特遇見洗剪吹》,內容是一個長腿女生改編了韓國流行歌手“鳥叔”朴載相的歌曲《紳士》,被觀看了超過240萬次。洗剪吹指的是殺馬特這個團體通常很古怪的髮型。這些“殺馬特”是迷失在中國城市化大潮中的年輕移民,這種亞文化群體的人數不詳,但是在穩步增長。[6]

日媒

日本kinbricksnow新聞網則報導稱,報導指出,“殺馬特”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值得深思的青少年“亞文化”。正如越南偶像HKT所代表的形象一樣,“殺馬特”在一定程度上是當代中國新生代非主流群體的形象縮影。
“殺馬特”現象迅速發展,以至於其邊界模糊了。對這個“亞文化”的一些成員來說,做“殺馬特”算是份“兼職”,是一種可以隨時為了工作面試或其他正式場合隨意拋掉的古怪外表。
風潮背後
“殺馬特”不入“小清新”法眼
日本kinbricksnow新聞網評論稱,中國的“殺馬特”風潮是“文化貧窮”的產物,僅僅是一種生硬的模仿。在追捧“森女”和“小清新”的前衛者眼裡,絲毫說不上是一種潮流。
報導稱,從文化的角度上看,“殺馬特”現象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特別是從與“小清新”現象的對比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多元化背後有著明顯的地域性文化差別。
嘗試逆襲
亞文化接近主流的努力值得肯定
倒推文化淵源,“殺馬特”的“煉成”受到了21世紀前10年間的城市“90後”非主流文化的傳染,而城市“90後”非主流文化則沿襲自歐美國家的青年亞文化。
不過,“亞文化”用其非主流的時尚感震驚大眾並不新鮮,《外交政策》指出,想想美國的哥特文化和日本的澀谷女孩你就知道了。
當然,非主流並非沒有出路。在日本80年代的音樂界,一群音樂風格以搖滾、重金屬、速度金屬、打扮誇張搶眼不合常理的樂手們,以批判社會、宣洩內心痛苦情緒的黑暗歌詞和曲風在日本樂壇崛起。過去,許多日本人並不能接受這種“視覺系”樂團們的打扮與音樂風格,甚至把他們歸為異類。但隨著文化的發展和自由意識的提高,“視覺系”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所理解,並獲得了一定的尊重。
澳大利亞
“馬可波羅計畫”網站文章指出,在“殺馬特”身上,這種青年“亞文化”,不再是非主流的叛逆,更不是歐美國家標新立異、要展示反叛性的重金屬風格或哥特風格。相反,他們的這個形象,是試圖接近主流的一次努力。[7]

與視覺系區別

提及“殺馬特”、“肥豬流”等,很多人都認為這些造型誇張、衣著奇特的年輕人是受到日韓文化的影響。這話有對有不對。首先要從外國尋找模仿對象,最合適的應該是日本的“視覺系”人群,和韓國並沒有關係。確實,如果到日本東京的澀谷、原宿等地,也可以看到和“殺馬特”有一定類似的,染著紅紅綠綠的頭髮、衣著誇張、化妝驚悚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在從事街頭音樂表演活動,但是很難說這些人和中國的“殺馬特”們存在嚴格的“繼承”關係。
其實,哪怕是“日本視覺系年輕人”這個說法也未必一定嚴謹,很多人年齡已不屬於青年之列,早就是“視覺系中年”,這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一個概念,在極度老齡化的日本,這種“視覺系”人群早已脫離了所謂年輕人叛逆社會這種略為粗淺的思想理念,而將其轉化為一種自己尊崇的藝術方式。可能這點,是日本的[2]“視覺系”和中國“殺馬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