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評估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組動脈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見的最重要的一種,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從內膜開始,平常沒有症狀。心血管疾病常常與生活方式不健康、代謝異常有關,發現問題後可以及時預防及改正。

簡介

需要自我評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的群體

首先是已經確診有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風、糖尿病等。其次是一些高危人群,包括:中年人,每天吸菸者;肥胖,特別是肚子大(腹型肥胖者);同時存在血壓高、膽固醇高等兩個以上的危險因素;家庭中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特別是父母及兄弟姊妹很早就發生心臟病者;已經出現心痛、胸悶、氣短等心血管系統症狀者。其次是輕度高血壓低危人群。

風險自測六項危險因素

吸菸、肥胖、血糖異常、血脂異常、早發心臟病家族史和男性年齡大於55歲、女性年齡大於65歲這六種情況都是心血管危險因素。

自我評估前需要到醫院檢查的資料

1.病史資料。以前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家族中有無心血管疾病,運動情況、吸菸否、嗜好、教育狀況等。
2.體格檢查資料。體重、血壓、心率、腰圍等指標。
3.化驗檢查資料。血糖、血脂水平、肝腎功能、尿蛋白等指標。
4.心電圖或運動心電圖資料。
5.早發冠心病(男在45歲前,女在55歲前發病)或者有明顯的家族史者可以考慮進行高敏炎症反應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纖維蛋白原等化驗指標。

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預測的重要指標

視網膜血管是人體唯一可視的微血管。視網膜血管形態和功能的改變與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是反映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標。

心血管病危險評估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是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20世紀末以來,國際上各種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強調了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中整體危險評估和危險分層治療策略的重要性。目前全球有多個心血管疾病危險初篩工具,包括Framingham危險評估模型、歐洲SCORE危險評估模型、WH0/ISH風險預測圖、中國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險評估模型等。Framinghtim危險評估模型套用最廣泛,但該模型高估了我國人群的心血管風險。國家“十五”攻關“冠心病、卒中綜合危險度評估及干預方案的研究”課題組建立了國人缺血性心血管發病危險的評估方法和簡易評估工具(表1),危險因索包括年齡、性別、血壓、總膽固醇水平、超重與肥胖、糖尿病和吸菸。該量表適用於35~59歲人群,預測該人群未來lO年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年齡≥60歲人群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使用該量表常低估其未來10年心血管疾病危險。上述危險評分工具計算的是個體未來10年發生心血管事件絕對風險,由於年齡是預測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因素,對於年輕個體來說,儘管未來10年心血管事件絕對風險低,但相對於同齡人,可能患病風險增加了數倍,因此2008年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組織相關臨床和流行病學專家共同制定了“心血管疾病相對危險評估量表”,強調與同齡健康個體比較,未來10年心血管疾病相對危險增加的倍數。根據不同危險分層決定控制目標和干預力度,不但有益於降低高危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避免了低危患者的醫療風險和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

建議

危險因素評估:40歲以上個體應至少每5年進行1次危險評估。有2個以上危險因素[年齡(男>45歲,女>55歲)、早發冠心病家族史、高膽固醇或低HDI.-c血症、吸菸、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的個體,應每年進行1次危險評估。·危險評估推薦使用國人缺血性心血管病綜合危險評估模型,所有40歲以上個體應該了解其發生心血管疾病的絕對風險。對絕對風險低的個體推薦使用“心血管疾病相對危險評估量表”,了解其心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程度。0歲以上個體應至少每5年進行一次危險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