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學概觀

德國教育學概觀

《德國教育學概觀》是201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彭正梅。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德國教育學概觀德國教育學概觀

《德國教育學概觀:從啟蒙運動到當代》主要關注啟蒙運動到當代的德國教育學發展。從啟蒙運動開始,近現代德國幾乎經歷了人類近現代歷史上所有的政治形態:從封建割據到東西德統一後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政治形態的變遷對其教育思考產生了根本影響,從而也使得德國教育學思考更加豐富,當然也更加複雜。教育學在德國與其他學科有著同樣光榮的歷史。與其他國家如英美相比,德國教育學的學科意識更為自覺,也更為強烈,從而也更為獨特,因而值得關注。《德國教育學概觀:從啟蒙運動到當代》目的不僅要概覽德國教育學發展全貌,同時要突出德國教育學的特色,因而採取了適當的取捨詳略,使之既具有概覽性,又具有一定的深入分析。《德國教育學概觀:從啟蒙運動到當代》詳細探討了德國教育學的三大流派以及本納對教育自身邏輯的捍衛,略去了德國與英美大致類似的、國內已經較為熟悉的後現代的諸教育思考。

媒體推薦

德國才是現代人類的耶路撒冷。

——別林斯基

與德國思想家相比,法國作家便相形見絀。

——阿隆

救中國必以學,世界學術德最尊。

——蔡元培

人的真正目的不是變化無定的喜好,而是永恆不變的理智為他規定的目的,是把他的力量最充分最均勻地培養為一個整體。

——威廉·馮·洪堡

作者簡介

彭正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德國教育、比較教育和西方教育哲學研究。1993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化學系,之後在華東師範大學學習比較教育學.1999年獲博士學位,2000年被教育部派往中國駐德使館教育處工作,之後曾獲德洪堡基金,在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四院從事研究工作。

目錄

“德國學術概觀”叢書總序

前言

第一部分德國教育學簡史

第一章 啟蒙運動之前的教育學

第一節 文藝復興之前的教育

第二節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第三節 宗教改革與教育發展

第四節 17世紀的德國教育

第二章 啟蒙運動和泛愛主義教育運動

第一節 什麼是啟蒙

第二節 洛克和盧梭的啟蒙教育學思想

第三節 巴澤多和德紹泛愛學校

第四節 泛愛主義教育運動

第五節 教育是培養人還是公民

第三章 自由人的教育如何可能及教育學的系統建構

第一節 自由人的教育如何可能

第二節 裴斯泰洛齊的系統思考

第三節 赫爾巴特的系統思考

第四節 施萊爾馬赫的系統思考

第四章 德國古典教化理論

第一節 教化概念

第二節 赫爾德和歌德的教化概念

第三節 早期浪漫學派的教化觀念

第四節 新人文主義的教化理想

第五節 洪堡的教化思想

第六節 黑格爾的教化思想

第七節 教化與啟蒙

第五章 1890-1945年德國教育學的發展

第一節 尼采的教化批判

第二節 改革教育學運動

第三節 精神科學教育學對於改革教育學的闡釋

第四節 納粹統治時期的教育學

第六章 1945年至今的德國教育學的發展

第一節 西方對德國的教育改造

第二節 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教育學發展

第三節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教育學發展

第四節 80年代至今的教育學發展

第五節 蘇占區和民主德國的教育學發展

第二部分德國教育學流派

第七章 精神科學教育學

第一節 狄爾泰的精神科學思想

第二節 教育和教育科學的歷史維度

第三節 教化和文化

第四節 解釋學方法

第五節 教育和教育學的自主性

第六節 教育關係

第七節 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關係

第八節 精神科學教育學的評價

第八章 經驗教育學

第一節 經驗主義哲學

第二節 德國傳統的經驗教育學

第三節 布雷欽卡批判理性主義教育學

第四節 經驗教育學的評價

第九章批判教育學

第一節 批判教育學的產生

第二節 法蘭克福學派的解放學說

第三節 意識形態批判

第四節 交往理性及交往教育學

第五節 批判教育學的批判

第十章 教育和教育理論的自身邏輯的尋求

第一節 本納對哈貝馬斯的認識興趣論的批判

第二節 教育和教育科學的自身邏輯的尋求

第三節 教育的自身邏輯及教育學的未來

結語理性的“狡計”:德國教育學發展中的五次危機及其

因應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