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基礎教育

德國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在這裡包括進入大學之前的教育。從現代教育意義上,世界最早出現的是大學,如12世紀創立的波隆那大學,而基礎教育則是從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儘管18世紀德國已提出普及國小教育的口號,但直到19世紀之後才真正開始提出實施普及基礎教育的任務。已開發國家於20世紀初先後普及國小教育,50年代以來先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許多人看來,基礎教育就是教學生識字,學生的任務就是讀書;在許多發展指標中,特別是表時國力發展的構成中,只列“識字率”,讀到幾年級識多少字;在過去的現代化指標中,基礎教育只重發燕尾服規模。顯然,高科技的興起,使我們對基礎教育有了嶄新的理解,21世紀的教育改革,給基礎教育注入了嶄新的時代教育精神。 本書談的是德國基礎教育。要了解德國今天的教育,就必須了解德國教育發展的歷史;要解基礎教育,就必須了解基礎教育的承擔者——教師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另外,德國的部分職業教育也是義務教育的範疇,這也是也其他國家大相逕庭的重要特色。因此,本書首先探討德國教育的歷史和一些著名的教育家的思想與教育實踐,據此進一步研究德國的教育目標,並按教育的各個領域與大家共同分享德國教育改革成果。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廣東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11月1日)

叢書名: 新世紀國際基礎教育叢書

平裝: 318頁

開本: 32開

ISBN: 7540661550

條形碼: 9787540661557

尺寸: 20.4 x 14 x 1.2 cm

重量: 322 g

作者簡介

張可創,德國圖賓根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後,上海政法學院副教授。2002年出版德語專著《德國與中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2003年出版與李其龍教授聯合主編的專著《研究性學習的國際視野》,並發表《中國與德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德國教師教育改革的思潮》、《論開放課堂學習》、《後現代社會德國人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德國的價值取向與教育目標》等論文20餘篇。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文化研究、價值取向研究、教育心理與社會心理研究。

內容簡介

基礎教育,在這裡包括進入大學之前的教育。從現代教育意義上,世界最早出現的是大學,如12世紀創立的波隆那大學,而基礎教育則是從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儘管18世紀德國已提出普及國小教育的口號,但直到19世紀之後才真正開始提出實施普及基礎教育的任務。已開發國家於20世紀初先後普及國小教育,50年代以來先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許多人看來,基礎教育就是教學生識字,學生的任務就是讀書;在許多發展指標中,特別是表時國力發展的構成中,只列“識字率”,讀到幾年級識多少字;在過去的現代化指標中,基礎教育只重發燕尾服規模。顯然,高科技的興起,使我們對基礎教育有了嶄新的理解,21世紀的教育改革,給基礎教育注入了嶄新的時代教育精神。

本書談的是德國基礎教育。要了解德國今天的教育,就必須了解德國教育發展的歷史;要解基礎教育,就必須了解基礎教育的承擔者——教師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另外,德國的部分職業教育也是義務教育的範疇,這也是也其他國家大相逕庭的重要特色。因此,本書首先探討德國教育的歷史和一些著名的教育家的思想與教育實踐,據此進一步研究德國的教育目標,並按教育的各個領域與大家共同分享德國教育改革成果。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現代教育的領頭羊:德國教育發展歷程及貢獻

一、創新立國之本:德國教育傳統

二、模式轉變與新發展:二戰後的德國教育

三、整合與再生:統一後的德國教育

四、教育傳統的積澱:德國現行學制

第二章 依然閃耀的光輝:德國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德國現代教育領頭人——洪堡

二、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赫爾巴特

三、現代幼兒教育之父——福祿培爾

四、德國教師的教師——第斯多惠

五、現代職業教育的開拓者——凱興斯泰納

第三章 權力的分配與協調:德國的教育行政管理

一、合作性的文化教育聯邦制模式

二、州與地方的教育分權規則

三、教育監督與學校管理

四、社會對教育的監督與管理

五、公正、透明、民主的教育行政管理

第四章 獨立與自由:德國人的價值取向與教育目標

一、當代德國人的多元價值取向

二、追求自由與獨立的青少年

三、人是教育的核心

第五章 在自由、愉快中學習:德國的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

一、快樂的學前教育

二、自由與輕鬆的國小教育

三、開放的課堂學習

第六章 多樣、高效、完善的體系:德國的普通中等教育

一、充分展現學生特點的定向教育階段

二、趨於完善與系統化的主體中學

三、注重全面發展的實科中學

四、備受青睞的完全中學

五、倡導多元化與平等的綜合中學

第七章 雙元制、多樣化帶來的繁榮發展:德國的職業教育

一、豐富多彩的學校職業教育系統

二、完備與實用的企業訓f練系統

三、民族傳統力量造就的職業教育特色

第八章 民族的驕傲、社會的光榮:德國教師及教師教育

一、高尚職業與重大責任:德國教師的地位和職責

二、科學性與實踐性並重的教師培養制度

三、專業知識與教育科學並舉的教師教育課程

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德國教師進修制度

五、德國教師教育改革的趨向

第九章 基礎教育不可或缺的依託: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一體化

一、寬鬆、民主的親職教育

二、家長教育與親職教育諮詢

三、各種力量參與社會教育

四、家庭、社會與學校教育聯合,共同實現培養目標

第十章 人、自然與技術的和諧發展:德國的環境、媒體和性教育

一、體系完善的環境教育

二、資訊時代與媒體及技術教育

三、以身心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性教育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