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

德化瓷是中國福建德化生產的白色瓷器。瓷質細膩純淨,透光度良好,釉色純白、明亮瑩潤。主要品種有日用細瓷和陳設藝術瓷。建白瓷(即象牙白)、高白瓷和藝術瓷雕是德化瓷中3大獨特產品。

德化瓷

正文

中國福建德化生產的白色瓷器。瓷質細膩純淨,透光度良好,釉色純白、明亮瑩潤。主要品種有日用細瓷和陳設藝術瓷。建白瓷(即象牙白)、高白瓷和藝術瓷雕是德化瓷中3大獨特產品。
北宋時期,德化就用龍窯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和白瓷,並出口外銷。到了南宋,清瓷生產中斷,白瓷興起。家春嶺、太平宮等窯場出品的白瓷,器型大,胎體薄,白度高,透光度好,已達較高水平。當時的陶瓷器成型以陶輪拉坯和陶模印坯為主,採用篾劃、刻花、印花等裝飾法。
宋末元初,出現一種介於龍窯階級窯之間的新窯型,俗稱雞籠窯或分室龍窯。產品則出現了白中泛黃或泛紅色調,裝飾較前豐富多采。此外,瓷雕佛像等藝術瓷盛行於東南亞一帶。
明代是德化瓷業技藝取得重大成果的時期,誕生了裝燒容量大、既節省燃料又便於控制燒成氣氛的半倒焰式階級窯。當時採用印、貼、堆、刻和透雕技法精製的各種薄胎藝術瓷杯和仿青銅器爐、鼎、花瓶、瓷簫、瓷笛等皆甚精美。象牙白瓷成功投產,成為中國白瓷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產品。何朝宗等著名瓷雕藝人利用象牙白瓷如脂似玉的優美質料,精工雕塑了瓷觀音、如來、達摩、羅漢等藝術品,開創了德化瓷雕獨特的藝術風格。正德(1506~1522)以後,釉下青花逐漸進入德化瓷的裝飾領域。
清代康熙年間以後,隨著外銷需求的變化,白瓷生產銳減,釉下青花瓷和青白瓷產量大增。當時窯場作坊遍及全縣,產品規格多樣,題材廣泛,瓷雕品種增多,深具民間裝飾韻味,並大量外銷。1915年,瓷雕藝人蘇學金首創捏塑成株瓷梅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優等獎。繼後瓷雕藝人許友義創成活動瓷鏈等技巧工藝,所作木蘭從軍、關公、觀音等作品先後在日本、英國和南京舉辦的國際和全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20世紀初期,由於兵災匪亂,銷路斷阻,瓷業生產不斷縮減。1930年後,除縣城附近的後井、東頭、後所、高陽、泗濱等地大小瓷窯繼續生產外,其他鄉村民窯均先後倒閉。此後,釉下青花逐漸被釉上新彩替代。1937年,德化引進練泥機等制瓷設備,並採用石膏模型注漿與機壓成型等新工藝。
50年代以來,階級窯逐步被煤氣、燃油、電熱隧道窯取代,特別是電熱窯爐已普及至大小瓷廠。現200多家陶瓷廠分別生產建白、高白、普白和新開發的寶石黃、紫砂陶、白石質瓷以及銀絲釉、開片釉、花釉等品種。
德化制瓷選用當地瓷土、白高嶺、黑高嶺、長石、石英等作原料,質地較純,其中氧化矽、氧化鉀含量高,氧化鐵含量低,坯體成型後經1360~1420℃中性氣氛燒成,燒成後玻璃相較多,胎體緻密,透光度好,耐酸鹼侵蝕,吸水率小於0.5%。德化建白瓷釉色潔白純淨、色澤光潤明亮,在光照透視下,胎釉呈乳白、牙黃或粉紅,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諸稱。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