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脂粒

微脂粒

微脂粒(Liposome)是指天然或合成脂質,於水中再分散時形成的脂質雙分子層小泡,微脂粒的研究在生物物理、細胞生物及藥物三方面都極為盛行。

化學術語

微脂粒(Liposome)是指天然或合成脂質,於水中再分散時形成的脂質雙分子層小泡,若將藥物包嵌於此種脂質所形成的超微脂型球粒中,即是所謂的微脂粒劑型。早在1950年代中期, Friedman等人就利用了微脂粒進行醫學上的研究,但直到1965年,微脂粒的名稱才由Bangham定義出來,此時之微脂粒主要是做為擬生物膜來使用。1971年Rahman等人首先將微脂粒套用於藥物載體上,至此掀起了一股微脂粒劑型的研究熱潮,有數以千計的文獻發表在各類型的期刊上,但第一個經由美國FDA核准之微脂粒劑型卻是近幾年的事。截至目前為止已有一些微脂粒劑型上市,如抗菌藥物Amphotericin B(商品名 AMPHOCILo及抗癌藥物 Doxorubicin HCI(商品名DOXIL)等。以微脂粒做為藥物載體之優點相當多,如親疏水性之藥物皆可以被微脂粒所包嵌,微脂粒劑型的毒性相當低且具有良好的生體相容性等,如所示。
若以微脂粒的結構分類,可分為①小單室微脂粒(SUV)②大單室微脂粒(LUV)③寡層微脂粒(OLV)④多層微脂粒(MLV)及⑤多相微脂粒(MVV),其結構如圖二所示,因製法上的不同其結構也有所不同,在粒徑上的差距更是相當大。

性能區別

依微脂粒的性能來區分,可分為①一般微脂粒②特殊性能微脂粒:如感溫型微脂粒、 pH型感應型微脂粒、多糖被覆微脂粒及免疫型微脂粒等。亦可依電性區分為①個性微脂粒②負電性微脂粒③正電性微脂粒,此外將脂質聚合可得高分子微脂粒,用來控制藥物的釋放,利用霧化劑的裝置可得霧化型微脂粒。
 
並非所有的脂質皆可做為微脂粒製備之材料,在其堆積參數(Packing parameters)為1時才可以得到脂質雙層(Lipid bilayer)的結構,最常被用來製備微脂粒的脂質為Glycerlipids及Sphingolipids,。製備微脂粒的方法相當多,但最常見為薄膜法及乳化法。薄膜這是將類脂質及藥物等溶有機溶媒中。溶媒揮發後,在容器內壁上即形成薄膜,此時將水溶液加入容器內,以超音波或均質機將類脂膜分散,類膜因吸水膨脹並彎曲封閉而形成微脂粒。而乳化法則是將類脂質及脂溶性藥物共溶於有機溶媒中(油相),與水相進行乳化形成乳劑,此時將有機溶媒去除即可得微脂粒。所製得之微脂粒常有粒徑分布不均的現象,藉由將微脂粒擠壓過濾膜就可得到粒徑相近之微脂粒。
微脂粒的作用機轉會因其粒子大小不同、表面電荷的不同、組成及包嵌方式的不同及給藥途徑的差異而有所改變,大體而言包括了吸附、交換、融合、胞飲、滲漏擴散等,即說明了靜脈注射含藥之微脂粒,在血液中藥物可直接從微脂粒釋放或經由巨噬細胞的作用而釋放。
如前所述,微脂粒可因不同的需要而製備成不同的劑型,在化妝品的套用上可將微脂粒製備成凝膠劑型,促進藥物於皮膚上之吸收及穿透,在噴霧劑型上微脂粒可局部作用於呼吸系統或進入全身循環,在針劑劑型上微脂粒可增加藥物的安定性或作用於特定之部位,如將抗癌藥物Taxol製成微脂粒劑型,不僅可提高藥物的溶解度,同時其毒性降低了,因此對老鼠而言,其存活率也提高了, Diluentl2為市售品。)
微脂粒劑型的成功開發,提供了藥物劑型設計上的另一個研究方向,特別是在標的(了argeting)給藥系統上,此劉型將扮演著重要的地位,但就技術觀點而言,如何提高藥物的包嵌率,如何增加其安定性(微脂粒於長久保存時可能有粒子凝集、融合、藥物外泄、水解及氧化等問題),量產時的再現性、滅菌熱原及分析方法的確立等,都是必須加以考量的,儘管其發展上有許多因素限制,但微脂粒仍將是藥物劑型設計上的明日之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