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策[烈士]

民國17年(1928年)5月,徐策任新陽縣委執行委員,8月任中共大冶縣委書記。 同年12月初,為掩擴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徐策率六師對敵進行了大拼殺。 7月12日,徐策率縱隊到威信舊城長官司。

徐策(1902~1935),原名聯甲,字在明,學名純德。湖北省大冶縣箕鋪鄉人。家貧苦,私塾老師愛其聰明好學,免費收他入學。民國11年(1922年)考入湖北省第一師範學校,接受董必武等共產黨人教誨參加學生運動和革命活動。民國15年(1926年)回家鄉任教,時值北伐軍葉挺獨立團攻占了大冶西的汀泗橋、賀勝橋,繼而奪取武漢,推動湖北農村爆發革命。徐策於此時參加革命,於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民國17年(1928年)5月,徐策任新陽縣委執行委員,8月任中共大冶縣委書記。次年5月,徐策任大冶中心縣委執行委員。他先後發動了雨台農民大暴動,銀山工人大暴動以及大冶縣劉仁八村起義,因而建立起鄂東南蘇維埃紅色根據地。
民國18年深秋,徐策配合彭德懷紅五軍攻破大冶城。民國19年(1930年)3月,徐策赴上海參加黨中央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和全國紅軍代表會議。會後,徐策調入紅五軍做政治工作。6月16日,由彭德懷任總指揮的紅三軍團在大冶劉仁八村成立,徐策任第三縱隊政委,跟隨彭德懷第三次打下大冶城,威逼武漢,然後揮師南下,挺進湘東,占領臨湘、城陵磯等地。7月15日,經徐策率領三百多人的敢死隊強攻,一舉奪取長沙。紅軍撤出長沙回平江後,徐策任第三師八團政委,轉戰湘贛。民國21年(1932年)1月中旬,紅三軍團在奪取贛州的戰鬥中,徐策英勇頑強,浴血苦戰,成為軍團的“有功之將”,隨即任第一師政委。次年5月任第六師政委。民國23年(1934年)10月中旬,徐策師奉命集結在富社地區,17日乘大霧瀰漫,渡過�方�,開始隨中央紅軍長征。同年12月初,為掩擴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徐策率六師對敵進行了大拼殺。渡過湘江後,徐策率師繼續西進,隨主力入黔占領黎平。1935年1月初,按中央軍委指示,徐策部隊沿烏江北岸執行警戒,保衛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召開。
同年2月,黨中央決定派四百餘名紅軍指戰員留下,同川南地方黨組織領導的敘永特區游擊隊合併,成立由徐策任書記、戴元懷、餘澤鴻、夏采曦、鄒風平五人組成的中共川南特委;組建“中國工農紅軍川南遊擊縱隊”,徐策任政委,王逸濤任司令員。徐策縱隊立即插入川南,2月20日,在敘永瑣馬附近,打垮川軍顧曉帆團;25日,擊潰兩個民團二百餘人。縱隊聲威大震,吸引川軍幾個旅在川南扼要防守,滇軍也加強在邊境警戒。使中央紅軍乘黔北空虛,占領桐梓,打下婁山關,27日,重占遵義,殲滅黔軍王家烈八個團和國民黨中央軍兩個師的大部,取得長征以來第一次大勝利。
遵義大捷後,徐策率領縱隊西進興文。繼經興文建武,再進入長寧縣境,以威脅長江沿岸的江安、南溪、宜賓等地。3月26日,縱隊在興文大石盤山上被川軍一正規團和四個縣團隊包圍,縱隊戰鬥失利,戴元懷和多名紅軍壯烈犧牲。徐策突出重圍後率部在川滇邊境迂迴穿插。4月30日,打下威信縣屬水田寨,作為隱蔽整休地。
同年5月1日,縱隊在落堡召開軍民慶祝國際勞動節大會,徐策在會上作形勢報告,並頒布特委制訂的《川南勞苦民眾目前鬥爭綱領》。
蔣介石把徐策視為心腹之患,調集重兵對縱隊發動川、滇、黔三省會剿。縱隊司令員王逸濤此時卻叛變投敵。5月下旬,徐策率部隊奇襲珙縣洛表鎮,6月下旬再進長寧,攻占富興、梅硐兩場,接著又攻占珙縣回龍和筠連縣沐愛。當川軍周化成聯團尾後追來時,徐策已率部進入雲南威信。7月上旬,貴州另外兩支紅軍游擊隊輾轉到川南與縱隊合併,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徐策任政委,劉乾臣任司令員。同時川南特委改組為“中共川滇黔邊區特委”,徐策任書記。7月12日,徐策率縱隊到威信舊城長官司。川軍清鄉司令周化成於13日晨突然截擊縱隊。縱隊在不利的地形下與敵激戰,傷亡很大,縱隊幾位領導人犧牲,徐策受傷,在擔架上隨部隊轉移到羅布坳碾子灣,在又遭滇軍阻擊中被殺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威信縣人民在羅布坳建起高大的花崗岩墓碑,碑上刻著“紅軍烈士徐策同志之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