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艷

徐秋艷,女,樂清農機總站農機推廣科科長。

在農業部門幹了35年、有農藝師職稱的婆婆專攻水稻種植的技術環節,特別是育秧栽插技術,並從台灣引進兩台插秧機和一套工廠化育秧流水線。1997年,婆婆還專門到台灣學習插秧機操作維修和工廠化育秧新技術。作為農機工程師、擔任樂清農機總站農機推廣科科長的媳婦徐秋艷則專攻農機技術。這幾年,伊新農場陸續引進了新式農機具76台(套)。有了這批裝備,只有3名長期工人的農場仍打理得井井有條,每年兩季水稻畝產量高達800公斤,高出樂清市平均水平。徐秋艷告訴記者,從育秧開始,到插秧、耕作、排灌、植保,以及收割和烘乾,已經全程實現機械化。
農機服務隊
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工耕作相比,現代農機的高效率“驚人”。
拿插秧來說,一天的工夫,人工插不了一畝田,而一台農機可以插20畝左右。剛開始,伊新農場有兩台插秧機,沒幾天就幹完了自家農場的活,看著空閒下來的農機具,再看看周邊農戶人工耕作的辛勞,徐秋艷動起了為周邊種糧大戶和其他農民提供農機服務的腦筋。2003年,她開始添置更多的農機具,自己找上門去,請種糧大戶將插秧環節交由她機插。
起先,人們對機械插秧的效果半信半疑,但機插成本的確比人工節省許多,且產量高出人工插秧。成績就是活廣告。2003年後,一些種糧大戶和農戶紛紛和伊新農場簽訂了代為機插的契約。這幾年代為機插的訂單越來越多,伊新農場也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添置最新農機具。徐秋艷笑著說,近幾年,農場用於農機的固定資金投入高達385萬元,成了我市首批示範“農機大院”,而農場門口也增掛了“伊新農機服務站”的牌子。今年早稻該農場就代人機插了近萬畝農田,交給他們,農戶只要把土地一平整就什麼都不用操心了。
場長新藍圖
種糧和農機服務,哪個更賺錢?徐秋艷豎起了3根手指——農機服務的收入竟然是種糧收入的3倍!投入巨資購買的農機具成本已經收回來了,至於賺多少,徐秋艷只說在沒有貸款的情況下,她們車子、房子都買了。
看到農機服務的巨大潛力,徐秋艷準備再擴大生產規模。她告訴記者,目前樂清市有五六家農機服務站,各有所長,她們農場擅長於育秧和機插,相對來講這一塊的市場份額占得大一些,而有的農機服務站擅長於機耕或者植保等,現代農業的發展使分工越來越細,而徐秋艷也正盤算著發揮特長,正式把農機“副業”轉為主業。原來,徐秋艷轉包的農田後年就到期了,對於能不能繼續承包這塊土地她心裡沒底。她希望自己能繼續轉包其中的100畝耕地左右,然後專心搞育秧機插服務,因為目前這一塊市場還大有潛力。
在徐秋艷看來,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必然是規模化、機械化,她對農場和農機站的前途充滿信心。她還打算,如果農戶不願將土地以有償的方式轉包給她,可以採取耕地入股的方式和她共同組建合作社,共享現代農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