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正

徐林正

徐林正,作家、旅行家。曾做過教師、記者、自由撰稿人。出版有《文壇剽客》、《先鋒余華》、《騎車走運河》等專著十多種,現致力於完成“騎車走世界”的騎行計畫和創作計畫。

個人作品
文化批評系列
《文化突圍》(簡體字版:浙江文藝出版社,繁體字版:台灣生智出版社)
《文化嘴臉》(台海出版社)
《文壇剽客》(台海出版社)
《老李飛刀——李敖的另一種玩法》(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作品集系列:
《客廳·網路·咖啡屋》(中國文聯出版社)
《明星VS名人》(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名人傳記系列
《先鋒余華》(浙江文藝出版社)
《六小齡童 猴緣》(京華出版社)
中國影視明星檔案》(浙江文藝出版社)
《當紅影視明星檔案》(浙江文藝出版社)
《百名影視明星檔案》(浙江文藝出版社)
《中國影視導演檔案》(浙江文藝出版社)
“騎車走世界”系列
《騎車走運河》(北京大學出版社)
《單車萬里走走絲路》(北京大學出版社)
《騎車走越南》(待出)
代表作
《茅盾文學獎緣何矛盾重重》
《文壇剽客》
《騎車走運河
社會評價
立志打響品牌的自由撰稿人
1998年5月,徐林正從浙江來到了北京,選擇了當時並不被外人看好的職業——自由撰稿人。時至今日,他已經成為了在京自由撰稿人中較為出色的一位,不僅靠寫稿所得在北京買房置業,還出版了《文壇剽客》、《老李飛刀》、《先鋒余華》等8本專著。日前,徐林正對記者袒露了其從事自由撰稿職業的心路歷程。
和許多自由撰稿人一樣,徐林正也面臨著諸多不公平的待遇
夢想成為獨立撰稿第一人
徐林正1993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隨即在浙江蘭溪擔任了兩年鄉村教師。1995年10月在浙江《金華晚報》擔任文化記者、編輯。1998年3月,從《金華晚報》辭職,坐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
“我離開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厭倦了看別人臉色的生活,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身心的自由。也正是從那時起,我有了做自由撰稿人的朦朧想法。我渴望‘落魄江湖仗筆行,獨立蒼茫自詠詩’。我相信,只要有筆在,任何艱辛的生活都會變成充滿謳歌的吟唱。”在徐林正的描述中,記者感受到了他當年對夢想的渴望。
“我當時的所有積蓄有6000元,這使我可以在北京很從容地遊玩和思考。”
正式決定做自由撰稿人是1998年5月1日,此前,徐林正用2400元錢買了一台傳真機,在西苑掛甲屯附近租了一間帶電話的平房。考慮到日後可能會經常搬家,又特意去雙榆樹郵局租了一個信箱。這樣,就有了此後被很多編輯們熟悉的“北京雙榆樹郵局17號信箱”。自此,這個信箱與徐林正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一張張面額從數元到數百元的匯款單成了他的“工資”。
徐林正告訴記者,從開始做自由撰稿人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定位為“四獨立”的自由撰稿人,即:獨立經濟、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獨立采稿,也可稱獨立撰稿人。
“我這個人似乎凡事都喜歡爭第一,當時我就想做中國獨立撰稿第一人。我認為,要做獨立撰稿人,必須經濟獨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思想和人格上的獨立。為此,我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不向任何人借錢,不接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贊助。為了做到獨立經濟,我發奮寫稿。僅2003年,就發表、出版作品達50多萬字。至今,發表、出版的作品已經超過了100萬字。”
徐林正坦言,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自由撰稿人是最自由的,不用費盡心機看單位領導臉色,不用挖空心思處理同事關係,不用每天早起上班,不用著裝整潔舉止得體。但自由撰稿人也是最不自由的,必須要看生活的臉色:小到一支筆,大到電話費、打車費、房租、飯費。
事實上,為了讓稿件有與眾不同的賣點,自由撰稿人必須獨立撰寫稿件,儘量采寫獨家新聞。徐林正那時的投稿對象主要是省會城市和一些地市級報紙。每篇稿件每次投20多家媒體,每周一、三下午14時到17時,不少媒體會準時打電話來約稿。正是在理想與生活的重壓下,他的《當代十大文壇剽客排行榜》、《八國聯軍侵華留下哪些文化後遺症?》、《人民文學詩歌獎為何頒給自殺者和精神病人》、《茅盾文學獎緣何矛盾重重》等一些視角獨特、觀點新穎的文化稿件,幾乎覆蓋了全國主要媒體。一篇好稿件甚至累計收到了上萬元的稿費。靠這些收入,徐林正在頤和園邊上買房、娶妻,過上了許多自由撰稿人夢寐以求的安定生活。
“與許多自由撰稿人相比,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堅持‘四獨立’、不投機取巧,使我在短短几個月內就獲得了社會承認,並逐漸打響了自己的品牌。我與眾不同的採訪開場白:‘我叫徐林正,自由撰稿人……’也被越來越多的採訪對象所接受。”談及此,他顯得異常興奮。
“富得只缺錢了”
據記者了解,徐林正曾夢想做一名深入虎穴、揭露真相的記者。其實,即便選擇做自由撰稿人,他仍舊未放棄自己的理想,仍舊堅持獨立批評的聲音。6年的自由撰稿人生涯,他寫了“文化批判三部曲”:《文化突圍》、《文化嘴臉》和《文壇剽客》。
其中《文壇剽客》出版於2002年6月,被媒體稱為“中國第一部專門研究剽竊抄襲的書”。書中指名道姓地批評了一些他經過深入調查的“文壇剽客”。該書出版後,《中國青年報》、《中華讀書報》、《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媒體均以顯著位置報導了此事。
“我在做批評報導時非常注意收集和保留證據,以便使每一篇批評文章都言之有理,不怕對方打官司。對某些有身份有地位的批評對象,出於自我保護,我往往會‘留一手’,不把證據全部發表。在寫《文壇剽客》一書時,我左邊放著《民法》,右邊放著《著作權法》。”
著名作家莫言曾在《文壇剽客》的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其實我們應該有一支和專業的記者相抗衡的自由撰稿人隊伍,形成競爭,甚至是監督。許多記者的批評稿子往往因為某種原因遭到封殺,當然也有許多記者的不夠水準的稿子因為近水樓台而得到發表。如果有一支健康的生氣勃勃的自由撰稿人隊伍,就能改變這種局面。在很多自由撰稿人看來,莫言的話是對他們的期望與肯定。
但現實情況是,在常人看來,所謂“自由撰稿人”似乎不是一個光彩的稱謂,無論是新舊社會,自由撰稿人的階層總是魚目混珠,良莠不齊,其中就有一些依靠尋章摘句、移花接木生存的文壇剽客。
“某些自由撰稿人確實生活懶散、沉迷酒色、窮困潦倒,一些自由撰稿人甚至不惜移花接木、當‘包打聽’、唯錢寫稿……對於這些,我一直要求自己保持清醒頭腦,堅持向優秀採訪對象學習,尤其是優秀的自由撰稿人學習。如自由撰稿人李敖和余華,他們一個在面對困難時永遠保持微笑,一個在文學上特立獨行、靈氣十足。”
“自由撰稿人無規律的生活,往往會導致身體狀況不佳。我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將生活規律從熬夜改成了早起,堅持鍛鍊。2003年9月,我參加了北大腳踏車協會,每周一三五訓練。近期,我計畫單騎走全國,一方面積累創作素材,另一方面充分享受騎車的樂趣。”徐林正說。
採訪中,記者明顯感到了徐林正對於自由撰稿這項職業的熱愛。徐林正認為是自由撰稿使他變得富足,以至笑稱:“我富得只缺錢了。”
渴望得到尊重
“博爾赫斯的那句話‘仿佛水消失在水中’非常符合我剛到北京做自由撰稿人時的情景。我沒有工作單位,沒有固定的住所,沒有呼機,沒有手機。我把自己扎紮實實地弄丟了,如同隱在森林的一片樹葉,仿佛落在沙漠中的一粒沙子。”
徐林正告訴記者,做自由撰稿人以來,他時常有找不到自己身份的苦惱,有一種深切的精神上的苦悶和孤獨。無論是在辦信用卡、租用郵局信箱這樣的生活瑣事上,還是在做批評報導時,常被要求“開單位證明來!”在徐正林看來,這是對自由職業者、對公民個人身份的一種歧視。
儘管“十六大”報告明確了包括自由撰稿人在內的自由職業人員的身份,將他們同樣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肯定了其合法地位。但實際情況卻是,大部分自由撰稿人仍然遭遇著諸多不公平的待遇:
其一,自由撰稿人如同“無業游民”,這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問題。在買房、辦理信用卡、出國等方面,由於沒有“組織”和單位,自由撰稿人的麻煩很多。
其二,寫批評文章遭遇報復時,感到很無助。尤其是一些被批評的對象,常藉助單位或團體的勢力打壓自由撰稿人,使自由撰稿人備感勢單力薄。
其三,大部分網際網路在轉載稿件時,均不支付稿費,這對於靠稿費為生的自由撰稿人幾乎成了致命的打擊,導致不少人被迫改行。餘下的一些自由撰稿人也只能依靠專欄寫作維持生計。
“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17號信箱的稿費單越來越少,但我依然習慣有空就去17號信箱看看,17號信箱已經成了我永遠無法割捨的朋友,如果我好久不去,它會寂寞的。然而,有一天,當我打開17號信箱時,發現裡面只有一沓厚厚的廣告,而沒有一張稿費單。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一種如同自由撰稿人余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的血賣不出去的恐慌。我擔心自己如同許三觀一般,花費心血的稿子突然沒人要了,那種多年追求並喜歡的獨立撰稿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會突然失去!”
作者::石新榮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文壇剽客》序
莫言
早就聽朋友說,有一個能量很大的自由撰稿人名叫徐林正。說實話我對所謂的“自由撰稿
人”沒有太好的印象,因為聽流言說這些人在暫住地支起一部傳真機,把報紙上的訊息拼
湊一下就向全國的媒體傳送,於是稿費就如雪片般飛來。這當然也是一種勞動收入,但其
合法性和合理性總讓人感到有點可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這位仁兄。他的相貌
,基本上也屬於稀奇古怪之列,這倒讓我產生了一些親近之感。後來就這樣地交往起來。
徐林正曾告訴我,有一個文壇剽客,從一家雜誌上抄了散文《善變的臉》,署上“莫言”的
名,寄給雲南一家報紙。文章很快刊登,這個剽客收到了60元稿費。於是我馬上想起了一
件疑案:1999年初,雲南某文學報紙發表了一篇言辭激烈的文章,根據“莫言”的《善變
的臉》,批評我是“變臉”、“反攻倒算”,罵得我一頭霧水,聽了徐林正的介紹才明白
,原來我是替這個小剽客背了一個小小的黑鍋。我後來還收到浙江幾家媒體寄來的幾份樣
報,發表了“莫言”的數篇不同的文章。我感到奇怪:莫非出現了同名同姓的人?聽徐林
正這樣一說,才知道都是剽客惹得禍。後來我從徐林正那裡知道了那個盜用了我的名字的
人是西北鄉村的一個小伙子,心中一點火氣也沒有了,我只是覺得他應該自己寫點文章,
而且我也相信這個小伙子能夠寫出自己的文章,因為我知道最好的寫作訓練就是抄寫別人
的文章。
徐林正現在一家文化雜誌主持“封面人物”專欄,有點受了“招安”的意思,但他最本質
的是自由撰稿人。1998年春,他從南方一家晚報辭職來京,相當一段時間,他“領取工資
”的方式是到一個郵局專用信箱裡取全國各地媒體匯來的稿費。他來京初期的生存方式與
那些“自由撰稿人”類似,但他的不同之處是自己動手采寫稿子,而且很快地就因為文筆
的潑辣迅捷和報導的視角獨特有了一些知名度,當然稿子的使用率也越來越高,至於有沒
有把一篇稿子發給幾十家媒體,我沒問他,但我想不會沒有,十幾年前一稿兩投還是個道
德問題而被人詬病,現在早就是大家的共識與共行了。
所謂“自由撰稿人”感覺上不是一個光彩的稱謂,無論是新舊社會,自由撰稿人的階層總
是魚目混珠,良莠不齊,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就是依靠尋章摘句移花接木生存的文壇剽客。
如這本書所披露的一些對象,也自稱是“中國第一自由撰稿人”之類。
徐林正似乎天生跟文壇剽客過不去,2000年,他曾經列出了《中國當代10大文壇剽客排行
榜》,在網上和大小報刊上到處流傳,這很有些“窩裡鬥”的意思。
我大膽地想,其實我們應該有一支和專業的記者相抗衡的自由撰稿人隊伍,形成競爭,甚
至是監督。許多記者的批評稿子往往因為某種原因遭到封殺,當然也有許多記者的不夠水
準的稿子因為近水樓台而得到發表。如果有一支健康的生氣勃勃的自由撰稿人隊伍,就能
改變這種局面。徐林正與全國大量的媒體都保持了密切聯繫,東方不亮西方亮,南方不發
北方發,他的批評揭露文壇剽客的稿子幾乎從沒有遭到過封殺;他的很多下了采寫功夫的
觀點鮮明、鋒芒畢露的稿子被諸多媒體轉發。而他的揭露文壇剽客的稿子,竟然也成了剽
客們的目標,這當然是一個灰色的幽默。
事實上,因為被指控抄襲而從筆墨官司打到法院官司的情況屢見不鮮。但徐林正多次遭到
“我要告你”的威脅,卻一次也沒有被告上法庭。這一點,徐林正非常自信,因為他的文
章不是枯燥深奧的學理批評,也不是潑婦罵街的酷評,而是運用事實來說話。徐林正願意
在收集資料上花費更多的時間。而且,徐林正經常把被批評者的反批評文章,補充到他的
文章里去,這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建立在大量勞動基礎上的自信。
徐林正的對文壇剽客的原則是,發現一個,曝光一個。但令他感到傷心的是,曝光的力度
越來越小——許多媒體不愛登揭露文壇剽客的文章——因為文壇剽客泛濫成災,已經不是
新聞了。於是,徐林正想到寫一本專著了。在這以前,他已經出版了兩部有關文化批判的
專著《文化突圍》、《文化嘴臉》。
事實上,文壇的剽竊現象——豈止是文壇——是一個延續多年的文化痼疾,徐林正的《文
壇剽客》,有那么一點剽竊史的意思,值得正人君子一讀,當然也不能不讓文壇剽客們借
鑒和學習。
(本文為為台海出版社出版的《文壇剽客》一書作的序)
有夢想,人生才完整
高希希
一段時間,我收到過很多關於京杭大運河題材的劇本和片約,雖然都因美中不足而放棄,但我內心深處,一直想通過影視的形式來解讀一下京杭大運河。因為這是一條兩千多年歷史,三千里行程的世界上最長生命力最旺盛的人工河。這樣的運河,該有著多少風景多少故事,多少起承轉合,多少恩怨情仇啊!但沒想到我的朋友徐林正已經做了這件事,他不是用影視而是用腳踏車。
2007年夏天,徐林正騎個腳踏車,從北京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河堤一直騎到杭州,每天到一個地方住下,雖然疲憊不堪,但他依然堅持每晚寫下日記。後來,他把日記結集整理成一本書《騎車走運河》,並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五六年前,因為工作關係,我和影視記者徐林正認識。作為一名記者,徐林正為人真誠,在圈子裡有一定的知名度。我認識的很多演員都認可他,對他的採訪很放心。因此,他在影視圈左右逢源、遊刃有餘,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會一直幹下去的。但後來有一天,徐林正告訴我,他辭職了,要騎車走世界去。我不是特別在意,沒想到他一口氣走了東北走西北,走了運河走絲路,走了雲南去越南,總行程超過兩萬公里,大部分積蓄所剩無幾,但依然很開心。
有一次他告訴我,走遍世界是自小的夢想,現在如果不去做,將來會後悔一輩子。至於錢和工作都不那么重要,反正總能活下去。這么一說,我完全理解了。就像我,就在重拍四大名著熱潮時,我婉拒了其他三部的片約,而獨獨青睞《三國》。因為我小時候經常看《三國演義》,裡面的各路風流人物都在我的腦中縱橫馳騁,當導演後一直希望用影視的方式把他們再現出來——現在恰好有機會圓夢了。有夢、圓夢的感覺是非常快樂的,無論這夢多小還是多大。
儘管徐林正說,騎車走運河是為了“吃喝玩樂”,但是他其實很深入。因此,《騎車走運河一》書提供的信息,有著其他相類似的書無法替代的價值。在這兩個月期間,徐林正分別記錄了七段運河的不同風土人情,更著眼運河沿岸原住民的生活狀態:在乾涸河堤上放羊的老人,在微山湖裡駕著魚鷹子船捕魚的漁民,在運煤船上討生活的船夫……更多的是人,隨即碰到的人。我想,如果我要拍運河題材的電視劇,這些個性鮮明卻有著高貴理想的小人物也是我關注的一個點。
我想,“騎車走世界”這個夢想已經浸透到他的骨子裡。在這個夢想缺失的年代,徐林正堅守著自己的夢想是非常難能可貴,也是非常幸福的,因為有夢想,人生才完整。
(本文為北大出版社出版的《騎車走運河》一書的序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