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起

徐勃不僅是詩人,而且善畫山水及草隸書,然不肯多作,傳世作品甚少,今福州法海寺還存有他手書的碑記。 萬曆三十年(1602年),徐勃把他收藏的書籍編為《紅雨樓書目》四卷,其中輯錄的“明詩選”,還加注作者生平,是研究明代藝文的寶貴資料。 徐勃晚年因從子不肖,家產盪敗無存,於是窮困潦倒,“餬口四方”,於崇禎十二年十月十三日去世。

徐勃,字惟起,號興公,別號三山老叟、天竿山人、竹窗病叟、筆耕惰農、筠雪道人、綠玉齋主人、讀易園主人、鰲峰居士。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於福州鰲峰坊,祖籍侯官(今閩侯縣荊溪鎮徐家村)人。徐勃兄弟三人,兄徐熥,弟徐熛,秀才,亦精文藝。
徐勃中秀才後,即摒棄科舉,隨兄致力於詩歌創作,與葉向高、翁正春、曹學佺、謝肇淛、陳價夫陳薦夫等自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至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結成“芝山詩社”,互相唱和、切磋詩作。在這十二年中徐勃寫了大量的詩歌,“樂府、歌行及近體無所不備”,與曹學佺並主閩中詩壇,後人譽為“興公詩派”。徐勃還精通禪理,頗負聲望,一般文人、詩僧,都以能得到他的好評為榮。
徐勃博學多才,對地方文獻很熟悉,先後三次參加《福州府志》編修工作,還修撰《雪峰志》、《鼓山志》、《武夷志》、《榕城三山志》等。他提出修志的見解:“省會人物之盛,載筆不得不嚴,在一州一邑,唯恨文獻不足,不可一概嚴削”。他對荔枝種植和保管有較深研究,著有《荔枝譜》,所載品種就多達100多種,可與宋代蔡襄《荔枝譜》並美,很有科學價值。此外,尚有很多著述,如《閩畫記》、《閩中海錯疏》、《紅雨樓集》、《閩南唐雅》、《榕陰新檢》、《鰲峰集》、《筆精》等。據不完全統計,他撰輯的著作約有50種。朱謀諱在《枳園集》中說:“興公著作總一脫草,橫行海內。”
徐勃不僅是詩人,而且善畫山水及草隸書,然不肯多作,傳世作品甚少,今福州法海寺還存有他手書的碑記。他一生最大貢獻,還在於圖書的收藏與校勘工作,是國內著名的藏書家之一,藏書七萬餘卷。他的藏書樓有紅雨樓、綠玉齋、汗竹巢和由曹學佺捐置的宛羽樓。他的藏書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所藏多宋、元秘本”。萬曆三十年(1602年),徐勃把他收藏的書籍編為《紅雨樓書目》四卷,其中輯錄的“明詩選”,還加注作者生平,是研究明代藝文的寶貴資料。著錄的140種元明戲曲,是研究戲曲史,尤其福建戲曲史的寶貴資料。
徐勃喜愛藏書,並精於校勘,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糾正古學中的許多的舛誤。陳壽祺在《左海文集、紅雨樓文稿跋》中對他在這方面成就評價說:“鹹考證精核,有先賢遺風”。
徐勃對於古籍的難聚、易失、不便保藏深有體會,積累了經常翻閱、曝曬、保持通風、乾燥等一系列圖書管理方法。但徐勃又不同於那些把善本秘籍當做古董、藏而不傳的“書蠹”。他對於讀書人不僅樂於借閱,而且還設幾供茶,以禮相待,作為私人藏書家的徐勃,當時能具有這種“以傳布為藏”的觀點,確是難能可貴的。
徐勃平生交遊廣,“足跡所至,遍攬四方豪俊”,“簡札往來無虛日”。他曾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北上吳江,萬曆二十三年和萬曆二十九年兩次漫遊吳越,萬曆三十五年南遊廣東。崇禎十二年(1639年)又漫遊至江蘇常熟。著名的文學家馮夢龍是他的好友,他還結識大學者錢謙益等。
徐勃晚年因從子不肖,家產盪敗無存,於是窮困潦倒,“餬口四方”,於崇禎十二年十月十三日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