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佺

人物簡介徐佺,字孔靈,樟林徐氏的始祖。 “樟林徐氏始於佺”樟林徐氏的始祖,是南宋浙中名儒、宋贈朝議大夫(秩正六品)徐佺。 徐琪,號花農,光緒六年進士,著名書畫家,歷任翰林院編修、兵部右侍郎(秩正二品)等官。

人物簡介

徐佺,字孔靈,樟林徐氏的始祖。蘭溪縣誌有“樟林徐氏始於佺”的記載。南宋紹興十三年生於婺州(今浙江金華),慶元元年卒,“一生孝弟忠信,仁心愛人”,業三禮,仕為儒林郎(秩從八品),做過南昌推官(秩從八品)和烏鎮地方官。他在烏鎮任職時多施惠政,很受百姓愛戴,離任後,“一時士民懷之歌曰:‘豫章賢裔徐孔靈,惠我唯留去後聲。’年遠世淹,斯言猶在耳也。” 縣誌有孔靈公辭官後“歸為義學,以教子及鄉人子弟”的記載,宗譜載孔靈公“文辭閎深雋美,識者謂讀而聽之不啻吹竹彈絲、敲金擊玉,一時傳為美談”,“設教授徒,薰其德者不知凡幾”,“有一時之盛焉”,可見孔靈公歸里教學很受弟子歡迎,其義學曾在蘭溪一帶產生過很大影響。

“樟林徐氏始於佺”

樟林徐氏的始祖,是南宋浙中名儒、宋贈朝議大夫(秩正六品)徐佺。蘭溪縣誌也有“樟林徐氏始於佺”的記載。
徐佺,字孔靈,南宋紹興十三年生於婺州(今浙江金華),慶元元年卒,“一生孝弟忠信,仁心愛人”,業三禮,仕為儒林郎(秩從八品),做過南昌推官(秩從八品)和烏鎮地方官。他在烏鎮任職時多施惠政,很受百姓愛戴,離任後,“一時士民懷之歌曰:‘豫章賢裔徐孔靈,惠我唯留去後聲。’年遠世淹,斯言猶在耳也。”(清武英殿大學士宗室麟語)元配趙氏,紹興十四年生於婺州,寶慶二年卒,贈宜人。生三子五女。
縣誌有孔靈公辭官後“歸為義學,以教子及鄉人子弟”的記載,宗譜載孔靈公“文辭閎深雋美,識者謂讀而聽之不啻吹竹彈絲、敲金擊玉,一時傳為美談”,“設教授徒,薰其德者不知凡幾”,“有一時之盛焉”,可見孔靈公歸里教學很受弟子歡迎,其義學曾在蘭溪一帶產生過很大影響。
孔靈公辭官後卜居樟林,曾建家廟並修家譜,“賢豪游其門,皆得習知其譜焉”。此譜後來不幸毀於宋元戰火,以致“(孔靈)公以上勿得詳焉”。(明吏部尚書陸光祖語)此後徐氏子孫累世業儒,文風日振,而樟木日漸寢枯,晚宋有名士去其旁木,改名章林,取“文章如林茂盛”之意。後來,“樟林”、“章林”同時沿用至今。孔靈公去世後,南宋名相真德秀撰文贊其:“英俊之儀,博大之器,其心塞淵,其學深邃,禮經傳家;孝友鳴世,噫抑抑乎,不盡之大志跡於善,繼之賢嗣。

“三代登黃甲,一門無白丁”

南宋淳祐十年,孔靈公曾孫徐繩祖榮登進士榜,樟林徐氏連續三代中進士的訊息不脛而走。不久,蘭溪人開始用“三代登黃甲(登進士第),一門無白丁(平民)” (見縣誌)來讚譽這個生機勃勃的家族。另據筆者初步統計,樟林徐氏後來至少連續五代榮登進士科,他們分別是:徐介、徐行成(第二代),徐時升(第三代),徐昺獻、徐繩祖(第四代),徐鑒(第五代)以及徐一清(第六代,元人)。陸光祖有評價曰:“孔靈之後,以經術起家(登第)者凡六人,習周禮、踵登仕版(為官)者十有九人。其間,以藝聞者藉藉莫能紀。以故,吳越稱名族焉。”
有資料顯示,孔靈公元配宋太夫人趙氏是一位傑出的古代知識女性。她出身名門望族,極有教養,聰穎賢惠,體貼溫良,對子孫的教養曾發揮過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一次,徐介曾對好友陳耆卿深情地回憶起自己的母親:“我母親是(宋參知政事)清獻公(趙抃)五世孫、江州通判趙謙的女兒。”他說,“父親去世後,我們兄弟三人都還沒有自立,是母親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勉勵我們發奮攻書,實現父親的遺願,而且她還能夠使我們始終感到身陷書海其樂融融。她十分慈祥,在我父親去世後的三十年間,幾乎沒有動過一次微怒。我們兄弟子侄之所以能粗習於禮,並因此而出仕,都是我母親的恩賜啊!”“現在,我們才剛剛開始能夠通過自食其力來報答她的養育之恩,而她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陳耆卿聽後悲傷之餘,盛讚徐母不凡,並將徐母教子孫與歷史上有名的“孔氏二聞”、“孟母三遷”作了比較:“孔氏之二聞,蓋父教非母教也;孟氏之三遷,蓋教子非教孫也。夫人躬母之教而其教及子孫矣!一家而屢見盛也,一身而及見盛之盛也。” (見陳耆卿撰宋太夫人趙氏《墓志銘》)

南宋樟林徐氏之特點

從文化、政治等角度審視,南宋樟林徐氏至少具有如下特點:
——前輩功成名就後,其子孫能自強自立,奮發進取,而不是依賴朝廷恩蔭,享受無功之祿、無勞之俸。明禮部尚書章懋曾經感嘆:“徐氏自(孔靈)公以下,出仕者皆以科目自奮,非若他姓之以恩而奏補也。”《蘭溪縣誌》亦載:“其後(指孔靈公的後代)為仕者類,皆以科目自奮。”
——子孫不僅“累世業儒”,而且對儒家經典皆有獨到研究。如:二世有徐行成治周禮;徐介治戴記。三世有徐仁壽治周禮;徐堯章治禮記;徐時升治戴記。四世有徐思治禮記;徐相治易經;徐昺獻治周禮;徐繩祖治戴記。五世有徐鑒治戴記;徐鈞治易經;徐鈇(又名鐵)治戴記。等等。
——出仕者眾,有的已躋身中、高級官員行列。如:二世有徐介官國子監博士(秩正八品)、太平州通判(秩正七品);三世有徐時升任福建汀州府知府,再授通奉大夫(秩從三品);四世有徐昺獻因子徐鑒貴,敕贈簽書樞密院事(秩從二品)、賜“金紫”;五世有徐鈇仕樞密院判(秩正五品),贈奉議大夫(秩正五品),等等。“其他任師儒之責、牧民之寄者不可枚舉。”(童琥語)而論出仕品級,當推孔靈公五世孫徐鑒。
據宗譜與縣誌載:徐鑒,又名鎜,字定國,又字公式,治戴記,鹹淳辛未進士,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和樞密使(秩從一品),賜“金紫”,誥命失傳。元配李氏,生卒未詳。生二子,長沉、次潛,一女。經查,宋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行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副長官有簽書樞密院事等;“金紫”系“金印紫綬”的簡稱。秦漢時相國、丞相、太尉等金印紫綬。魏晉南北朝時,二品以上授金紫。魏晉以後,“金紫”亦指金紫光祿大夫(秩正二品)。宋官銜另有“金紫魚袋”之名,紫為紫袍,金魚袋為佩帶之物。三品以上佩金魚。

群星璀璨的杭籍後裔與鹽籍後裔

及至元代,樟林徐氏有徐一清官浙江儒學提舉,遷江浙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秩正五品)。元末,徐一清子徐湘,字克敬,遷居武林(今杭州),是為杭州徐氏始遷祖,其後代英才輩出,青史留名。
明代有徐顥,進士,仕承德郎(正六品升授),“以議大禮與(永嘉相公)張桂牴牾,出知江西臨江府(秩正四品),戒子孫勿仕進,於是終明之世,科第轉少。”(宗室麟語)
晚清著名學者俞樾有名言曰:“武林徐氏,自文敬崛起,文穆繼之,遂成浙右大族。”文敬,即孔靈公十六世孫徐潮;文穆,即徐潮長子徐本。文敬、文穆皆為諡號。乾隆年間,杭城始有 “武林徐氏三代六翰林”之譽。
徐潮,康熙十二年進士,歷官河南巡撫(秩從二品)、戶部尚書(秩從一品)、經筵講官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吏部尚書(秩從一品)等,授光祿大夫(秩正一品)。史料載徐潮於河南巡撫任滿奉調離轅之日,百姓沿路“號泣攀車臥轍者數百里不絕”。徐潮胞弟徐湘,誥贈中憲大夫(秩正四品)等官;堂房兄弟徐澄考授州同(秩從六品)。
徐本,徐潮長子,康熙五十七年進士,歷官工部尚書(秩從一品)、協辦大學士(秩正一品)、東閣大學士(秩正一品)、軍機大臣等,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銜。徐本胞弟徐杞,號靜谷氏,康熙五十一年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陝西巡撫、宗人府府丞(清制九卿之一)。徐湘長子徐林初任台灣府海防捕盜同知(秩正五品),乾隆十三年升福建汀州府知府。徐本子徐以烜,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秩從二品)、禮部左侍郎(秩從二品)等;徐杞子徐景熹,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福州府知府、福建鹽法道(秩正四品)等。徐裕馨,徐本孫女,著名詩人袁枚最有才華的女弟子,著有《蘭韞詩草》四卷。
光緒年間,徐本六世孫中又出文武全才徐琪。徐琪,號花農,光緒六年進士,著名書畫家,歷任翰林院編修、兵部右侍郎(秩正二品)等官。與徐琪同輩的徐珂,舉人,曾作為浙江應試舉人的主要代表參加 “公車上書”,系《辭源》編纂者之一。徐珂之子徐新六學貫中西,13歲考取上海南洋公學(交大前身),後官資留學英法,民國三年歸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巴黎和會賠款委員會中國代表團代表、浙江興業銀行常務董事兼總經理、工部局華董兼主任委員(為任此職之第一人)、復旦大學校長、國民政府赴美借款代表團首席代表等職;二十五年 “西安事變”爆發,在國共談判中,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原則上同意“徐新六或顏惠慶長外交”;二十七年,所乘客機遭日軍狙擊,遇難時僅48歲。
元末,樟林徐氏另有後代遷居蘇州、崑山。明初,徐鑒八代孫徐國寶、徐金寶兄弟自崑山遷居鹽城,是為樟林徐氏遷鹽始祖。其後代不辱家傳,同樣創造出不少驕人業績。如:明代有徐志中舉,歷官番禺知縣、儋州知州,授奉直大夫(從五品升授);清代有徐鐸,舉人,乾隆元年進士,著名書法家和詩人,歷任翰林院編修、湖南鄉試正考官、雲南知府、山東按察使(秩正三品)、山東布政使(秩從二品)等官,有《易經提要錄》、《書經提要錄》、《詩經提要錄》三部共四十七卷專著收入《四庫全書》。徐鐸的胞弟徐鉞,舉人,歷官通州學正、四川雙流縣知縣等,“及去任,民多挈壺攀輿以送”。

人文特點

民國時,樟林當地後裔亦屢出人才。如徐茂源,字季元,1925年秋留學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同學有董必武、左權、孫冶方、蔣經國等。畢業後,他與孫冶方留任中山大學課堂翻譯一年,抗戰時任蘇聯援華飛行隊俄文口語翻譯,後與蔣經國在江西省共事。解放初,經孫冶方介紹,徐季元入浙江大學外語系執教,曾在不到兩年里夜以繼日翻譯蘇聯著述20多種,為我國國民經濟恢復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後在“文革”中慘遭迫害,含冤去世。
“進士文化”,是樟林歷史文化中值得大書特書的部分,“三代登黃甲,一門無白丁”則是其中的生動史實之一。科舉取仕曾經在中國歷代政治與社會生活中發揮過積極的作用。正是由於有了這么一條相對公平的取仕之道,樟林徐氏的後裔才得以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競爭中一次次抓住了機會,並在以後的仕途中恪守儒家經典信條,演繹出可歌可泣的人間活劇。
《徐氏家訓》,是樟林歷史文化中又一值得圈點的重要文獻。它比較詳盡地反映了該家族修身齊家治國的基本信念與道德準則,實質上也從另一個側面回答了該家族何以能長期興旺的深層原因。
樟林元宵燈會,則是歷史上曾經聞名遐邇的非物質傳統文化,始於何時已無從查考,唯清初最盛。而自乾隆十五六年間鈕祜祿皇太后光臨觀賞後,樟林燈會更是名聲大振,因此有民諺說:“看了章林燈,前後不用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