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奧運經濟

指的是奧運會結束後,它仍然會對本國的經濟有著重大的影響。比如由於奧運的舉辦,給這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給予的巨大的提升,這會導致全世界都會關注你的,這樣很多投資者就會慕名而來的,他們看重的就是你這個國家的世界影響力。

概述

隨著北京奧運會各項賽事的逐步展開,“奧運經濟”也成為一個使用率很高的“熱門名詞”。對於“舉辦奧運會是否給中國經濟帶來好處”這個命題,世界各國的經濟專家和媒體有不同看法。許多專家認為奧運會對中國經濟有推動作用,也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將進入“後奧運警戒水域”,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奧運會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微。

外界評論

許多經濟界人士認為,在舉辦奧運會的過程中,北京獲益頗多。英國路透社援引里昂證券駐上海的經濟學家安迪・羅思曼的話說,北京為奧運會花了很多錢,這可能有益於其經濟發展。
路透社的報導還說,北京奧運會跟前幾個債台高築的奧運會主辦城市―――從1976年的蒙特婁到4年前的雅典―――不同,北京完全有能力負擔新建體育場館、捷運和公路的費用,而且可能有盈餘。
香港《南華早報》評論說,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奧運會帶動了基礎建設、金融服務、通訊網路和旅遊接待行業的發展,能夠為北京的現代化帶來長期的好處。
日本《福布斯》月刊認為,北京奧運會的經濟效果是促進中國向消費大國轉變。
對中國“後奧運經濟”的看法,國際上既有“樂觀派”,也有悲觀言論。韓國《朝鮮日報》報導說,按“國際慣例”,夏季奧運會舉辦國的經濟成長通常會在奧運會後第二年受到影響,只有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例外,中國也可能經歷所謂的“低谷效應”。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指出,奧運會給舉辦國帶來的“經濟紅利”就像百米賽跑一樣短暫,而奧運會後舉辦國經濟成長放緩則是普遍現象。
日本《富士產經商報》曾援引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海外調查部部長藪內正樹的話報導說,出口依存度高的中國極易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實施的價格管理也開始產生影響,奧運會後中國經濟可能進入“警戒水域”。

相反觀點

但是,目前國際經濟界人士普遍認同一種觀點:國家越小、主辦城市經濟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越大,奧運會後的“低谷效應”越明顯,反之則越輕。法國《論壇報》據此認為,因北京經濟占中國GDP總量的比重很小,因此北京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抬升作用不像另外一些國家那樣明顯,同樣“後奧運經濟”的衝擊力也非常有限。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他認為中國整體經濟規模大、與奧運相關的投資比重小、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接踵而至、中國產業升級空間大等因素都表明中國不會出現“後奧運經濟蕭條”。
奧地利《新聞報》稱,蒙特婁和悉尼為舉辦奧運會動用了全國GDP的五分之一,因此“後奧運滑坡效應”比較明顯,但北京奧運會投資占全中國總投資的比例不超過1%,因此“低谷效應”幾乎不存在。
美國《商業周刊》刊文指出,奧運會對中國經濟成長及經濟政策的影響大概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北京人口僅占全中國的1.1%,經濟產值不到全國的3%,即使把過去4年間籌備奧運會的開支加起來,也只占到中國在此期間GDP總和的0.3%。
日本《每日新聞》也指出,奧運後中國將啟動眾多大型項目,包括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以及京滬高速鐵路等,再加上四川地震災區重建事業,因此“曾被遏制的投資將再度開始加速”。該報強調,目前中國良好的國內消費能否在奧運會後繼續維持,是中國經濟能否強勁發展的要點所在。 (據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