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呂成書

蓋瑾之學篤信宋儒,故其注《詩》守朱子之說,不逾尺寸。 其論樂守蔡氏、彭氏之說,亦不逾尺寸也。 蔡邕有言,古之為鐘律者,以耳齊其聲。

古籍簡介

《律呂成書》・二卷(永樂大典本)

四庫提要

元劉瑾撰。瑾有《詩集傳通釋》,已著錄。是書以候氣為定律之本,因而推其方圓周徑,以考求其積分。蓋瑾之學篤信宋儒,故其注《詩》守朱子之說,不逾尺寸。其論樂守蔡氏、彭氏之說,亦不逾尺寸也。考《管子・地員篇》,稱呼音中徵、中羽之數,及《呂氏春秋・古樂篇》稱伶倫先制黃鐘之宮,次制十有二筒,鹹不言候氣。至司馬彪《續漢書志》,始載其法。相傳為出於京房,然別無顯證。《隋書》載後齊信都芳能以管候氣,仰觀雲色,嘗與人對語,即指天曰:“孟春之氣至矣。”人往驗管而飛灰果應。又稱毛爽草《候氣法》,述漢魏以來律尺稍長灰悉不飛。其先人柄誠與其兄喜所為律管,皆飛灰有徵應。然後來均不用其法。蔡邕有言,古之為鐘律者,以耳齊其聲。後人不能,假器以定其度。以度量者可以文載口傳,然不如耳治之明決也。然則舍可辨之音而求諸杳茫不可知之氣,斯亦末矣。至蔡氏《律呂新書》推衍舊文,仍言候氣。其數以徑一圍三立度,為算頗疏。彭氏覺其未合,改用祖沖之徑七圍二十二之率。然稽諸《隋志》,此猶約率,非密率也。瑾合二家之書,反覆推衍以成是編,較諸古人之神解,誠未必窺其精微。然宋儒論樂,所見不過如此。有元一代,著述尤稀,此書猶不甚支離者。長短兼存,以資考訂,固亦不妨姑備一說云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