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魯什卡

彼得魯什卡

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的著名芭蕾舞劇《彼得魯什卡》(Petrouchka/Petrushka)191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汶斯基正緊張的一部接一部的創作著芭蕾舞劇,《彼得魯什卡》便是這一時期寫成的三部不朽作品中的第二部。

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的著名芭蕾舞劇《彼得魯什卡》(Petrouchka/Petrushka)
191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汶斯基正緊張的一部接一部的創作著芭蕾舞劇,《彼得魯什卡》便是這一時期寫成的三部不朽作品中的第二部。
彼得魯什卡,是歐洲各國街頭木偶劇中永恆的丑角,就像我們兒時馬戲中看到的串場小丑。儘管在不同的國家裡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名字,但小丑們取悅觀眾的同時卻是永遠面對相同的嘲弄與侮辱。有關這部舞劇的創作靈感,作曲家於自傳中這樣寫道:“一天,我找到了我所需要的題目:彼得魯什卡,一個各國集市上都有的不幸角色…小時候,每當我聽到街上木偶戲班子高聲喊叫‘彼得魯什卡來了…’時,我都會發瘋似的去看那迷人的演出…我感到有責任把這位家喻戶曉的老朋友的形象在真正的舞台上樹立起來。我知道這部舞劇該用什麼方式上演…木偶們應在一個魔術師的命令下變成活人…活人則必有苦難…”就這樣,以三個木偶—彼得魯什卡、芭蕾舞女演員、摩爾人為主要角色、描寫俄國下層老百姓生活—他們的愛情、痛苦和死亡的四場芭蕾舞劇誕生了。
開場是1830年狂歡節的 聖彼得堡廣場,嘈雜的人群中一位年老的巫師一邊取出三個木偶,一邊吹起了笛子以招徠觀眾;隨著笛聲,三個木偶令人吃驚的活了起來,並走下戲台,來到廣場上跳起了舞……第二場:彼得魯什卡愛上了芭蕾舞女演員,而女演員卻對他不屑一顧,彼得魯什卡只好向賦予他生命與情感的巫師訴說自己的煩惱和絕望。第三場:嫉妒的彼得魯什卡闖入了正在調情和跳舞的女演員與摩爾人的房間,最終被摩爾人毒打一頓。終場:場景回到狂歡節的廣場:人們正在鬧哄哄的唱歌跳舞,突然,彼得魯什卡沖了進來,摩爾人提刀緊隨其後,女演員意圖勸阻;廝打中彼得魯什卡被摩爾人彎刀砍死,眾人譁然。老巫師撿起彼得魯什卡,示意這只不過是布片做成的木偶,隨後,觀眾散去…老巫師正忙著卸台,一抬頭看見臉色青紫、呲牙咧嘴的彼得魯什卡的幽靈盤旋於劇場之上,頓時嚇的魂飛魄散,丟下手中木偶,荒不擇路的逃入了黑暗之中……
如果說,《火鳥》一劇中還透著史特拉汶斯基的老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縷縷浪漫溫情,那么,《彼得魯什卡》里這些音樂的色彩則是蹤影全無;取而代之的是刺耳的音響、粗礪的線條外加荒誕不經的劇情。
上世紀最偉大的舞蹈家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的墓前,呆坐著形單影隻的銅像——彼得魯什卡(Petrushka)。這是尼金斯基生前最負盛名的角色之一,也是他常常用以自喻的形象。
在芭蕾舞劇《火鳥》的巨大成功的鼓舞下,佳吉列夫決定再排演一部以俄羅斯民間傳說為題材的舞劇,這就是《彼得魯什卡》。
芭蕾舞劇《彼得魯什卡》的劇本由斯特拉文斯基和貝努瓦合作寫成,編舞福金,布景和服裝設計貝努瓦,作曲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魯什卡》最初的靈感產生於作曲家的自由想像:一架鋼琴與一個交響樂隊的對話引出了三個身份不同的木偶之間的生死戀,鋼琴奏出的那著了魔似的琶音刻畫出了一個叫“彼得魯什卡” 木偶形象,他動作笨拙,不善言辭,但感情純樸,招人喜愛。
1911年6月13日舞劇首演於巴黎夏特萊劇院,男主角由尼金斯基擔任,女主角由卡爾薩文娜擔任。首演時尼金斯基對彼得魯什卡的塑造,得到福金的高度評價。彼得魯什卡這個角色的成功為尼金斯基的輝煌而短暫的演員生涯樹立了豐碑。
福金認為舞劇《彼得魯什卡》是自己得意之作,與舞劇《火鳥》那一次邊寫音樂邊排舞蹈不同,這一次福金是拿到完整的音樂總譜之後才開始工作的。在《彼得魯什卡》中最充分地體現了福金的舞劇改革思想,將自己的編導構想推向了極致。劇中的舞蹈,除了舞姬及街頭女孩們的舞蹈使用“足尖”外,幾乎不採用古典舞技法。但鮮明的描寫性和解釋性卻使聽覺形象和舞台上的視覺形象達到了高度一致,他採用了機械式的動作造型,來強調木偶的個性化特徵,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角色”的豐富性格,給芭蕾帶來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
儘管舞劇《彼得魯什卡》是福金的創作的頂峰,但在俄國的命運不佳,前蘇聯時期它只在20年代演過,長期停演後由波亞爾斯基恢復重排,先後在列寧格勒小歌劇院(1961年)和莫斯科大劇院(1964年)舞台演出。1977年著名法國編導貝雅重新排演《彼得魯什卡》,改用現代主義風格,由“20世紀芭蕾舞團” 演出,並特邀蘇聯著名舞蹈家瓦西里耶夫主演。這是受到世界舞壇重視的最新版本。
舞劇《彼得魯什卡》代表了20世紀初俄羅斯芭蕾在現實主義心理描寫和戲劇化方面的較高成就,它的舞蹈和美術設計都堪稱一流,而且在這裡一反慣例,男主角超過女主角,占據了首位,這在當時是比較罕見的。
《彼得魯什卡》
四場芭蕾舞劇
劇本:伊格爾·斯特拉文斯墓、亞歷山大·布諾瓦
編導:米哈伊·福金
音樂:伊格爾·斯特拉文斯墓
舞美:亞歷山大·布諾瓦
首演:1911年6月13日巴黎
主演:彼得奮什卡—瓦斯拉夫·尼金斯墓
舞姬—達瑪拉‘卡爾扎維娜
摩爾人—亞歷山大·奧爾洛夫
夏爾拉坦—艾里克·切凱蒂
《彼得魯什卡》是俄國芭蕾大師福金創作的重要作品,也是20世紀初世界芭壇上一部創新傑作。它描述的故事是這樣的:在19世紀30年代的彼得堡,集市上,各種買賣熱鬧非凡,人們踩著積雪在廣場上狂歡。第一場,在舞台正中央,從街頭戲台的幕布里走出一個長鬍須的江湖老漢—魔術師夏爾拉坦,他取出笛子用暗號令大幕拉開。台上出現了三具木偶,分別是:臉頰上畫著紅圈的舞姬,服飾怪誕的黑色摩爾人和口呈八字形、一副哭喪臉的彼得魯什卡。他們在老魔術師的指揮下,變換隊形機械地跳起了三人舞。舞蹈中,摩爾人愛上了舞姬,不時與她喃喃細語,這引起了彼得魯什卡的注意,他憤然飛撲上去,但敵不過身強力壯的摩爾人。“停下!”在魔術師的命令下,三個木偶相繼倒 禁閉受罰,他僧恨夏爾拉坦,思念舞姬,以木偶特有的笨拙動作,表露了鬱積於心的煩惱與痛苦。舞姬前來探望,彼得魯什卡欣喜若狂,但他那愚昧、粗魯的行為卻嚇跑了對方。他使盡了最後的力氣,仍未能衝出囚室,垂頭喪氣地昏倒在地上。第三場,在裝飾豪華的摩爾人住室里,摩爾人像幼稚的孩童似地玩弄一個椰子,當他剛要利用彎刀去切那果子時,突發奇想—裡面一定藏有一個偉大的神仙,想到這裡,他立刻虔誠地跪拜在地。舞姬吹著玩具喇叭跳起了古老風格的華爾茲舞。摩爾人丟下椰子向她求愛,在雙人舞的高潮中,彼得魯什卡破門而入,打斷了兩人的親熱。激怒的摩爾人用佩刀威嚇彼得魯什卡,將他踢出了門外。摩爾人抱起暈厥的舞姬繼續歡舞。第四場,眾人繼續在集市上歡鬧,馬車夫、乳娘們的舞蹈相繼展開,同時穿插著喝醉了的商人與吉卜賽少女,化裝隊伍及訓獸師和一頭大熊也陸續出現……狂歡的景象越來越粗野。突然,彼得魯什卡掀開幕簾沖了出來,摩爾人持刀緊追不放,舞姬也尾隨來到。可憐的彼得魯什卡被連砍幾刀,倒地而死。喧鬧的人群圍在屍體旁,忙叫來了替官。夏爾拉坦出場,告訴眾人他們都是木偶,殺不了人。一場虛驚,眾人散去。夏爾拉坦抱起木偶正要離去,樂隊奏出了鳴冤似的主題歌。他望著舞台上方出現的彼得魯什卡揮動拳頭的幽靈,恐怖地直打哆嗦。可憐的彼得魯什卡雖然有著人類一樣的哀樂、生死,但誰也不會承認他。
《彼得魯什卡》是一部形式創新的舞劇,三個木偶的形象鮮明醒目,各有不同,而且對比性很強。特別是在塑造彼得魯什卡這個人物上,編導以簡潔的手法,將古典舞技法戲劇化,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他走向悲劇命運的感情豐富的性格。所有這些都與以往的芭蕾傳統大相逕庭,引起觀眾的強烈反應。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在該舞劇音樂創作上也採用了一些全新的手法。在當初的排練時,斯特拉文斯基親自擔任鋼琴伴奏,因為除
了他,再也沒有人能視奏如此困難的樂譜,更不用說去啟發演員們去理解音樂了,就連編導福金在這些複雜的節奏面前也經常感到束手無策。然而,正是這些音樂給舞劇帶來許多啟發和生動的色彩,使編導通過音樂獲得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它作為現代芭蕾中的古典劇目,不僅音樂複雜、須由第一流樂隊擔任演奏,而且在舞蹈表演上也難度較高,特別是彼得魯什卡這一角色,一定要由感受豐富、技巧完備的演員才能完成。自尼金斯基首演以來,馬辛、羅賓斯、努里耶夫等許多世界著名的舞蹈家,都曾以自己高超的技藝扮演過這一角色。
近些年來,隨著該舞劇的廣泛復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了這一作品的真正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