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三郎

影三郎

影三郎位於蠡縣鄭村村北約1000米影山寺旁。1976年勘察確定為東漢時期古墓群。該墓群占地面積為7077平方米。1982年確立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古墓群共有四座,平均高度為5米,其中三座呈等邊三角形,一座位於中間被三座所包圍,從遠處觀看墓群,只能看見三座,故稱“影三郎”。南側為千年古剎影山寺也叫影三山,毀於戰亂。

據清《蠡縣誌》卷二古蹟篇記載:“近看四陵相依,遠觀惟見其三”故名“影三郎”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影三郎”四周距主墓群約80米分別有四座小墓群,北、南、西已沒有痕跡,只有東側還留有長方形高台,高約2.2米不等,長約2.5米,寬約13米,2001年初春,盜墓者在土台上挖出一磚室墓,當縣主管部門察看後,確定此墓早年已被盜過多次。

從主墓群的四個方位,各有四個小墓群分析推斷,應該是主墓的親屬、家奴、衛兵、婢女等下等人員,有生在一起共事,死在一起埋葬的跡象。流傳最廣的民間故事說,這是放牛娃張三郎飛升成仙留下的遺址。傳說神仙山(明代以前的北嶽恆山,現稱大黑山)有座金龍洞。洞裡的金龍是北嶽真武大帝外孫,唐河女神與瀦龍河神的私生子。小金龍難耐洞中寂寞,山里清貧,便化裝成農民偷偷跑到平原尋找爹娘。這一年天旱,到了芒種沒下過一場雨,田地龜裂,旱的冒煙,夏糧顆粒未收,秋苗也都烤乾了尖。看到農民擰轆轤澆地、挑水點種的勞累愁苦樣子,金龍又心痛、又氣憤。他一時性起,趁人們中午歇晌,一頭扎進水井裡。龍尾一攪,順泉眼把博水、唐河、瀦龍河、 沱河、滏陽河的地下水引來,象噴洪洪降雨一樣,滿天灑水,澆透了方圓幾十里內的旱地。他正得意洋洋地作法吸水,這可觸怒了旱魃。旱魃化作過路人,散布謠言說:“村西井里出了水怪妖魔,把一個小孩吞進井裡去了,快救人啊!”煽動起一夥青壯年,齊奔噴水的大井。走近一看,真有個閃光的東西在水裡翻卷。有個膽子大的青年抄起改畦的鐵杴奮力向下鏟去。旱魃渾水摸魚,趁火打劫,也祭起斬仙劍,正砍在龍尾上。金龍突覺疼痛難忍,甩掉龍尾,乘風攜雨向東南飛去,一頭扎進龍潭裡再沒出來。後來人們回省過來,知道誤傷了恩人,便在蠡縣仉村修了個“龍潭井”,代奉禿尾巴張爺,常年香火不斷。

金龍失掉尾巴,還被旱魃告了一狀,遭貶下凡,降生到博陵平原一戶姓張的人家。上有兩個哥哥,排行老三。八歲時,他爹在曲陽靈山挖煤,趕上煤窯落頂,砸死在裡面。十歲時,大哥替財主到黃山運石碑,累死在路上。二哥懦弱無能,又好吃懶做,竟改名換姓,當了王家倒插門的女婿,與張家斷絕來往。就剩下張三母子相依為命,過著度日如年的窮苦日子。他娘給財主家洗衣、做飯、抱孩子、當奴僕。他給地主放牛、打短工、拾麥撿秋,混碗飯吃。別看他人小,幹活有使不完的力氣,還特別孝順,敬老憐貧,講哥們義氣。長到十五歲,人見人夸,獲得“教義三郎”的美稱。

有一天,三郎在草場放牛,看到東南高崗上有人下棋,便湊了過去。只見東南蒲團上坐著個紅臉大漢,西面蒲團上坐著個黃面書生,南面蒲團上坐著個白須白髮老者。北面沒人,他便半蹲半坐在蒲團上觀戰。

紅臉大漢說:“福如東海長流水。東為四方之首,我先發當頭炮。詩云:平時默默無聞,樹叢溝壑藏身;瞄準目標狠打,如雷一鳴驚人。”

黃面書生笑了笑說:“財源茂盛達三江。西為千山之顛,我應戰跳馬。詩曰斜行日字不畏難,越是艱險越向前;默契結成連環馬,縱橫馳騁敵營盤。”

紅臉大漢深思片刻說:“拱卒:五人一行布陣,一步一個腳印;殺敵勇往直前,決不後退半寸。”

黃面書生向棋盤掃了一眼說:“飛象:田格飛上飛下,吞卒充當炮架;為保老帥安全,先顧自己大駕。”

紅臉大漢“哼”了一聲說:“出車:橫衝直撞蓋世雄,敵營老帥膽戰驚;輕敵忽中混戰計,小卒腳下一命傾。”

拼殺幾個回合,眼看敵方車炮配合,將危及老帥,黃面書生急忙支士,隨口說道:“老帥貼身保鏢,只會支士一招:敵軍雙將主帥,反而束手礙腳。”

這邊穩住戰局,河那邊車馬直攻方城,紅臉大漢趕緊移將,說:“地位最高若禁辦,蜷臥方城不自由;全軍覆沒殉難死,敵帥成名敕封候。”

雙方急攻緊打,連將不斷,終於戰成平局。

坐在南面的白髮老者忽然發話:“觀棋不語真君子。你們打粘糕戰難分勝負,我可要嘮叨幾句。福仙吉星高照,財神金玉滿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算作和棋吧!我壽比南山不老松出點血,各贈一枚仙桃祝賀。這位小兄弟有緣,適逢其會,也來一個吧!”說罷,一招手,變出四個大桃子分贈三人。

吃過仙桃,三郎覺得通體舒暢,聰門洞開,頓悟眼前坐著的就是福祿壽三仙。忙行大禮參拜叩謝,請求收為弟子。福星拍拍他的肩頭說:“小龍冤案已平,謫期已滿,不必再跟我們浪費歲月,還是請財神順路帶你回恆山真武廟述職吧!”壽星、財神也頷首稱善。袍袖一揮,平地捲起陣陣清風,人已無影無蹤。留下四個蒲團,化作四座土丘。

後人懷念“孝義三郎”,把四丘命名“影三郎”,把博水改為“孝義河”。博水原在博陵和影三郎南面,經兩千年滄桑變化,加上修築新縣城,舊河道被瀦龍河侵占,新河道北移到影三郎北面。

近世有人推測,影三郎可能是漢桓帝劉志生母偃氏之墓,或晚年寡居守制之室。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劉志得梁冀提攜,登基做了皇帝。追謚生父蠡吾候劉翼為孝崇皇,皇陵號為博陵。生母晏氏本翼的媵妾,在博陵守制,封為博園貴人。梁太后去世後,晏貴人還在世。桓帝仰報慈恩,追尊她為孝崇皇太后,住室號為永樂宮,象長安的長樂宮一樣,設定太府、少府等官。晏貴人逝世後,葬於博陵附近。博陵在蠡縣城東北三里處,明末還有遺蹟,離影三郎約五、六華里。古時偃與晏同音同義。既然相傳墓主姓晏,偃氏生活地區又在此地,說是晏氏墓比其他傳說更接近實際,有詩辨曰:

車裡營南影三郎,四丘竦峙博水旁。

劉翼晏姬守制處,邵雲嬰冢恐牽強。

王稱築此同兄弟,民傳謫龍張三郎。

博陵古原留疑案,陳跡解秘待時光。

千百年來,人們不知道墓主人是誰?更不知官居何職?為什麼四個墓在一起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很多美麗的傳說,眾說紛雲,角度不一,時至今日,“影三郎”的謎底仍不能揭開,讓美麗的傳說世代留在人們的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