彘之亂

厲王胡即位後,重用好利的榮夷公,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 共和行政周厲王出奔,而有共和行政。 ”原來說的是二相行政,“相與和”而修政事。

簡介

彘之亂,周厲王殘暴,被國人驅逐,最後死於彘,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彘之亂”。

厲王出奔

周王朝的統治,自穆王以後,日漸式微,而周夷王烹齊哀侯、伐太原之戎,前者寒諸侯之心,後者耗費國力。厲王胡即位後,重用好利的榮夷公,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而召穆公勸諫,“民不堪命矣”。厲王胡憤怒,重用衛巫,監察國人,敢有誹謗者,殺之。如果要算見於史冊的第一個特務,估計也就是這個衛巫了。而周厲王算得上是後來的明太祖之流,設定特務以防民謗。

召穆公勸諫,說出那句很有名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可惜厲王沒聽進去,變本加厲,而國莫敢出言。終於,國人不堪忍受,奮起而反抗,周厲王慌忙出逃。

共和行政

周厲王出奔,而有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和行政持續了十四年。

不過,歷史上對於共和行政存有異議,主要是兩種說法,且錄如下:

二相執政

史記》為首的傳統正史就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而召公自然是前文所說的召穆公虎,那么這個周公是哪位呢?歷史上沒有記載。這一點讓後人存疑。同時,既然是二相行政,為什麼叫做共和呢?這兩者之間有何關係?韋昭云:“彘之亂,公卿相與和而脩政事,號曰共和也。”原來說的是二相行政,“相與和”而修政事。這算不算一種牽強附會呢?

共伯干政

《竹書紀年》等別史就說“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共伯和乾王位”

但是共伯和執政,卻又有兩個說法,一是說“共國之伯名和,行天子政”;一是說衛武公和,“共伯入釐侯羨自殺,衛人因葬釐侯旁,謚曰共伯,而立和為衛侯,是為武公”。

那么,究竟這個共伯和是誰呢?只能存疑。

評價

自西伯昌、武王發成王誦康王釗四代統治者的努力以來,周王朝的國力達到一個歷史高點,而昭王、穆王的東征西討更加奠定了周天子在天下諸侯蠻夷中的威信,至此,周的文治武功達到頂峰。

然而,周厲王沒有很好地繼承先輩創造的基業,不僅一味地講究暴利,甚至不允許有其他聲音的出現,實行類似於白色恐怖的統治,終於導致國人奮起反抗,將其驅逐,從而導致天子威信掃地,諸侯干政。正是從周厲王開始,周王室的式微日漸明顯,而繼位的宣王、幽王更是將這個局面弄得更糟,結果形成王室衰弱而諸侯強盛的局面,可謂令人扼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