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狀病毒科

彈狀病毒科

彈狀病毒科,病毒粒形態似棒狀或子彈狀的 1科。“Rhabdo”系來自希臘文的“Rhabdos”(桿)。病毒粒的大小為 (130~380)×70納米,核心為螺鏇對稱的核殼,內含連續線型單鏈RNA,分子量(3.5~4.6)×106。RNA是負鏈的。

彈狀病毒科

感染時,由病毒粒內的RNA多聚酶轉錄成 mRNA(信使核糖核酸)。核殼外層具脂蛋白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病毒在細胞質內增殖,以芽生方式釋放。病毒對乙醚和脂溶劑敏感,對凍融穩定。本科病毒的寄生宿主很廣,遍布動物界,可感染植物(見植物病毒)、昆蟲(見昆蟲病毒)、變溫和溫血脊椎動物。以下數種對人和脊椎動物有重要致病作用:
狂犬病病毒 人和一切溫血動物對本病毒皆敏感,特別是野生肉食動物。野生肉食動物是本病毒的儲存宿主。一般實驗動物如家兔、豚鼠、小鼠等均敏感。從自然感染動物中分離到的狂犬病病毒的毒力強,稱為街毒;在實驗動物腦內連續傳代後,經神經外途徑感染的毒力降低,稱為固定毒,可用作疫苗毒種。街毒在感染細胞的細胞質內形成特異的嗜酸性包涵體,稱尼氏小體,固定毒則很少形成,因而可作為街毒感染的診斷標準。狂犬病毒也可在雞胚及原代地鼠腎、狗腎、雞胚細胞和BHK21等傳代細胞內增殖。最適培養溫度32~35℃。病毒有凝集鵝紅細胞的作用。
人畜往往被野生瘋動物咬傷而感染,潛伏期由數周至數年。主要症狀為狂燥、痙、吞咽痛苦、麻痹、昏迷,直至死亡。採用立即清洗消毒傷口,注射狂犬病疫苗等方法防治。
水皰性口炎病毒 自然感染牛、馬、豬。症狀與口蹄疫、豬水皰病難以區別。有兩個抗原型:新澤西型和印第安納型。家畜的水皰液、水皰皮和淋巴結中含病毒最多。常用雞胚、原代細胞以及BHK21或MDBK細胞系培養病毒,可殺死雞胚,在細胞培養上迅速出現細胞病變或空斑。病毒可凝集鵝紅細胞。實驗感染的宿主範圍很廣,常用豚鼠和小鼠。人也可受感染出現流感樣症狀。雙翅目昆蟲(如蚊和白蛉)是主要蟲媒。有滅活疫苗用於免疫。主要分布於南非和美洲,中國尚未發現。
牛流行熱病毒 感染牛的1種蟲媒病毒。病的特徵是發病急,發燒,但3~5天即痊癒,所以又稱3日熱或暫時熱。感染的奶牛停奶或長期減產。此病流行於南非、中亞、澳大利亞和日本。北京市奶牛在1976年發生過此病,並分離出毒株,不同毒株的血清型一致,有些毒株病毒粒呈圓椎形而不是子彈形。病牛高溫期血液中的病毒量最多,結合在白細胞上,常用脫纖血腦內接種初生乳鼠分離病毒;適應乳鼠後,可再適應於各種傳代細胞培養。自然感染僅使牛發病。有滅活疫苗用於預防。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