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北京大學教授]

張輝[北京大學教授]

張輝,江蘇省南通市人。比較文學文學博士,師從樂黛雲教授。歷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師(1997-1999)、副教授(1999-2008)、教授(2008-),現任副系主任(2016-)、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2014-) 。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比較古典學學會副會長。《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誌執行主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術文庫”主編。主要學術興趣為中德文學與美學關係、文學解釋學(兼及《詩經》解釋史)、文學與思想史等。著有《西方形式美學: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合著)《審美現代性批判——20世紀上半葉德國美學東漸中的現代性問題》《德意志精神漫遊:現代德語文本細讀》《馮至:未完成的自我》《文學與思想史論稿》等。主編《巨人與侏儒:布魯姆文集》《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合編)及11卷本《伯納德特集》,譯有《詩與哲學之爭:從柏拉圖到尼采、海德格爾》等。

專著與論集:

《西方形式美學——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與趙憲章、王雄教授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南京大學出版社,“高校名師講堂”系列2008年修訂再版)。

《審美現代性批判:20世紀上半葉德國美學東漸中的現代性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德意志精神漫遊:現代德語文學文本解讀》,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詩與哲學之爭——從柏拉圖到尼采、海德格爾》,羅森著,張輝譯,華夏出版社,2004年。

《馮至:未完成的自我》,文津出版社,2005年。

《文學與思想史論稿》,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如是我讀》,商務印書館,2015年。

1.

《西方形式美學——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與趙憲章、王雄教授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南京大學出版社,“高校名師講堂”系列2008年修訂再版)。

2.

《審美現代性批判:20世紀上半葉德國美學東漸中的現代性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3.

《德意志精神漫遊:現代德語文學文本解讀》,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4.

《詩與哲學之爭——從柏拉圖到尼采、海德格爾》,羅森著,張輝譯,華夏出版社,2004年。

5.

《馮至:未完成的自我》,文津出版社,2005年。

6.

《文學與思想史論稿》,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7.

《如是我讀》,商務印書館,2015年。

編著: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8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7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6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5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4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3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2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1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樂在其中:樂黛雲教授80華誕弟子賀壽文集》(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20世紀外國美學文藝學名著精義》,趙憲章主編,張輝、汪正龍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巨人與侏儒:布盧姆文集》,布盧姆著,張輝選編,華夏出版社,2003年(2007年增訂版)。

《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與樂黛雲教授共同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比較文學原理新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與樂黛雲教授等聯合編寫,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2014年6月第二版)。

1.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8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2.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7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3.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6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4.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5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5.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4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6.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3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7.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2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8.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第1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9.

《樂在其中:樂黛雲教授80華誕弟子賀壽文集》(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10.

《20世紀外國美學文藝學名著精義》,趙憲章主編,張輝、汪正龍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

《巨人與侏儒:布盧姆文集》,布盧姆著,張輝選編,華夏出版社,2003年(2007年增訂版)。

12.

《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與樂黛雲教授共同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3.

《比較文學原理新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與樂黛雲教授等聯合編寫,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2014年6月第二版)。

論文:

(近年文章選錄)

Feng Zhi’s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Mirror of Du Du ,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Vol.6, 2015),2015年12月

《解釋學與讀書人的虛心切己之道》,《跨文化對話》第34輯(三聯書店),2015年11月

《讀書人的德性》,《文匯報》筆會副刊,2015年10月

《身未動,心已遠:佩索阿的精神空間》,《文匯報》筆會副刊,2015年9月

《阿波羅與狄俄尼索斯的關係再思考:從<悲劇的誕生>開篇說起》,《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2015年4月;《外國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2015年8月

《詩主言志,最附深衷:試說<文心雕龍>如何接續<詩經>傳統》,《從古典重新開始:古典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

《卡爾維諾與金克木的啟示》,《文匯報》筆會副刊,2015年3月

《尼采的面具:<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書名試解》,《讀書》2015年第2期,2015年2月

《小題記的大意趣》,《文匯報》筆會副刊,2014年12月

《假如<紅樓夢>沒有第一回》,《讀書》雜誌2014年第9期,2014年9月

《讀書,讀一部完整的書》,《文匯報》筆會副刊,2014年8月

《文體即意義?試論穆齊爾、尼采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北京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2014年6月;《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第4期,2014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第9期,2014年9月

《我的老師樂黛雲先生》,《傳記文學》2014年第7期,2014年7月

《做個好讀者》,《文匯報》筆會副刊,2014年2月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術文庫》總序,《中國比較文學》,2013年10月

《劍橋中國文學史》之《明代前中期文學》(譯文),三聯書店,2013年8月

《朱熹<詩集傳序>論說——文學與思想史研究一個案》,《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3年第11期,2013年11月

《真空中沒有文學:關於文學與思想史研究的斷想》,《跨文化對話》第29輯(三聯書店出版),2012年12月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hinese and an Interview with Yue,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13.4,2011),2012年8月

《保衛童年:<遠近叢書>讀後》,《博覽群書》第六期,2012年6月

《萊辛<拉奧孔>中的荷馬史詩》,《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1期,2012年3月

《亞里斯多德的準繩--論萊辛<漢堡劇評>對<詩學>的解釋》,《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

《馮至的精神嬗變及其內在問題》,《中國文學學報》2011年第2輯,2011年12月

《尼采的讀者》,《清華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2011年12月

《你什麼也沒看見,你必須看見一切:赫拉巴爾<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講述的故事》,《上海文化》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

《第三次出發:樂黛雲教授80華誕訪談錄》,《中國比較文學》2011年第3期,2011年8月

《歷史新天使與我們:本雅明的啟示》,《跨文化對話》2011第2期,2011年6月

《畫與詩的界限,兩個希臘的界限——萊辛<拉奧孔>解題》,《外國文學評論》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11期,2011年11月

《試論文學形式的解釋學意義》,《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學理論》201年第5期,2011年5月

《崇高的兩副面孔》,《國家財經周刊》2010第20期,2010年10月

《拒禪與逃禪:試說王夫之與方以智的不同人生選擇》,《嚴紹湯學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1920年代:馮至與中德浪漫傳統的關聯》,《國外文學》2010年第3期,2010年8月

《政治是可以逃避的?——論阿倫特<黑暗時代的人們>》,《跨文化對話》2009第1期,2009年8月

《走向新的整合》,《中國比較文學》,2009年11月

《自發之偏枯與交通傳來之新疫——論魯迅<文化偏至論>》,《開放時代》,2009年11月

《什麼是真正的開放:評布盧姆<美國精神的封閉>》,《21世紀經濟報導》2008年1月21日第42版。

《生命的感恩》,見《走出白色恐怖》,台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詩與政治:一次嘗試性的對話——馮至《杜甫傳》人民敘事的形成及其效應》,見《比較視野中的傳統與現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1931年的寂寞與忍耐:透過里爾克看馮至的自我探索》,《現代中國》第七輯,2006年(另收入《跨文化研究:什麼是比較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漢語學術語言斷想》,《福建論壇》2006年第10期。

《朱光潛的《詩論》》,見《中外比較文學名著導讀》,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不做半吊子文化人:評李歐梵《音樂往事》》,《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6月13日第3版。

《世界文明圈中的中國》,訪談,《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11月25日第2版。

《斷念者的心靈復調:馮至的晚年歌德情結》,《文學評論叢刊》第8卷第2期,2005年。

《用整個生命深深地領受奇蹟:《十四行集》與《伍子胥》合論》,《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特輯, 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一生在否定里生活:對馮至精神歷程的多重透視》,《多邊文化研究》,2005年。

《偽裝成古典的現代?——孫但但《刀的刃冰涼著》序言》,見《刀的刃冰涼著》,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西方文論經典:翻譯與導讀》,《中國比較文學》第2期,2004年。

《如何言說“無”》,羅森著,張輝譯,見《理性及其限度》,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一部戲劇的七個問題》,見《柏拉圖的會飲》》,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無邊的比較文學”:挑戰與超越》,《中國比較文學》第2期,2003年。

《現代中國的王夫之:被追認的大儒》,《現代中國》第三輯,2003年。

《誰可以“替天行道”》,《天則》第一輯。

《現代審美主義問題的政治特性》,《文藝研究》2003年第1期。

《一半是進步,一半是回歸?——《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臆解》,《多邊文化研究》第二卷,2003年。

《時代精神的空白》,訪談,見《中國問題:來自知識界的聲音》,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

《船山思想的知識背景與解釋傳統》,《論衡》第二輯,2002年。

《尼采的“柏拉圖主義”》,羅森著,張輝譯,見《尼採在西方:解讀尼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世界需要溝通與理解的橋樑》,《跨文化對話》第11期,2002年。

《恐懼巨人的時代》,《書城》第6期,2002年。

《失去的烏托邦》,《書城》第3期,2002年。

《上帝與愛欲:<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臆解》,《文學評論叢刊》第5卷第2期,2002年。

《酒神精神的東方視域:現代中國語境中尼采審美主義的內涵與效應》,《多邊文化研究》第一卷,2001年.

《古代與現代:曼斯菲爾德訪談》,張輝為參與者之一,見《啟示與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Nietzschean Aestheticism and Moder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Summer(2001).

1.

Feng Zhi’s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Mirror of Du Du ,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Vol.6, 2015),2015年12月

2.

《解釋學與讀書人的虛心切己之道》,《跨文化對話》第34輯(三聯書店),2015年11月

3.

《讀書人的德性》,《文匯報》筆會副刊,2015年10月

4.

《身未動,心已遠:佩索阿的精神空間》,《文匯報》筆會副刊,2015年9月

5.

《阿波羅與狄俄尼索斯的關係再思考:從<悲劇的誕生>開篇說起》,《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2015年4月;《外國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2015年8月

6.

《詩主言志,最附深衷:試說<文心雕龍>如何接續<詩經>傳統》,《從古典重新開始:古典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

7.

《卡爾維諾與金克木的啟示》,《文匯報》筆會副刊,2015年3月

8.

《尼采的面具:<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書名試解》,《讀書》2015年第2期,2015年2月

9.

《小題記的大意趣》,《文匯報》筆會副刊,2014年12月

10.

《假如<紅樓夢>沒有第一回》,《讀書》雜誌2014年第9期,2014年9月

11.

《讀書,讀一部完整的書》,《文匯報》筆會副刊,2014年8月

12.

《文體即意義?試論穆齊爾、尼采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北京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2014年6月;《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第4期,2014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第9期,2014年9月

13.

《我的老師樂黛雲先生》,《傳記文學》2014年第7期,2014年7月

14.

《做個好讀者》,《文匯報》筆會副刊,2014年2月

15.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術文庫》總序,《中國比較文學》,2013年10月

16.

《劍橋中國文學史》之《明代前中期文學》(譯文),三聯書店,2013年8月

17.

《朱熹<詩集傳序>論說——文學與思想史研究一個案》,《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3年第11期,2013年11月

18.

《真空中沒有文學:關於文學與思想史研究的斷想》,《跨文化對話》第29輯(三聯書店出版),2012年12月

19.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hinese and an Interview with Yue,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13.4,2011),2012年8月

20.

《保衛童年:<遠近叢書>讀後》,《博覽群書》第六期,2012年6月

21.

《萊辛<拉奧孔>中的荷馬史詩》,《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1期,2012年3月

22.

《亞里斯多德的準繩--論萊辛<漢堡劇評>對<詩學>的解釋》,《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

23.

《馮至的精神嬗變及其內在問題》,《中國文學學報》2011年第2輯,2011年12月

24.

《尼采的讀者》,《清華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2011年12月

25.

《你什麼也沒看見,你必須看見一切:赫拉巴爾<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講述的故事》,《上海文化》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

26.

《第三次出發:樂黛雲教授80華誕訪談錄》,《中國比較文學》2011年第3期,2011年8月

27.

《歷史新天使與我們:本雅明的啟示》,《跨文化對話》2011第2期,2011年6月

28.

《畫與詩的界限,兩個希臘的界限——萊辛<拉奧孔>解題》,《外國文學評論》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11期,2011年11月

29.

《試論文學形式的解釋學意義》,《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學理論》201年第5期,2011年5月

30.

《崇高的兩副面孔》,《國家財經周刊》2010第20期,2010年10月

31.

《拒禪與逃禪:試說王夫之與方以智的不同人生選擇》,《嚴紹湯學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32.

《1920年代:馮至與中德浪漫傳統的關聯》,《國外文學》2010年第3期,2010年8月

33.

《政治是可以逃避的?——論阿倫特<黑暗時代的人們>》,《跨文化對話》2009第1期,2009年8月

34.

《走向新的整合》,《中國比較文學》,2009年11月

35.

《自發之偏枯與交通傳來之新疫——論魯迅<文化偏至論>》,《開放時代》,2009年11月

36.

《什麼是真正的開放:評布盧姆<美國精神的封閉>》,《21世紀經濟報導》2008年1月21日第42版。

37.

《生命的感恩》,見《走出白色恐怖》,台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38.

《詩與政治:一次嘗試性的對話——馮至《杜甫傳》人民敘事的形成及其效應》,見《比較視野中的傳統與現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39.

《1931年的寂寞與忍耐:透過里爾克看馮至的自我探索》,《現代中國》第七輯,2006年(另收入《跨文化研究:什麼是比較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40.

《漢語學術語言斷想》,《福建論壇》2006年第10期。

41.

《朱光潛的《詩論》》,見《中外比較文學名著導讀》,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42.

《不做半吊子文化人:評李歐梵《音樂往事》》,《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6月13日第3版。

43.

《世界文明圈中的中國》,訪談,《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11月25日第2版。

44.

《斷念者的心靈復調:馮至的晚年歌德情結》,《文學評論叢刊》第8卷第2期,2005年。

45.

《用整個生命深深地領受奇蹟:《十四行集》與《伍子胥》合論》,《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特輯, 商務印書館,2005年。

46.

《一生在否定里生活:對馮至精神歷程的多重透視》,《多邊文化研究》,2005年。

47.

《偽裝成古典的現代?——孫但但《刀的刃冰涼著》序言》,見《刀的刃冰涼著》,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48.

《西方文論經典:翻譯與導讀》,《中國比較文學》第2期,2004年。

49.

《如何言說“無”》,羅森著,張輝譯,見《理性及其限度》,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50.

《一部戲劇的七個問題》,見《柏拉圖的會飲》》,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51.

《“無邊的比較文學”:挑戰與超越》,《中國比較文學》第2期,2003年。

52.

《現代中國的王夫之:被追認的大儒》,《現代中國》第三輯,2003年。

53.

《誰可以“替天行道”》,《天則》第一輯。

54.

《現代審美主義問題的政治特性》,《文藝研究》2003年第1期。

55.

《一半是進步,一半是回歸?——《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臆解》,《多邊文化研究》第二卷,2003年。

56.

《時代精神的空白》,訪談,見《中國問題:來自知識界的聲音》,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

57.

《船山思想的知識背景與解釋傳統》,《論衡》第二輯,2002年。

58.

《尼采的“柏拉圖主義”》,羅森著,張輝譯,見《尼採在西方:解讀尼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59.

《世界需要溝通與理解的橋樑》,《跨文化對話》第11期,2002年。

60.

《恐懼巨人的時代》,《書城》第6期,2002年。

61.

《失去的烏托邦》,《書城》第3期,2002年。

62.

《上帝與愛欲:<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臆解》,《文學評論叢刊》第5卷第2期,2002年。

63.

《酒神精神的東方視域:現代中國語境中尼采審美主義的內涵與效應》,《多邊文化研究》第一卷,2001年.

64.

《古代與現代:曼斯菲爾德訪談》,張輝為參與者之一,見《啟示與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65.

Nietzschean Aestheticism and Moder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Summer(20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