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蓀芬

從1952年起,張蓀芬協助來保教授漢語的朱德熙開創了保加利亞漢語教學事業,為保加利亞的漢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事業有成的同時,張蓀芬在1942年和援華抗日的保加利亞醫生甘揚道喜結連理。 1952年,張蓀芬協助中國派出的漢語教師朱德熙開展漢語教學,為保加利亞的漢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人物簡介

張蓀芬1918年出生在北京一個書香門第,祖父張相文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奠基人。父親張星烺是近代歷史學家。1940年張蓀芬從燕京大學生物系護理專業畢業後,只身前往貴州圖雲關的中國紅十字會醫療救護總隊作醫療護理教官,並參加抗日傷員的救護。在那裡,她結識了從保加利亞前來參加抗日救護的國際援華醫療隊醫生甘揚道。抗戰勝利後,張蓀芬與甘揚道回到保加利亞。從1952年起,張蓀芬協助來保教授漢語的朱德熙開創了保加利亞漢語教學事業,為保加利亞的漢學研究奠定了基礎。1969年張蓀芬編撰的有史以來第一本《保漢詞典》出版。張蓀芬在漢語教學戰線上一乾就是28年,1980年,她從索菲亞大學退休,2004年,索大授予她保教育界最高榮譽——藍帶勳章,以表彰她對保加利亞漢語教學事業的突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乎所有來保工作的使館人員、留學生、很多華僑華人,都是張蓀芬家裡的座上客,與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張蓀芬的許多保加利亞學生將大量的中國小說、詩歌翻譯成保加利亞文,為保加利亞人民了解中國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傳奇人生

在靠近索非亞市中心的一棟普通居民樓中,生活著一位89歲高齡的中國老人。每當記者前去探望,總見她獨自靜坐在小電視機旁,聚精會神地收看中央電視台的節目,臉上掛著如同孩童般燦爛的笑容。她就是旅保愛國老人、著名保學家和教育家張蓀芬,其人生經歷極富傳奇色彩。
張蓀芬1918年10月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世家。良好的親職教育使她從小就養成了樂觀開朗、勇敢堅強的性格。1940年,就讀於燕京大學護理系的張蓀芬目睹侵華日軍慘絕人寰的暴行,毅然中斷學業,隻身輾轉前往貴州抗日前線,投身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 在抗日戰場上,張蓀芬結識了回響“國際醫藥援華會”號召,與白求恩等人共同前來支援中國的保加利亞醫生甘揚道。兩人在並肩戰鬥的過程中相知相愛,最終喜結連理。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蓀芬隨丈夫來到保加利亞。他們的兩個兒子一個取名“保中”,另一個取名“保華”,寓意“保中友好”、“保衛中華”,不僅象徵夫婦倆人的愛情結晶,也寄託著張蓀芬的拳拳愛國之情。 憑藉良好的外語能力,張蓀芬很快就適應了異鄉生活。起初,她就職於索非亞一家市立醫院,業餘時間曾多次承擔中國訪保代表團的接待和翻譯工作,並直接參與了中國駐保加利亞使館的建館工作。 1952年,著名語言學家朱德熙受中國政府委派,前來索非亞大學教授漢語,張蓀芬欣然應聘擔任翻譯。當時在保知名高校開設漢語專業尚無先例,張蓀芬迎難而上,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親手編寫了漢語和保加利亞語對照教材和辭彙手冊,使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種子在異國生根發芽。 兩年後,張蓀芬和朱德熙教授合作編撰的《漢語教科書》正式出版,這是保加利亞第一部漢語教材,填補了該國東方語言教學領域的空白。朱教授回國後,張蓀芬又獨自編寫出版了《保漢常用辭彙》、《保漢分類詞典》等工具書。 保加利亞高校自開設漢語專業以來,培養了大批漢學專家和漢語人才,他們在各領域為推動保中友誼發展貢獻著力量。2004年,保加利亞政府授予張蓀芬教育戰線最高榮譽——藍帶勳章,以表彰她在漢語語言教學方面的突出成就。 1980年,62歲的張蓀芬退休後,與丈夫先後數次回到中國走親訪友、參觀遊覽,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令老人欣喜不已。他們還將珍藏了半個世紀的大批抗戰資料和歷史照片捐贈給了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2004年6月,與張蓀芬攜手相伴62載的革命伴侶甘揚道因病逝世。次年,因患中風行動不便的張蓀芬坐在輪椅上,再次回到祖國,以援華老戰士遺孀的身份出席了中國政府為紀念二戰暨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舉行的隆重紀念活動。老人說,那幾天是自己最開心的日子。 目前,張蓀芬的生活由二兒子保華和二兒媳米爾卡照料。米爾卡告訴記者,老人的腦海里充滿了對故鄉的記憶,經常脫口而出用漢語和她講話。 張蓀芬常說:“60年的海外生活無法改變我的本色,我始終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著名書法家謝德萍書寫的題詞——“蓀香千里赤子心,芬芳萬年忠國願”也正是這位愛國老人一生的寫照。

主要事跡

1945年,一樁異國婚姻使中國女子張蓀芬來到了保加利亞,此後半個多世紀,她在漢語教學領域不斷開拓、耕耘,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漢語人才,成為傳播中國文化、打開保中語言交流大門的先行者,受到保加利亞漢學界、教育界的普遍讚譽和尊重。中國書法家謝德萍曾為之題詞:“蓀香千里赤子心,芬芳萬年忠國願”,這恰是張蓀芬一生的真實寫照。

漢語執教第一人

1952年,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朱德熙受中國政府派遣,到索非亞大學教授漢語,張蓀芬應聘為翻譯。索非亞大學雖是保加利亞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綜合性名牌大學,但當時漢語教學卻是一塊未曾開墾的處女地。張蓀芬迎難而上,靠自己的一雙手和一支筆,一撇一捺、一字一句,硬是在一張張蠟紙上刻出了漂亮的楷書和標準的漢語拼音以及正規的保文拼寫,為開展教學提供了必備的教材。 
開課第一天,全校轟動,可容納200人的階梯教室座無虛席。學生們從張蓀芬那悅耳的聲音、熟練的板書中第一次領略到漢語和方塊字的魅力。他們被這位嬌小柔美的東方女子所吸引,被她的漢語所吸引,紛紛加入選修行列。儘管後來不少學生因漢語的難度而退卻了,但並未動搖張蓀芬要在這塊土地上培養優秀漢語人才的決心。1954年,她和朱德熙教授合編出版了第一本《漢語教科書》。 
朱教授回國後,張蓀芬獨自執教,相繼編寫出版了不同版本、適用於不同年級的《漢語教科書》《保漢常用辭彙》及包羅15000詞條的《保漢分類詞典》等工具書。這項工作的完成,填補了保加利亞東方語言教學的空白,成為保加利亞漢學發展的里程碑。如今,當年只作為一門選修的漢語課,已發展為索大東方語言中心一個師資雄厚、生源廣闊的中國語言文學專業。 
《山海經》《山鄉巨變》《青春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一部部經張蓀芬校譯的著作在保加利亞出版發行,廣為流傳。作為漢語教學的創始人,張蓀芬在2004年被授予保加利亞教育戰線最高榮譽獎——藍帶勳章。迄今為止,她是東方語言中心唯一獲此殊榮的教師。

傳奇多彩人生路

張蓀芬1918年10月出生在北京一名門之家,祖父張相文是地理學家,父親張星烺是近代史學家,《辭海》《中國名人錄》《中國文化人物總鑒》對二人均有記載。母親王端姝是廣東女子師範大學的高材生。良好的親職教育使張蓀芬從小就知書達理,志向遠大。1940年剛邁出燕京大學護理系的門檻,張蓀芬就隻身一人,懷揣父母塞給她的600元錢,躲過日本兵的盤查,從天津塘沽乘船經上海到香港,再繞道越南,到達貴州圖雲觀,投奔駐守在那裡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從醫抗戰。面對困苦,張蓀芬不畏懼、不抱怨,23歲就獲得了中國護士學會頒發的“永久會員證”。 
在事業有成的同時,張蓀芬在1942年和援華抗日的保加利亞醫生甘揚道喜結連理。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甘揚道決定返回已從德國法西斯鐵蹄下解放的祖國。張蓀芬來不及和北京的家人告別,抱著2歲的長子保中,隨丈夫一起踏上征程,終於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安頓下來。
張蓀芬憑藉英語、俄語的功底,很快攻克保語,融入了當地社會,最初就職於一家市立醫院,她的醫術和人品贏得了院方及患者的讚許和愛戴。如不是甘揚道的朋友、文化部長喬治,或許張蓀芬不會改變初衷。喬治對她說:“你有能力、有條件,為保中兩國的友好交往,特別是語言方面的交流做許多工作,勇敢地去做吧!” 
此時,恰逢肖華率中國解放區青年代表團參加1948年華沙世界青年聯歡節後順訪保加利亞,張蓀芬不顧嗷嗷待哺的次子保華,和丈夫一起全身心地投入了接待工作,由於他倆鼎力相助,中國代表團首次訪保大獲成功。1949年春天,郭沫若、劉寧一率中國人民代表團出席布拉格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會後訪保,張蓀芬又是全程陪同。以後吳學謙率學聯代表團、蕭三率作家代表團訪問,張蓀芬無一例外,忙前忙後,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紐帶和橋樑作用。 
1949年中保建交,為籌建使館,張蓀芬身兼翻譯、秘書、內勤、外聯等多項工作。她懂語言,知國情,在使館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還堅持業餘為使館工作人員補習保語和英語,數十年如一日。她的學生如今都已是大使、參贊等高級外交官。 
魂牽夢縈中國情
張蓀芬在保加利亞的生活應該說是美滿的、充實的。然而,那扯不斷、理還亂的鄉情卻時常攪得她寢食難安。1953年,她終於有機會回國省親了。當她邁進家門,看到日思夜想的媽媽時,壓抑了13年的情感一下子爆發了,她撲到媽媽懷裡放聲大哭。媽媽撫著女兒一遍又一遍地問:“這不是在做夢吧?”“不是,媽媽,是真的,真的呀!” 
1989年,張蓀芬和甘揚道帶著大兒子保中又回中國,他們在保中的出生地貴州瞻仰了圖雲觀烈士陵園,在刻有甘揚道名字的“國際援華醫療隊紀念碑”前駐足凝思,拍照留念。他們還將珍藏了半個世紀的有關抗日戰爭的寶貴資料和數百幅照片贈送給中國歷史博物館。 
1995年,年逾古稀的張蓀芬和耄耋之年的甘揚道再回中國,親朋好友一個接一個的盛宴、一次又一次的聚會,令兩位老人備感欣慰和留戀,臨別時相約,待新千年來臨之際再聚首北京。遺憾的是,由於甘揚道的健康狀況欠佳,最終未能成行。 
甘揚道去世後,張蓀芬很孤獨。但豁達的張蓀芬依舊善於為自己、也為那些登門拜訪的中國朋友排解鄉愁。如今已86歲高齡的張蓀芬,說起她在北京的家,談到她當年讀書的篤志中學,常去遊逛的東安市場,仍然兩眼放光,興奮異常。 
她說:“雖然我們中國的說法‘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但我始終沒有加入保加利亞籍,60年的海外生活無法改變我的本色,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

追悼會側記

這是一個儉樸的追悼會,送別的是一位平凡而了不起的華僑——前半生參加抗日醫療救護、後半生投身海外漢語教學事業的保加利亞華僑張蓀芬女士。
2010年28日上午,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中央公墓告別廳,投影螢幕上張蓀芬女士生前的照片一張一張閃過:燕京大學護理專業的畢業照,在貴州圖雲關抗日醫療救護總隊的工作照,與國際援華醫療隊保加利亞醫生甘揚道的結婚照,在保加利亞教授漢語的照片,與保加利亞學習漢語的學生的合影照,與歷屆來保的中國留學生的合影……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的鮮活,就像是剛剛發生的事情,然而,24日,張蓀芬女士靜靜地走了……
中國駐保加利亞大使張萬學和政務參贊陳嵐來了,使館其他工作人員來了,華僑華人來了,張蓀芬女士教過的漢學家鮑拉·貝利伊萬諾娃、索菲婭·卡特羅娃、斯耐任娜·戈戈娃、瑪麗阿娜來了,張蓀芬在索非亞的親人們都來了。
張萬學在追悼會上致悼詞說:“張蓀芬女士一生,以巨大的包容和寬容,始終不渝地熱愛中國,熱愛她的第二故鄉保加利亞。她以拳拳之心、報國之志和驚人的毅力,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獻身於抗日戰爭,獻身於教育事業,為中國抗戰勝利、中保友誼和中保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作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中保兩國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使館領事部同志宣讀了中國教育部國際合作司發來的唁電,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田建軍代表孔子學院和歷屆留保學生宣讀了唁電。
參加追悼會的華僑華人按照中國習俗獻上了花圈。其中一個花圈上寫著:“抗日寇汗灑邊關愛灑疆場,教漢語情留索大心存詞典!”在索非亞大學教過漢語的中國老師董淑慧特地托朋友代她獻上鮮花,並在緞帶上寫著:“母親,安息吧!”董淑慧在索非亞工作期間,撰寫了《保加利亞漢語教學五十年》一書,詳細介紹了張蓀芬在保協助朱德熙先生開創保加利亞漢語教學和漢學研究的事跡。她在與張蓀芬長期交往的過程中,被張蓀芬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動,在她心裡,張蓀芬早就成為她無比敬愛的母親。

入葬索非亞名人墓地

早年在中國參加抗日醫療救護、移居保加利亞後一直從事漢語教學的張蓀芬的骨灰15日被安放在索非亞中央公墓一號墓地,其家人、朋友、學生和中國駐保使館代表出席了儉樸的安葬儀式。
張蓀芬1918年出生於北京,1940年燕京大學護理系畢業後,她奔赴抗日前線,在中國紅十字會醫療救護總隊參加醫療救護工作。她在那裡結識了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保加利亞醫生甘揚道,並結成連理。抗戰勝利後,張蓀芬隨丈夫來到保加利亞。
1952年,張蓀芬協助中國派出的漢語教師朱德熙開展漢語教學,為保加利亞的漢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她在索非亞大學教授漢語近30年,培育了400多名漢語人才。為表彰張蓀芬對保加利亞漢語教學事業的傑出貢獻,索非亞大學2004年授予她教育界最高獎章——藍帶勳章。
在骨灰安放儀式上,索非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中心主任、保加利亞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費多多夫教授表示,張蓀芬被批准安葬於索非亞中央公墓的“名人墓地”,對保加利亞的“中國學”工作者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榮譽。
此前,索非亞大學校長伊萬·伊爾切夫教授在致索非亞中央公墓經理的信中說,張蓀芬是“保加利亞第一位‘中國學’專家,是索非亞大學多年的教師。她對發展保中關係的貢獻是無法估量的。她已經成為在保加利亞推介中國文化的標誌性人物”。因此,他特別請求將張蓀芬的骨灰安放在那裡。
張蓀芬於2010年4月24日去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