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生[醫生]

張維生[醫生]
張維生[醫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維生(1851年~1925年),字登瀛,石羊鄉人。自幼攻讀詩書,稍長,以醫能活人,遂從醫。先師事楊某,後又拜名醫傅超然為師,精研《內經》《傷寒》《溫病》《金匱》等醫學名著。精於內婦兒科諸症,尤善治“狂犬病”、“花柳病”及疑難雜症。與張鏡明、張應堂合稱“灌縣三張”。張維生行醫於成都、溫江、郫縣、崇慶、新都、灌縣等地,活人甚眾,名重川西。一時地方知名人士,如崇慶黃雲豐,灌縣李湘石、彭古香等,每病非其不藥。清末,灌縣知縣王瑚慕其名,聘為官醫,私交甚厚。

基本信息

治學

張維生治學極為嚴謹,常囑門人楊澤普、蔣志修、宋如賓、楊子亨、戴習之、吳紫陽等人:“學醫無妙決,唯有熟讀書,書熟方能臨床證忌,不為諸症所難”。崇慶縣廖場周某久病不愈,請張維生診治,張維生為鍛鍊門人獨立診斷疑難病症的能力,命弟子楊子亨應診,楊去後,他也秘到廖場。歷時兩月,患者病癒,子亨始知其事,於是師徒互檢處方,結果發現門人的處方只差一味,其餘都相同。所差的一味藥,維生則早已暗中為其加入。

張維生對貧苦患者,十分同情,每遇這類患者求診,不拘遠近,一請即到,常常不取分文,而對富豪之家則往往索以重金。張維生學有專長,在長期診治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可貴的經驗,晚年將自己精心研討而成的“百應梅毒藥丸”秘方,授與門徒宋如賓,囑之曰:“方今,人心不古,民風日下,豪門子弟,官紳後裔,不求稼穡農事,唯求花天酒地,淫極而染梅毒者不乏其人,若遇求治者,當索以重金,取其財而濟窮苦,亦醫者之善舉。”

張維生生前曾有驗方專著,惜已散失。

弟子

楊子亭

其弟子楊子亨,從其習醫6年,長於傷寒,善治內科疑難病症,對針灸頗有造詣,亦能承繼師門遺風。他以“操仁術,活死人”為己任,對瀕於死亡的病人,亦一絲不苟地悉心治療。1935年,患病年余的石羊農民陳洪順,奄然垂斃,舉家哀嚎。適楊子亨應邀而至,診寸口,切心脈,均無反應,最後細診跌陽,方覺脈有微動,斷為假死。經兩月余的診治,得以回生康復。1965年卒於灌縣人民醫院,終年74歲。遺著有《子亨醫案》,“文革”中散失。

宋如賓

另一弟子宋如賓,是張維生的外侄,14歲從其學藝,歷時10載,精研《傷寒》《金匱》《溫病》諸醫典。長於內科,兼及針灸,對疑難病症和“梅毒”、“下疳”等花柳病亦有獨到之功。學成後行業於成都、重慶、宜賓、灌縣等地,頗具盛名。著有《隨診筆錄》,載有醫學理論、醫案、驗方、諸科心得等內容,惜已散失。宋如賓1975年去世,終年83歲。

戴習之

戴習之是張維生的小徒弟,17歲從他學醫,歷時7載,熟讀中醫“四大名著”,精於傷寒、溫病,擅長內、外、兒科諸症。他繼承其師嚴謹的醫療作風,診病以“審疾治病,性命攸關,毫釐之差,生死立見,為醫者不可不慎”為戒條,對病人極端負責,診病極詳,處方用藥一絲不苟。從醫50 年,活人甚眾。晚年著有《中醫治療B型肝炎經驗》《治療黃疸經驗》兩篇專論。解放後,先後任灌縣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灌縣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972年去世,終年7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