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大境門

大境門歷盡滄桑,是張家口歷史的見證,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與大境門密切相關。 張家口人以大境門為榮,大境門也自然成為張家口的象徵。 歷史發展大境門,是明長城的一個著名關隘,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外長城的大境口。

基本信息

簡介

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眾多關隘中一個十分特殊的關口。在國內外學術界已被列入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同樣重要的關口。我國萬里長城的關口都以“關”“口”稱謂,而只有張家口的這個關口被稱做“境門”,這其中即包含著“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著民族融合的歷史淵源。從明朝隆慶5年起,張家口大境門外元寶山一帶,逐漸形成了在歷史上被稱為“貢市”和“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來自蒙古草原和歐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藥材、毛織品、銀器等在這裡換成了絲綢、茶業、瓷器和白糖,大境門外成為了我國北方國際易貨貿易的內陸口岸。封建王朝以長成和門為界,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境門”意思是指邊境之門。1927年察哈爾督統高維岳在大境門門楣上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大顏體大字,蒼勁有力,頗為壯觀,更為大境門增添風韻。

歷史價值

大境門位於高聳入雲的東、西太平山之間,踞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這裡和則祥雲繞月,商賈雲集;戰則煙雲四起,生靈塗炭。這裡曾是繁華的內陸口岸,也曾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爭與和平,生命與死亡,繁榮與淒涼,在這裡周而復始,更迭演繹。大境門歷盡滄桑,是張家口歷史的見證,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與大境門密切相關。大境門既目睹了舊中國的貧弱,也目睹了新中國的興旺和塞外張家口的歷史巨變。張家口人以大境門為榮,大境門也自然成為張家口的象徵。近代史中,無論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大境門一帶都曾是戰爭的焦點。張家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從日本侵略者手中奪回的第一座較大城市,大境門前八路軍雄赳赳進城的歷史鏡頭,是二戰東方戰場反法西斯勝利的真實記錄。“第二延安”、“東方模範城”、“文化城”……,這些都曾是張家口市的輝煌。解放戰爭中的1948年12月23日,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境門外一舉殲滅國民黨傅作義部隊五萬餘眾,為平津戰役的勝利拉開了序幕。
解放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都北京。張家口地處要衝,自然成為首都的北大門。進入60年代,中蘇關係一度緊張,張家口軍民按照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和“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在崇山峻岭和河谷溝壑之下,構築了令世人驚嘆的抗擊敵人核打擊的地下鋼鐵長城。地下長城東起大境門,西至萬全縣境,全長10餘公里,與西太平山上明代長城同一走向,它與地上長城一樣,也是一種軍事防禦工程。

歷史發展

大境門,是明長城的一個著名關隘,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外長城的大境口。歷史上,張家口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北接廣袤的蒙古大草原,“自古為戎馬馳驅之地”。據志書概略統計,僅漢、唐、宋、明四個朝代,北方部族較大規模南犯的戰爭就達70多次。這裡也是對朔漠用兵的重要據點,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率領大軍第三次平定噶爾丹叛亂時,就是經過大境門向北進發的。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為防禦韃靼、瓦剌的入侵,從他當政的第一年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起,就派大將軍徐達葺建長城,“修補邊牆”。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兵部尚書餘子俊再次“繕葺邊牆”。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由於邊塞多事,宣大總督翁萬達奉旨在張家口一帶增築長城數百里,建起敵台百多座,以加強防守。明朝修建的大同至宣化這段長城共長1000多里,大境口是其眾多關口中的一個重要關口。在大境口處,城牆順東、西太平山的山勢蜿蜒而築,至兩山交接處,直下百餘米,一座十餘米高的城樓拔地而起,屹立於谷中,此即清代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增築的塞外雄關大境門。
大境門是我國各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張家口境內的長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在北魏、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的。明代是我國長城建築發展史上最後修築長城的一個封建王朝,先後設計九鎮,大境門長城隸屬宣府(今宣化)鎮轄,附屬九鎮的邊牆稱“九邊”,即萬里長城。入我市一段為:東由延慶縣的白河堡進入赤城,途徑張家口大境門,西至懷安縣馬市口,入山西境內,全長450公里,並在沿線設諸關口,如獨石口、張家口、新河口、馬市口等,張家口系重要關隘之一。張家口大境門,以其長城關口而聞名。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來遠堡西側邊樓開豁建門,名曰“大境門”。遊人到張家口,以一賞長城與大境門為快事。
相傳,清康熙皇帝遠征回歸京都,夜經此地,曾露宿大境門外,後建臥龍亭。1963年,為保護文物古蹟,將臥龍亭遷入市人民公園大境門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門外東、西太平山巍然對峙,地勢十分險要。大境門是一座條石基礎的磚砌拱門,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有木製鐵皮大門兩扇。頂部為一平台,長12米、寬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內有0.8米高的女兒牆。門楣有察哈爾都統高惟岳於1927年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蒼勁壯觀。
據《口北三廳志》載:“大境門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明設防守,清置總管,形式險要,足資拱衛,歷史上這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線邊塞與內地的交通要道。1945年8月23日,八路軍從此門入城,第一次解放了張家口。1948年12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國民黨軍隊5萬多人從大境門筘出,全殲之,張家口第二次解放。現在,大境門仍為通往口北的要道和瀏覽勝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寬9米,有木製鐵皮大門兩扇。頂部為一平台,長12米、寬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內有0.8米高的女兒牆。門楣有察哈爾都統高惟岳於1927年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蒼勁壯觀。據<口北三廳志>載:“大境門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明設防守,清置總管,形式險要,足資拱衛,歷史上這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線邊塞與內地的交通要1945年8月23日,八路軍從此門入城,第一次解放了張家口。1948年12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國民黨軍隊5萬多人從大境門筘出,全殲之,張家口第二次解放。現在,大境門仍為通往口北的要道和瀏覽勝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境門是一座條石基礎的磚砌拱門,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有木質鐵皮大門兩扇。頂部為一平台,長12米,寬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內有0.8米高的女兒牆,東部有台階可上。人工堆砌,天然造化,渾然一體,十分壯觀。

獨有魅力

大境門位置獨特,環境優美,既是著名的名勝古蹟,又是理想的旅遊勝地。古往今來,它以獨有的神奇魅力,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騷客前來遊覽觀賞。正中門楣上,刻有“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每字足有一米見方,氣勢豪放,筆力蒼勁,乃察哈爾都統高維岳於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所寫。遊人至此,瞻望雄關,憑眺祖國壯麗山河,引發起人們不盡的愛國豪情。登上大境門城樓,放眼四顧,南瞻,山城美景歷歷在目,北眺,山巒起伏,綿綿不斷。東西太平山壁立千仞,峭然對峙。順山勢而建的長城,蜿蜒如帶,氣勢磅礴,循燕山西可至山西、陝西,東可達京師的屏障居庸關、八達嶺。大境門,自古作為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線邊塞與內地的交通要道,素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蒙漢兩族人民交通和貿易邊口,為發展蒙漢兩族人民的友好關係,溝通內地與邊塞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大境門仍為通往口北的交通要衢,也是一處遊覽勝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