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組

地層名稱:張夏組

地層名稱(英文):Zhangxia Fm

地層單位編碼:05-37-0059

地層地質年代:∈2

命名:

維里士、布萊克威爾德,1907年。

該組原稱“張夏灰岩或鮞狀岩”,由美國地質學家B·維里士和E·布萊克威爾德1907年創名于山東省長清縣張夏鎮附近。1924年孫雲鑄將唐山趙各莊一帶饅頭頁岩之上、崮山頁岩之下的鮞狀灰岩、堅質灰岩組合稱“張夏層”。1960年王日倫在井陘將其改稱“張夏組”。

特徵:

層型:正層型:山東省長清縣崮山鎮虎頭崖—黃草頂剖面。
特徵:整合於饅頭組之上、崮山組之下,以厚層鮞粒灰岩和藻灰岩為主夾鈣質頁岩的岩石地層單位。產豐富的三葉蟲化石。由於饅頭組上部岩性較張夏組的岩性抗風化能力弱,所以兩組分界處在地形上也有明顯反映,即張夏組底部為一陡坎。

本組下部岩性為鮞狀灰岩夾黃綠色頁岩;中部以鮞狀灰岩為主夾藻灰岩、泥質條帶灰岩,中下部化石豐富,有德氏蟲(Damesella)、雙耳蟲(Amphoton)、叉尾蟲(Dorypyge)、小裂頭蟲(Croepicephalina)等;上部岩性以紫紅色礫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為主,亦有灰色的灰岩(泥質條帶灰岩、鮞狀灰岩、藻灰岩等),化石主要是三葉蟲,其次是腕足類及疊層石。

本組厚130m,屬淺海相沉積。水下淺灘為其主要沉積環境,海底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波浪作用強烈,海侵達到高潮。
分布:廣布於華北地台,晉、冀、魯、豫、陝、甘、蘇、皖、遼、吉南及內蒙古等省(區)。

備考:

備註:隸屬於九龍群,自下而上轄下灰岩段、盤車溝段、上灰岩段。
同物異名:同物異名南莊層、上樓村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