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元[張學良衛隊旅五連連長]

張占元[張學良衛隊旅五連連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占元,字冠一,錫伯族,世代居住在今瀋北新區北四家子村,生於1906年。自幼好學,為人豪爽,勇敢耿直。其父張德恩以務農為生,妻子張盧氏,生有五子三女。張占元為長子。

人物介紹

張占元,字冠一,錫伯族,世代居住在今瀋北新區北四家子村,生於1906年。自幼好學,為人豪爽,勇敢耿直。其父張德恩以務農為生,妻子張盧氏,生有五子三女。張占元為長子。“九·一八”爆發之夜,第一個主動抗擊侵華日軍而英勇殉難的人,是張學良衛隊旅的連長,事發時駐紮北大營東側。他身先士卒率部直接進攻入侵日軍,身中三彈,當場犧牲,時年25歲。

人物事跡

親歷者:30多名士兵受傷

張占元的發現者是瀋陽著名收藏家詹洪閣。他說,張占元是張學良衛隊旅五連連長(上尉軍銜)。“九·一八”當夜駐紮在北大營東側500米舊無線電台院內。

說起發現的過程,詹洪閣說,之前妻子曾向他透露了一段家史。“她告訴我,爺爺有五個兄弟,大哥叫張占元,畢業於東北講武堂,後來在‘九·一八’當夜陣亡了。家裡還留著他的照片。”

詹洪閣說,起初也只是隨便聽聽,並沒特別在意。但隨著今年“九·一八”事變80周年的到來,他在準備展覽、收集相關史料的過程中,張占元的名字再一次出現在視野中。

詹洪閣向記者出示的一份名為《9·18記實(第三十一輯)》(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文史資料,內有曾任張學良衛隊步兵總隊(旅)二隊(團)二營五連排長的趙明義的一段回憶。五連連長就是張占元。

趙明義回憶說:“九·一八”事變的當時我是衛隊步兵總隊(旅)二隊(團)二營五連排長。部隊駐瀋陽北大營東側500米無線電台院內。事變前一天就聽說日本人要搗亂,為避免衝突,天不亮部隊即得令出發。北行50華里到輝山一帶躲了一夜,認為沒事了,18日晚又回到了原駐地,團營級軍官也大多回家去了。豈料晚上10時許,旋聞北大營方向有爆炸聲。

營長楊春煜立即命令全體官兵,緊急集合,搬高桌架長凳,在圍牆上架起機槍準備抵抗。上校隊長汲紹綱(兼東北軍學生隊隊長)在家中得到電話,匆忙趕回部隊。這時北大營的部隊已陸續向東陵方向撤退,我們也隨即撤出瀋陽東行百里,行進中有日機2架在頭上低飛偵察,我部隊一邊走一邊射擊,在日軍俯衝掃射時,我們連有一個排長被打傷了,當時無法治療,只好令其化裝返回瀋陽,說是被土匪打的。

汲隊長(上校隊長汲紹剛)隨即下令,不準對日軍胡亂射擊,以保留子彈,準備對付地面日軍,違者處死。我們連長張占元同我走在前頭,繞過敵軍的陣地向西走。張占元對我說:“鐵路上的敵軍不多,我們攻擊他。 ”隨即張占元帶頭率部向敵人猛衝,距敵百米時,日軍發現鐵路西側有我軍攻擊其背後,遂發出驚呼並開始射擊。

激戰中,我們幾次進攻皆未得手,我們連排長同時負傷,只得放棄進攻撤出戰鬥。當退出20里外的阿吉堡子時張占元因傷勢嚴重來不及搶救死去,大家沉痛地將他換便服入殮,並責成當地區長派人到瀋陽六王屯他家中送信,說是“土匪打的”。這次戰鬥中,我們死連長1人,傷排長2人,另有外連一司務長受傷,士兵也有30多人受傷。

專家:豐富“14年抗戰”論點

在昨日發布會後,詹洪閣告訴記者,“九·一八”事變當夜,當時瀋陽主要兵力包括王以哲(東北軍重要將領之一)的第七旅、總部衛隊、張學良的衛隊營、講武堂學兵和黃顯聲(九。一八事變時的遼寧警務處長)的警察部隊。

事變爆發的時候,王以哲和兩個團長都不在部隊,第七旅苦苦等待命令,最後等來的卻是—不許抵抗,任其占領營房繳械。該部靠下級軍官自發組織才勉強突出重圍,損失慘重。各部只有黃顯聲部和講武堂兵(張占元等部)主動進行了抵抗。

19日凌晨3時,在日軍坦克的攻擊面前,只有輕武器的警察部隊被迫撤離。講武堂學兵五連連長張占元主動要求斷後。黃在撤退時囑咐警察和公安隊官兵儘量攜帶武器彈藥撤退,連夜經過新民向錦州集中待命。但由於準備充分,瀋陽警察部隊撤退到錦州是動作最快,損失最小的。斷後的五連連長張占元在掩護主力撤退的過程中,身中三彈,英勇殉國。他是“九·一八”當夜主動抗擊日寇殉難的第一人。

昨日與會專家也發表了各自看法。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副會長、中共遼寧省委黨校教授王建學說,戰爭的形式有進攻、保衛、突圍等多種,張占元屬於主動進攻主動反擊的。這是很難得的,在當時已經下令不抵抗,一些像張占元的中下級軍官是冒著抗命的危險反擊入侵日軍的。

他說,張占元事件豐富了“14年抗戰”的論點。“九·一八”事變不僅是日本法西斯武裝侵略中國的開端,也是中華民族14年偉大抗日戰爭的起點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遼寧大學教授邢安臣表示,以前,每當談起抗日戰爭,許多人習慣稱之為“8年抗戰”。但在20多年前我們就提出了“14年抗戰”的主張,而且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恢復歷史本來面目。

著名作曲家鄔大為說,張占元的名字我是第一次聽說,聽到他的事跡,我很感動,我覺得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井曉光說,爭取在臨時展覽以及巡迴展覽時,把張占元這段歷史加上去,讓更多的觀眾了解。

家人:為救戰友犧牲

張占元高小畢業後,考入東北講武堂步兵科,於1929年講武堂第九期畢業(授中尉軍銜),時年23歲。同期畢業的還有我軍著名高級將領、開國中將萬毅。 1930年進入張學良衛隊旅任五連連長。張占元雖已結婚,但無後人,其妻張魯氏在他犧牲後也一直未嫁。

昨日,張占元的四弟張殿元及其家屬10多人也來到現場。

張殿元回憶說,張家世居在現在瀋北新區北四家子村,原是本地一個大戶人家,“我大哥各方面都很優秀,他考上東北講武堂之後,成了家鄉人的驕傲,從那以後,兩三個月才回來一次,平時都是在部隊里。 ”

他說,大哥抗日犧牲後,好多人都傳說,那一仗打死日本鬼子100多人,還打了裝甲師。家族流傳的說法是,張占元當時本來是可以撤退的,但是發現上校隊長汲紹綱被日軍包圍,當即前往營救,汲紹綱順利逃生,張占元卻犧牲了。

張殿元的長子張學忠說,張占元去世後,家中曾留有一本厚厚的講武堂同學錄後來被燒了,時至今日,只剩下一張他畢業時一身戎裝的照片。

張家人說,張占元的墳地於上世紀70年代平墳改造時被移為平地,現為農家玉米地。他們希望將張占元墳墓進行重新挖掘,屍骨重新安放,為其立碑,以教育後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