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報復楚相

篇名:《張儀報復楚相》
選自:《史記·張儀列傳》
作者:司馬遷

古文原文

張儀已學而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壁。”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現代譯文

張儀完成學業之後就去遊說天下諸侯,他曾經在楚國相國手下做事,後來楚國相國丟了一塊玉璧,其他人認為張儀生活貧窮,品德低下,認為一定是他偷的玉璧。於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抓起來,打了他幾百棍,張儀始終不承認,最後只好把他放了。
張儀的妻子說,“哎,要是你不讀書,到處遊說諸侯,怎么會受到這樣的羞辱?”張儀對妻子說,“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他的妻子說,“舌頭還在。”張儀說,“那就夠了!”…… 張儀做了秦相以後,發出文告對楚相說:“我以前和你一塊喝酒,我沒有偷你的玉璧,你卻鞭打我,你好好守著你的國家呀,我快要盜竊你的都城了!”

相關詞解

⑴說:勸說,說服。
⑵已而:不久。
⑶盜:盜竊,偷東西。
⑷笞:用竹板、荊條打。
(5)亡:丟了.
(6)顧:快要

主人公介紹

張儀:

張儀

張儀,生年不詳,卒於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國貴族後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採取“合縱連橫”的策略。或“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併,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傑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台上,對列國兼併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據《華陽國志》記載,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張儀滅巴,城江州”。這就是說,張儀曾下令築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城。儘管張儀本人第二年便離開了江州,但經向楚考證,張儀築江州城之事應屬信史(見民國《巴縣誌》)。由於“明清之際,圖經盪滅,民鮮土著,故老無征”,因而現在已無從確知張儀所築之江州城的具體位置。不過,從西漢揚雄《蜀都賦》描述江州城曰“分川並注,合乎江州”來看,其城大概就在今重慶主城區朝天門、望龍門、千廝門、小什字之間。

作者介紹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近人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民國,魯迅)。司馬遷是西漢夏陽龍門人。夏陽,縣名,今韓城,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蹟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
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約卒於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歲。據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司馬錯是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傳的史官恆業。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誌序》)的自然環境裡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司馬遷
十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裡豐富見聞,熱情迸發的時候。
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遊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回到長安以後,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舉行大規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餘里,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本應從行,但病死在洛陽。司馬遷接受了父親的遺志,趕到泰山,參加封禪,隨後沿著東海,繞道長城塞外回到長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曆書《太初曆》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戰敗被俘,司馬遷替李陵說了幾句解釋的話,觸怒了漢武帝,把他投下監獄,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宮刑。宮刑是個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蒐集資料,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願,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苟且偷生,希圖出現一線轉機。
太始元年(前96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五十歲,出獄後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餘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