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本事

弄本事,就是耍弄自己的本領,展示自己的功夫。

簡介

“弄本事”就是耍弄自己的本領,展示自己的功夫。年齡在45歲左右的莆仙人都知曉,往日在街頭巷尾圍著一群人,中間站立著一兩人在指手劃腳、使弄武藝,或爬高趴低(小雜技),高聲吶喊賣膏藥,治療疾病的武術師傅。這種聚眾賣弄自己“本領”、在莆仙民間稱為“弄本事”、或嬉稱“弄本事、賣膏藥”。

詳細介紹

“弄本事,賣膏藥”在民間成為俗語、熟語。這當中含有貶義意思,意為吹牛皮,自我標榜。不過,這種活躍在30年前的“弄本事”活動未必都在“弄虛做假”,它有一座的效應,相當的社會基礎,以及悠久的歷史。
昔日“弄本事”者,舉凡皆為講義氣,一副勇猛、坦率的男子漢。他們為了生活所迫、背井離鄉、走遍天下、四方拜師學藝,投親靠友。有的甚至到寺院裡去尊拜方丈或大和尚為師,既學習武藝,又學習一點中醫知識,掌握一些青草藥劑技術。特別是學到醫治跌打損傷醫術,跟隨師傅上山識辨草藥。同時亦學習一些基本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民間中醫外科技術。這方面在民間裡普遍運用,患病者極多,尤其是那缺醫少藥的貧困地區。昔日民間中受傷者甚眾(不是民間糾紛打鬧,就是勞作損傷)。武藝及青草藥技術學到手後,告別師傅、下山走江湖。一般的話,師傅吩咐徒弟務必講究武德,見義勇為,救死扶傷。武術是一輩子亦學不完的。一邊實踐,一邊在不斷提高。學藝者開拾走上街頭,賣弄自己,養家餬口,從事“弄本事”生涯。
在城鎮鬧市地方,圍上一圈,吹上哨子,敲鑼打鼓,招引來街肆行人。大家都是衝著一番熱鬧而聚攏來的,看看師傅的武藝水平及表演技巧如何。武師站在人群中間,放聲噪門,大聲喊叫“我是某某人,從事武術生涯幾十年,在哪裡參加武術擂台賽榮獲什麼獎項、在哪裡參加演出……”自我廣告吹捧一番後,開始施展才華、弄槍使棒、精彩極了,博得圍觀者陣陣掌聲。參觀人越來越多,一片譁然。“弄本事”一般有兩三人,亦有一人的,亦有牽上猴子或狗子、大蛇等,更加吸引人。大約節目表演到高潮之際,武師話鋒一轉,端出膏藥來向大家推銷。一般是孩子吃的蛔蟲藥,如三道年,驅蛔靈等。亦有推銷其毛方面的藥物,例如醫治婦科病、關節炎、跌打損作、頭暈頭疼,腰酸腿痛……武師口若愚河,高談闊論,弄得觀眾紛紛掏錢購買。其實這藥價不會比醫院、藥店昂貴。有的觀者見狀溜走,或在低聲細語議論什麼。武師見狀便怒氣沖沖,暴跳如雷,使勁地表演出更精彩更驚險的本事來,博得大家心軟而深感同情,紛紛掏錢表示心意。其實,武師的這一賣弄本領是一種手段,主要目的是為了出賣藥物。搞一個“騙局”,藥物出賣到一定數目,估計再也無人來買帳了,就收拾攤位,節目亦就隨聲結束。整個過程大約有1至2小時,也有更長的,視具體情況而定。武師的奧妙是善於抓住觀眾的心理,察言觀色,隨機應觀。為了使人相信,有時還把觀眾拉上台作示範,更為生動逼真。
“弄本事”不但流行於城鎮,而且還下鄉到農村去,上世紀60至70年代期間。由於城鄉文化生活枯燥,人們一聽到“弄本事”進村,就紛紛跑到場觀看,拋棄了任何怪事,視為一種文體活動,圍觀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那個時期,在莆仙一帶專事“弄本事”生涯有載浪鴻、黃飛鵬、劉先功、黑石獅……不一而足。許多武師都是一家人。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仙遊有幾班“弄本事”的隊伍較大,六、七人一班或更多。據說,昔日的這些武師,後來都成為當地有名的中醫師,有開生辦診所,有的被政府醫療單位吸收為臨床醫師。這樣閒散在社會民間的武師就少了,一些“不學無術”者便則自然被淘汰。
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與發展,社會上的這些“弄本事”現象逐漸銷聲匿跡。不過,偶爾在街頭或農村見到些從外地來的類似“弄本事”。那是小雜技、小魔術隊表演,沒有出賣藥物的,與當時的“弄本事”則大大不同。
昔日的莆仙民間“弄本事”,已經悄悄地失傳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