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尋

延安我把你追尋

《延安我把你追尋》是祁念曾創作的一首富有革命精神的現代詩歌。表達了對於延安精神的追尋,對延安的嚮往之情。

基本信息

詩歌原文

延安我把你追尋延安我把你追尋
延安,我把你追尋

像翩翩歸來的燕子

在追尋昔日的春光;

像茁壯成長的小樹,

在追尋雨露和太陽。

追尋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

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钁頭,

追尋你,楊家嶺講話的會場。

一排排高樓大廈像雨後春筍,

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琅

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

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太空梭探索宇宙的奧妙,

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

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

但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

延安,你的精神燦爛輝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尋,

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

追尋溫暖,追尋明媚的春光,

追尋光明,追尋火紅的太陽

詩歌解析

延安我把你追尋延安我把你追尋
詩的一、二兩節寫對於延安精神的追尋。第一節用了兩個比喻來描寫這種追尋:追尋延安就像燕子追尋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樹追尋雨露和太陽。燕子是一種候鳥,它們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北方是寒冷的,但到了春天,就比較溫暖了,大地上的一切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所以燕子要追尋春光。雨露和陽光是小樹成長必不可少的,所以小樹要追尋雨露和太陽。這裡,兩個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並沒有說出來,被省略了。這就是“我們追尋延安”。延安,實際上說的是延安精神,那是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們健康成長所不可缺少的精神。

第二節用最有代表性的幾個事物來描寫延安。一是“延河叮咚的流水”。講“叮步的流水”,實際是講人們在延安度過的革命歲月。二是“棗園梨花的清香”。當年毛主席所住的窯洞前面有幾株梨樹,開花時發出清香。講“梨花的清香”,實際上是講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在這裡從事的革命活動。三是“南泥灣開荒的钁頭”。著名的歌曲《南泥灣》就是歌頌359旅的。講“開荒的钁頭”,實際是講大生產運動中所體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四是“楊家嶺講話的會場”。楊家嶺有中央禮堂和中央辦公樓,許多重要的會議曾在這裡召開。例如 1942年 5月,在中央辦公樓的會議室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毛主席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1945年4月,在中央大禮堂舉行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主席在會上作了題為《論聯合政府》的著名報告。講“講話的會場”,實際是講當年黨中央和毛主席對中國革命的正確領導。這一節連用了四個“追尋你”。先說“你”,再說“你”所代表的事物,好像同這些事物在當面講話,顯得非常親切。

詩的三、四兩節寫實現現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節用“高樓大廈”和“家用電器”代表現代化。“雨後春筍”,春天下雨後竹筍長得很多很快,這裡比喻高樓大廈大量出現。“滿目琳琅”,一般寫作“琳琅滿目”,這裡為了押韻,把詞的順序顛倒了一下。“琳琅”是美玉,比喻優美珍貴的東西。“滿目琳琅”形容家用電器,如各種收錄機、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等數量很多,質量很好。“破舊的茅屋”代表貧窮的生活條件。由於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現代化,這種貧窮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所以說“永遠告別了”。“土炕”是窯洞裡用土坯或磚頭砌成的長方台,下面有孔道同煙囪相通,可以燒火取暖,土炕可以用來睡覺,也可以坐在上面吃飯、聊天。當年的共產黨人、革命戰士常同老百姓睡在一個炕上,跟老百姓聊家常。這裡說“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是指革命戰爭年代那種親密的軍民關係、黨群關係,那種火熱的鬥爭生活。這是“忘不了”,也不應該忘記的。

第四節用“太空梭”和“電子計算機”代表現代化。“宇宙”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有了太空梭,我們就能更好地探索宇宙的奧秘。電子計算機有多種複雜的功能,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仿佛在奏出美妙的交響樂。“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後的生產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這種生產條件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所以說“毫不猶豫丟掉了”。“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從字面上看,延安的寶塔山高聳入雲,頂天立地,恰如脊樑一般。從深一層的意思看,寶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脊樑,是我們絕對“不能丟”的。跟第三節里“永遠告別”與“忘不了”形成鮮明的對照一樣,這一節里“毫不猶豫丟掉”與“不能丟”也形成鮮明的對照。這反覆說明,落後的生產、生活條件要改變,但延安的革命精神要發揚。

詩的五、六兩節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第五節主要從反面說,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么樣。如果我們喪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沒有了靈魂,當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第六節主要從正面說,即:為什麼要追尋延安精神。開頭一句“延安,我把你追尋”點了題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兩個“追尋”,後面一個“追尋”是對前面一個“追尋”的進一步說明:“金色的理想”說明“信念”,“明媚的春光”說明“溫暖”,“火紅的太陽”說明“光明”。追尋延安,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這裡說的延安當然是指延安精神。

作者簡介

祁念曾祁念曾
祁念曾(1946.12.?~?)出生於1946年12月,漢族,河南洛陽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共黨員。曾任《紅旗》雜誌社記者,陝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報》總編輯,現任深圳商報社新聞研究室主任、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學生時代,曾以《大學生進行曲》、《校園的路》等詩歌作品傳誦一時。近年來,出版詩集《人生之戀》、《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紅燭之歌》、《藝術家的腳步》,長篇報告文學

《千秋業》,論文集《新時期文學》、《新聞探索與實踐》等。作品曾多次獲獎,併入選《中國新詩選》、《朗誦詩選》、《新時期詩歌選萃》《名家欣賞》和全國統編的語文課本。其中,《 延安,我把你追尋》入選2009年長春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

1963年至1968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生,1969年至1980年陝西省寶雞鏟車廠新聞幹事,1981年至1991年陝西省寶雞教育學院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廣東惠州晚報總編輯,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報總編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報新聞研究室主任,高級編輯、教授。

作品自評

《延安,我把你追尋》是我8年前的一首詩作,沒想到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的第12冊語文課本中。回憶這首詩的寫作過程,心中再次湧起火辣辣的激情和沉甸甸的思索……。1968年,我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陝西工作。我曾多次到延安參觀採訪。當時,正是十年動亂時期,延安的面貌變化不大。1974年我到延安採訪,那裡的人民依然比較貧困,我心裡難過極了。歸來後,寫一首《延安,我為你哭泣》的詩,留在我的日記本上。粉碎“四人幫”以後,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延安的面貌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延安人民丟掉了老牛破車,通了飛機、火車,窯洞變成了林立的高樓大廈,人民越來越富裕。1991年,我隨中央電視台《黃河》創作組再次不定期到延安採訪,參觀了棗園、楊家嶺、寶塔山、南泥灣等地,浮想聯翩,遐思漫伸……我看到當年南泥灣開荒的钁頭,在大生產運動中開墾出陝北的錦繡江南;我望著延河清澈的流水,這河水曾哺育了無數中華民族最優秀、最有覺悟的先鋒戰士;我聞著棗園梨花的清香,當年毛主席在這裡寫下了彪炳史冊的革命雄文;我走進楊家嶺“魯藝”的禮堂,毛澤東那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又迴響在我的再邊。追尋當年革命前輩的足跡,我更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傳家寶,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時代發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丟。延安精神既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英雄氣概。在我們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進程中,延安精神更要發揚光大,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 基於這種認識,我開始構思,創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首詩。

詩寫完後,1992年,收入我的詩集《人生之戀》(陝西人民出版社),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好評。評論家馬瑩伯撰文說:“這首詩以高昂的激情和生動的形象謳歌了延安精神,強調了改革開放條件下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極端重要性。”這首詩,1993年榮獲全國詩歌“菊花獎”,1994年入選《新時期詩歌精選》。1997年選入5年制語文課本第10冊,今後又選入6 年制語文課本第12冊。 1992年,我來到深圳,雖然離開了生活工作20多年的黃土地,但延河永遠在我心中流淌,融入我的血管,淨化我的靈魂。 文章結構: 本課是一首新體詩,抒發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第一段(第1、2節)寫對於延安精神的追尋。第1節用了兩個比喻來描寫這種追尋。

第2節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幾個事物來描寫延安。 第二段(第3、4節)寫實現現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3節用“高樓大廈”代表現代化。第4節用“太空梭”代表現代化。 第三段(第5、6節)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第5節主要從反面說明如果失去延安精神會怎樣。第6節主要從正面說明為什麼要追尋延安精神。 課文的寫作背景: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曾經是黨中央的所在地,物質生活十分艱苦,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間,日軍大舉“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自然災害的侵襲,使解放區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局面。但是,全國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進步青年紛紛奔向延安。當時延安的生活很艱苦,為什麼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為延安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新體詩《延安,我把你追尋》,作者是祁念曾。

寫作特點:

1、全詩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歌頌表現出來的。如追尋“延河”,實際上是講人們在延安度過的革命歲月;追尋“棗園”,實際上是指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這裡從事的革命活動。

2、這首詩的語言精煉,節奏和韻律比較鮮明。全詩壓的是ang韻,聽起來聲韻鏗鏘。

課文教學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這首詩,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詩的內容。

3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中所說的事物的含義。

2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誰能有感情的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呢?你們為什麼喜歡古詩?你覺得詩歌有什麼特點?

生:

師:詩歌語言凝練,表達詩人強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現代詩(板書課題: 延安,我把你追尋)

二.檢查預習

師:看到課題,你想到了哪些問題?通過預習,你解決了哪些問題呢?

生:

師: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

三.自學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看看你有什麼體會?又有什麼收穫?

生:自由讀詩,回答交流。

師:還有什麼問題?提出。

生:提問題。

師:小組討論,解決這些問題。

生:交流。

四.朗誦感悟

師:請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這首詩的朗誦,想想你們為什麼那么設計,練習後,上台表演。

生:討論朗誦設計。

朗誦,評價。

五.總結

師:學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收穫?

希望我們都繼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奮鬥,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後記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傳家寶,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時代發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丟。延安精神既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英雄氣概。在我們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進程中,延安精神更要發揚光大,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