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渠門之戰

崇禎二年十月,大清兵與蒙古兵20萬以上進攻明朝首都北京。滿桂、侯世祿率領的5000兵馬屯在德勝門,與皇太極一戰後,滿桂被城上大炮打傷,退入城中修養。侯世祿則領著潰兵逃竄,皇太極帶領兵馬追擊侯世祿。德勝門一戰可以說毫無懸念,唯一有功勞的是侯世祿,引開了皇太極大量的兵力。廣渠門一戰由莽古爾泰掛帥,四旗兵力外加蒙古兵馬總數將近10萬左右。

事件簡介

《清太宗實錄》卷5莽古爾泰等未率大軍同行,止以護軍及蒙古兵二千往,見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兵兩萬屯沙窩門外。莽古爾泰分兵為三隊,令各額真等率護軍前進。令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豪格繼進。時敵於右偏伏兵甚眾,因約我軍入隘口,宜趨右偏,不趨右偏而由正路入者罪與避敵同。攻入隘口,豪格獨趨右偏,敗其伏兵,追殺至城壕。餘三貝勒不趨右偏,由正路入,擊敗敵兵,亦追殺至城壕。正白旗額真康古禮未至城壕止於中途。多鐸以年幼,與莽古爾泰留後,值明潰卒來犯,兩貝勒追殺之。又有敵兵一隊,距城稍遠,屯樹林內,遂令左翼蒙古各旗往擊。額駙恩格德爾貝勒巴克率扎魯特喀爾喀部落諸貝勒兵,不及整隊徐行,驟馬而進,與敵兵接戰,遂敗歸。巴克什吳納格及外藩扎魯特部落,貝勒色木馬尼突入迎戰,始擊敗敵兵。
根據資料顯示,莽古爾泰分兵三隊。第一隊是各旗額真帶領的護軍。第二隊是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豪格的四旗兵力外加蒙古兵參戰。第三隊是殿後的莽古爾泰、多鐸護軍以及二千蒙古兵。
但是清太宗實錄內的對於蒙古兵參戰的記載並不詳細,參照清史稿內的一段記錄,給我們還原了蒙古兵參戰的紀錄 《清史稿太宗本紀》 遣左翼大貝勒莽古爾泰、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領白甲護軍、蒙古兵迎擊崇煥、大壽,俱敗之。
而此時的袁崇煥趕到廣渠門紮營等待清兵莽古爾泰的進攻。根據《崇禎實錄》卷2記載 督師袁崇煥令都司戴承恩擇地廣渠門,祖大壽陣於南,王承胤等陣西北,崇煥陣於西待戰。午刻有騎兵突東南,力戰稍卻,承胤竟徙陣南避。
由此可見袁崇煥列營三塊地方,一塊地方是廣渠門南面的祖大壽,一塊是西北面的王承胤,另外袁崇煥自己列陣廣渠門西面,居中策應兩邊的防禦。
清軍第一隊人馬衝擊開始,沖向廣渠門東南角的祖大壽軍營。根據周文郁的《遼西入衛紀事 》記載 擁眾直突東南角,我兵奮力殊死戰奴 很顯然祖大壽經受了清軍第一撥攻擊。然後 奴奔北,見前處有承等兵,方立馬無措 力戰祖大壽不下,清軍向北奔逃,突然發現在廣渠門北面有王承胤的大批人馬。清兵立刻匯報莽古爾泰,根據《清太宗實錄》記載 時敵於右偏伏兵甚眾,因約我軍入隘口,宜趨右偏,不趨右偏而由正路入者罪與避敵同。
莽古爾泰立刻作出決定,原本“令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豪格繼進”的命令改為與第一隊人馬一起攻擊王承胤的伏兵。莽古爾泰與多鐸的第三隊人馬則依舊殿後指揮。 但是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卻沒有依照預定的路線攻擊王承胤,而是直接攻向袁崇煥的中路。豪格一人攻向王承胤。

史籍記載

《清太宗實錄》

豪格獨趨右偏,敗其伏兵,追殺至城壕。 王承胤卻做出了一個奇怪的舉動,並沒有力戰,一部分軍隊向袁崇煥靠攏,一部分散兵潰散開來。
《清太宗實錄》
豪格獨趨右偏,敗其伏兵,追殺至城壕。餘三貝勒不趨右偏,由正路入,擊敗敵兵,亦追殺至城壕。 奇怪的是先前王承胤的潰兵突然轉而去進攻莽古爾泰的部隊,莽古爾泰畢竟不把這些潰散的兵馬放在眼裡,親自帶兵追殺這些散兵游勇。
《清太宗實錄》
多鐸以年幼,與莽古爾泰留後,值明潰卒來犯,兩貝勒追殺之。 廣渠門的戰事膠著,由於清軍兵力雄厚,莽古爾泰基本把所有的兵力都投入戰場,明軍局面自然吃緊。莽古爾泰追殺這些潰兵來到一片樹林前面,忽然發現許多明軍駐紮在樹林內。莽古爾泰自然吃上一驚,為何樹林內還有伏兵,莽古爾泰立刻調集蒙古兵前去攻打,以免林中伏兵衝出來圍攻指揮部隊。
《清太宗實錄》
又有敵兵一隊,距城稍遠,屯樹林內,遂令左翼蒙古各旗往擊。
這些蒙古軍進入樹林內並未清除掉林內明軍,反而大敗而回。
《清太宗實錄》
額駙恩格德爾貝勒巴克率扎魯特喀爾喀部落諸貝勒兵,不及整隊徐行,驟馬而進,與敵兵接戰,遂敗歸。
震驚之下,莽古爾泰忙抽調前線蒙古兵馬前去殺敵,
《清太宗實錄》
巴克什吳納格及外藩扎魯特部落,貝勒色木馬尼突入迎戰,始擊敗敵兵。 清兵許多部隊在廣渠門作戰,自然需要抽調回來,這樣一來一往在清軍陣營內造成混亂,莽古爾泰是指揮部隊,由於潰兵的騷擾莽古爾泰偏離了戰場,餘下的清軍自由作戰,沒有統一指揮的情況下開始亂起陣腳。一些部隊的調動引起清軍將士的不安,回頭又望不見主帥指揮部隊。雖然蒙古兵相繼退出陣線,袁崇煥以及王承胤的中路部隊依然吃力,這時祖大壽的精銳部隊向中路靠攏。

《遼西入衛紀事》

不意承等徙陣南避,翻致奴眾時賊矢雨驟,公與余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復回,徑闖西面。
當然隨著王承胤向袁崇煥靠攏,清軍的攻勢基本都向中路集中,中間的袁崇煥遭受了最大的壓力。
《遼西入衛紀事》
時賊矢雨驟,公與余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 清兵兵力實在太多,袁崇煥軍隊一共只有兩萬人,而莽古爾泰、多鐸只餘下護軍與二千蒙古兵,其餘都投入廣渠門的戰場。雖然遼兵善戰,依舊喘不過氣來,這些滿清的貝勒紛紛殺到城壕。
《遼西入衛紀事 》
得南面大兵複合,賊始卻。 戰局開始向明軍這裡扭轉,因為莽古爾泰的錯誤指揮,導致清軍混亂,眼看清軍有潰退的跡象,袁崇煥,王承胤以及祖大壽的部隊進入反攻狀態,城內的明軍看到清兵在向後撤退,一起殺了出來,隨著城中二萬明軍加入戰鬥,清軍大勢已去,單單退入冰河內死亡的就有幾千人。
關於樹林內奇兵的考證如下。
清軍攻到遵化時,朝廷內大臣紛紛獻計如何退敵,都認為只有袁崇煥的軍隊能夠經歷野戰,而京營可以挑出的精銳有兩萬人,但是這些軍隊長期不參與戰爭,疏於訓練自然不能委以重任,再者北京城內精銳部隊只有一支京營,冒然出城野戰,不勝則北京城不攻自破。

崇禎長編

《崇禎長編》卷28第十頁
公議得成敗以人心為主,京營皆從未對陣之人也,萬一一夫北馳,匹馬跌扑,魚潰鳥散,頃刻之間都門鼎沸矣。欽之盡入城守,撿其精銳兩萬人結成一營,倚城外援,至日潛與期約,相機夾擊,一鼓而殲之。
京營既然不能隨便拿來做賭注,那么只有招募市井勇士參與戰鬥,力保京城。招募市井勇士唯一的顧慮就是容易給混入奸細。官員想出折衷的辦法就是讓這些臨時招募的士兵屯紮在城外策應守軍。
《崇禎長編》卷28第四頁
丁壯今聞仍用招募恐奸良混雜不便。 諭戎政衙門總協營軍守城之外將選鋒尖挑壯數千,分地紮營,預備四面策應城上,或量設游兵相機堵截。戰車火藥器具除嚴催工部外,即等亦一回應。
如何使這些散兵游勇充滿戰鬥力呢大臣們又上諫,配給火藥,在地上埋火藥,並且架設大炮,挫掉敵人的銳氣。
《崇禎長編》卷28第五頁
喬允升奏摺推薦郭士奇: 城以外扎七八營擺列紅夷大炮,一發挫其前鋒,而弓弩佐之彼自披靡,而城守自固也。 安插數營能知地炮者暗埋火藥以亂其心,即設火藥火炮二、三層以竭其鋒。本部郎中郭士奇先年白蓮亂起,曾領五百名義兵殺賊成功,今宜一面送兵部備用。
喬允升推薦郭士奇訓練七八支部隊在城外紮營擺列大炮,顯然不切實際,因為許多火藥當時已經失效,還需要試練才能知道槍械、大炮是否能用。危急關頭金聲舉薦申甫。事見崇禎長編28卷奏摺。
《崇禎長編》卷28第六頁
金聲奏摺推薦申甫:一人曰申甫,朝士多知之,曾經屢薦未嘗輕出,臣願得復陛下威望,同申甫練此一營敢戰之士為陛下堵,鋒於東南角。 金聲推薦申甫練一營官兵,駐紮在北京城東南方向。這樣一來,使我們大約了解了樹林內伏兵的來歷。

《明史》

申甫者,僧也,好談兵,方私制戰車火器。帝納聲言,取其車入覽,授都司僉書。即日召見,奏對稱旨,超擢副總兵,敕募新軍,便宜從事。改聲御史,參其軍。甫倉猝募數千人,皆市井游手,所需軍裝戎器又不時給。而是時大清兵在郊圻久,勢當速戰,急出營柳林。總理滿桂節制諸軍,甫不肯為下。桂卒掠民間,甫軍捕之,桂輒索去。聲以兩軍不和聞,帝即命聲調護。亡何,桂歿,甫連敗於柳林、大井,乃結車營盧溝橋。大清兵繞出其後,御車者惶懼不能轉,殲戮殆盡,甫亦陣亡。聲痛傷之,言甫受事日淺,直前衝鋒,遺骸矢刃殆遍,非喋血力戰不至此。帝亦傷之,命予恤典
申甫根據明史記載自己能夠製造戰車與火器,正好與喬允升說的對策相符,是負責此事的適當人選.申甫得到重用後接連升官,但是申甫與滿桂之間曾經有衝突,也就說明申甫的一些事跡為何沒有得到詳細的記載.
我考證了樹林內伏兵的大致來歷,從史料內來看,很有可能就是申甫的一營明軍在廣渠門戰鬥時策援了袁崇煥,引起莽古爾泰指揮錯誤,王承胤潰兵引誘莽古爾泰前去已經設好的火藥陷阱.讓莽古爾泰慌神抽調蒙古大軍前去鎮壓.
廣渠門一戰遼兵傷亡慘重,正面抵擋清大軍攻擊,京營官兵以逸待勞一起衝出反擊.之後第一次作戰就獲大勝的京營官兵自以為清兵不堪一擊.遼兵白拿朝廷俸祿.另外加上滿桂向來蔑視京營的戰鬥力,曾經以箭射入申甫營內,射殺士兵,使這一局勢惡化.
打了勝仗的京營官兵開始吹噓清兵如何不堪一擊,崇禎整日被這些言語包圍,又促使袁崇煥進軍,袁崇煥深知清軍實力,不敢答應.崇禎一怒之下把袁崇煥下獄,京營這些貴族兵們譁然,視遼兵為奸細,開炮打傷打死城下遼兵,並沖入遼兵軍營擅自抓捕遼兵,稱之為奸細,引發遼軍祖大壽兵變.
一場勝利換來崇禎的眾叛親離,從此許多援救京城的勤王部隊發生潰散,京營的惡名恐怕廣為傳播.小勝之後的爭功鬧劇,讓大明迅速分崩離析.崇禎坐在朝廷之上,聽不到,看不到底下官軍搶掠行為,就算有人通告,仍然不整肅軍紀,明亡征決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