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南沙區

南沙區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廣州市南沙區總面積544.12平方千米,其中陸域面積338平方千米。總人口14.14萬人(2005年)。   南沙區人民政府駐黃閣鎮鳳凰大道1號。代碼:440115。區號:020。拼音:Nansha Qu。英文:Nansha District。   氣候較為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9攝氏度,平均年降雨量1647.5毫米。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1993年5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2002年廣州市委、市政府為了加快南沙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成立了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為廣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全權負責開發區範圍內的規劃、建設、管理以及招商引資等工作,具有廣州市市級審批管理許可權。

按照廣州城市規劃,南沙規劃區範圍包括廣州番禺沙灣水道以南的所有地區,總面積約79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575平方公里。由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統一規劃、開發、建設、管理的南沙開發區範圍包括其中的黃閣鎮、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靈山鎮東南角、橫瀝鎮、珠江管理區、萬傾沙鎮、番禺區圍墾公司等區域,總面積約536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約330平方公里。按照規劃,南沙地區將發展為集物流產業、鄰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一體的現代產業基地。

南沙地區水網密布,湖塘眾多,自然環境優美,北部大多為農田耕地,南部入海口地區大多為圍墾填地,自然生態保持完好。南沙地區依山環水的自然景觀和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也使南沙成為了一個旅遊勝地,南沙現已擁有南沙蒲洲公園、南沙天后宮、蘇州水鄉一條街、南沙高爾夫球場等一批旅遊景點和設施。

經濟狀況

第一要務

2007年,南沙區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圍繞臨港經濟圈建設,突出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使經濟繼續保持健康快速發展。去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5.68億元,同比增長45.48%;工業總產值853.28億元,同比增長78.82%;稅收總額76.73億元,同比增長1.04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45億元,同比增長71.44%;進出口總額48.64億美元,同比增長23.51%。

現代化產業體系已顯雛形

全年新引進外資項目31個,契約利用外資7.17億美元,同比增長

41.57%;實際利用外資5.29億美元,同比增長15.71%。世界500強企業在南沙投資項目已達40個。汽車、鋼鐵、造船、機械裝備、港口物流、高新技術以及石化等七大產業發展迅速。汽車產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61.2億元,同比增長1.63倍,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4.75%。小虎石化碼頭已投產,年吞吐量可達1236萬噸,成為珠三角地區最大的石化專業碼頭。南沙港區已投產的深水泊位達10個,已開通國內國際航線近30條。全區貨櫃吞吐量達455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0.19%。龍穴島物流園區首期和南沙出口加工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中船龍穴島造船基地的民船和修船項目已進入籌建的最後階段,可分別於今年3月和8月建成投產。房地產、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14億元,同比增長15.17%。

經濟發展質量好、後勁足

財稅收入增速明顯高於GDP增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形成了銷售增速快於生產增速,利稅增速快於銷售增速的良性循環,工業經濟運行總體上呈現生產和效益協調發展的健康態勢。除汽車整車、發動機項目外,造紙9號機組、廣汽豐通二期、東曹化工、久泰能源、新日石潤滑油等17個近兩年新投產的項目,去年共實現產值70多億元。高壓輸變電設備項目、180萬噸冷軋項目已啟動建設;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緊推進;數控工具機、園林機械、電動工具、造紙機械等項目的籌建工作正按計畫推進,將成為推動南沙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動力。

科技創新工作邁出新步伐

 核電設備研發中心的3個實驗室已建成。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及其12個研究中心和3個公共實驗室已正式運作。廣州中科院工業技術研究院新啟動了2個研究中心的建設。建成南沙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一期實驗樓。免疫組化診斷試劑項目在全省率先取得該類別的生產許可證。華南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項目已入駐南沙。新引進雷射顯示晶片、晉升科技、新華南方軟體外包、鑫南數控、龍沙生物製藥和晶科電子等一批項目,全區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已達35家。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38.09億元,同比增長1.15倍。

投資環境

目前,南沙地區的投資環境已經具有良好的基礎,

區內水、電供應充足,飲用水從沙灣水廠引水;區內建有珠江電廠,並有110千伏變電站3座。南沙是國家一類口岸,貨物聚散快捷便利,區內已建成南偉碼頭、東發碼頭,分別有2個2.5萬噸級和1個1萬噸級泊位;珠江電廠建有二個4萬噸級煤碼頭,黃閣鎮小虎島東南端建有3萬噸級和千噸級石化碼頭。南偉碼頭和東發碼頭2001年貨物吞吐量170萬噸。南沙地區已建成了十分方便和通暢的公路交通網,區內還設有直抵香港的高速客輪,每天12個班次往返,只需75分鐘。而且,南沙地區對投資活動提供支撐性服務的相關性產業也日趨完善,目前,在南沙的蒲洲高新技術產業園已建成了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科學館、書店等,能提供會議、辦公、商業展覽以及旅遊服務等一系列的服務。

城市區劃

1993年5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2002年廣州市委、市政府為了加快南沙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成立了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為廣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全權負責開發區範圍內的規劃、建設、管理以及招商引資等工作,具有廣州市市級審批管理許可權。

按照廣州城市規劃,南沙規劃區範圍包括廣州番禺沙灣水道以南的所有地區,總面積約79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575平方公里。由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統一規劃、開發、建設、管理的南沙開發區範圍包括其中的黃閣鎮、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靈山鎮東南角、橫瀝鎮、珠江管理區、萬頃沙鎮、番禺區圍墾公司等區域,總面積約536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約330平方公里。按照規劃,南沙地區將發展為集物流產業、鄰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一體的現代產業基地。

南沙地區水網密布,湖塘眾多,自然環境優美,北部大多為農田耕地,南部入海口地區大多為圍墾填地,自然生態保持完好。南沙地區依山環水的自然景觀和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也使南沙成為了一個旅遊勝地,南沙現已擁有南沙蒲洲公園、南沙天后宮、蘇州水鄉一條街、南沙高爾夫球場等一批旅遊景點和設施。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35號):設立廣州市南沙區。將番禺區的南沙街道和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分區域,東涌鎮的慶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區域劃歸南沙區管轄。南沙區人民政府駐黃閣鎮鳳凰大道。

行政區劃

南沙區轄1個街道、3個鎮:南沙街道、萬傾沙鎮、黃閣鎮、橫瀝鎮。

萬傾沙鎮

位於廣州的最南端,北距廣州市區52千米,沿水路東南距香港23海里。200多年前,萬傾沙一帶稱烏珠大洋。萬傾沙鎮境內原為淺海灘涂,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東莞明倫堂在此圍墾,寓意是在汪洋巨浸之中,造成萬傾沙良田,萬傾沙鎮因此而得名。1953年與南沙、龍穴島、長沙村、大虎山、小虎山一起劃屬珠海,為珠海縣第四區。1954年,中山縣析出的大鰲沙、瀝心沙、缸瓦沙等地併入珠海四區。1955年秋改稱為萬傾沙區。1957年劃屬中山縣,改稱萬傾沙鄉。1958年10月,與珠江農場合併為萬傾沙公社。1959年1月,析出珠江農場,黃閣公社併入;4月,析出黃閣改屬大崗公社;7月劃屬番禺。1961年3月,析出南沙公社。1984年為萬傾沙區。1987年為萬傾沙鎮。2002年3月,原新墾鎮併入萬傾沙鎮後,全鎮轄15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行政區域面積319.2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約160平方千米,水域面積150多平方千米,總人口4.04萬人。2005年10月,萬傾沙鎮成建制從番禺區正式移交給南沙區管轄。

橫瀝鎮

建置始於1977年10月,由大崗鎮、萬傾沙鎮分出共12個行政村組成,因境內有上、下橫瀝兩條主要河道得名。2005年10月,橫瀝鎮成建制從番禺區正式移交給南沙區管轄,同時將原番禺區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廟貝農場劃歸橫瀝鎮管轄,至此橫瀝鎮轄14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和1個農場。全鎮總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6541人。鎮政府駐兆豐路3號。連結:橫瀝地圖以及各村概況

歷史沿革

1993年7月8日,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掛牌成立,範圍即是現在南沙區的南沙街道。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35號)同意設立廣州市南沙區:將番禺區的南沙街道和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分區域,東涌鎮的慶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區域劃歸南沙區管轄。南沙區人民政府駐黃閣鎮鳳凰大道。

從2005年10月12日零時起,番禺區人民政府將南沙街、黃閣鎮、橫瀝鎮、萬傾沙鎮、靈山鎮的七一村和廟南村等成建制移交給南沙區人民政府接管。新設立的南沙區轄萬傾沙、橫瀝、黃閣3個鎮和南沙街道辦事處。總面積544.12平方千米(不含海域面積),總人口14.14萬人。區人民政府擬在黃閣鎮與南沙街道辦事處交界的蕉門河西岸進行規劃建設,駐廣州南沙開發區黃閣鎮鳳凰大道1號。

2005年11月2日,番禺區靈山鎮廟南村和七一村正式移交給南沙區橫瀝鎮。2005年11月8日,南沙區黃閣鎮、橫瀝鎮掛牌成立;11月22日,南沙區南沙街道掛牌成立。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南沙區轄1個街道(南沙)、3個鎮(萬頃沙、黃閣、橫瀝)。

附:珠江管理區

珠江管理區的前身是東莞縣明倫堂示範農場。1949年12月,東莞縣軍事管理委員會萬頃沙接管處接管該示範場,改名為東莞縣軍事管理委員會萬傾沙接管處農場。1950年底正式命名為東莞縣萬傾沙國營農場。1951年底,廣東省歸國難僑處理委員會,根椐黨中央關於安置被驅趕回國的歸難僑的指示,在萬傾沙辦起了全國第一個華僑農場,稱為廣東省歸國難僑處理委員會農場,辦場初期有耕地3000多畝(分布在二涌東永安、中永安、西永安、新中、東安五個圍),1952年擴場增加正安、舊寶安等8個圍,耕地面積增至7000多畝,共安置歸難僑1100多人。1953年初改名為廣東省萬傾沙集體華僑農場。1954年2月,萬傾沙國營農場與萬傾沙集體華僑農場合併,改稱廣東省萬傾沙國營珠江機械農場,土地面積擴大至14526畝。

1955年初,將南沙黃山魯西波塘坑和大涌之間近萬畝荒山劃入珠江農場,建立南沙紅嶺作業區。1959年1月,珠海香洲漁民大隊龍穴生產隊併入,稱龍穴島。1959年2月,萬傾沙國營珠江機械農場改稱廣東省珠江華僑農場。1966年初,廣東省輕工業廳屬下的萬傾沙甘蔗試驗場併入,稱紅哨站,至此農場土地面積達53263畝,總人口10709人。

1989年6月,廣東省珠江華僑農場改稱廣州市珠江華僑農場。1991年3月,又掛廣州市國營珠江華僑農工商聯合公司牌子。1992年3月5日,廣州市政府為扶持農場經濟發展,批准成立“廣州市珠江管理區”,並賦予縣一級經濟行政管理許可權,保留廣州市珠江華僑農場和廣州市國營珠江華僑農工商聯合公司的牌子,實行一套人馬、三塊牌子。2002年12月31日,廣州市政府批准珠江管理區劃入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領導和管理,同時掛廣州市珠江華僑農場牌子。

2003年底,珠江管理區陸地面積54平方千米,轄(一區、二區、三區、紅嶺區、龍穴區)5個分區和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8367人(其中:歸難僑4565人、水庫移民521人),暫住人口3765人。

文化體育

2007年,蕉門河社區文化和體育中心、黃閣體育公園已投入使用,南沙體育館、大角山及上下橫檔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抓緊建設。南沙街、萬頃沙鎮建成省特級文化站。積極推進“農家(社區)書屋”試點工作。全面完成市下達的人口計生各項任務,戶籍人口政策生育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為97.75%和3.7‰。建成5個“星光老年之家”。初步完成了我區首部年鑑的編纂工作。區檔案館成為省一級檔案館,館藏檔案達22萬卷。全區5個基層司法所業務用房全部達到省、市規範化建設標準。政務信息工作考核獲全市第一名,我區被評為市信息工作先進單位。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工作得到加強,徵兵任務順利完成。優撫安置、婦女兒童、外事、口岸、僑務、氣象等工作實現了新的進步。

2006年,黃閣麒麟舞被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角山炮台等一批歷史文化古蹟已基本完成建設並對外開放。7月份,南沙成功承辦了瑞典“哥德堡”號商船訪問廣州的首輪活動;11月份,我區老年大學應文化部文化司的邀請,參加了全國老年文藝匯演,榮獲“荷花獎”;12月份,萬頃沙鎮成功舉辦了“廣州水鄉文化節”活動;文化旅遊事業也順利啟動。開拓了“南沙一日游”,南沙濱海公園已基本建成並對外開放,百萬葵園的品牌效應進一步顯現。

山脈地理

黃山魯

位於南沙鎮中部制高點,為南沙最高峰,海拔295米,因在主峰俯瞰四周表土呈黃灰色的大小山崗,形似一隻黃色的山鹿,故名“黃山鹿”,避俗就雅,習慣稱為黃山魯。

大山乸

位於黃閣中南部,海拔224米,主峰四周環繞著十多座海拔150米小山,猶如眾星拱月,眾子擁母,故名,山體以花崗岩為南沙區

主,上有風化之磚紅壤,植被有人工荔枝林及次生林,種類較為缺乏,但位置優越,俯視整個南沙地區及其珠江口,山體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2600米,面積約6平方公里,約相當於7個越秀公園。

大小虎山

位於獅子洋,因山體酷似伏睡的老虎,故名。大虎山面積1.2平方公里,海拔178米,由紅色沙岩構成,給人一種光禿禿的感覺,只有岩石風化處有少量植被,周圍海域有淺礁暗礁。小虎山面積1平方公里,海拔115米,由紅色沙岩構成,有少量植被,因小虎島四周泥沙堆積成陸,小虎島的面積卻比大虎島大得多,島上出產著名的小虎麻蝦(基圍蝦),南部建有成為華南最大的石化碼頭及化學倉庫。

水文情況

珠江口

珠江是中國最模糊的水系,它是西江北江和東江的合稱,事實上沒有一條河流學名叫“珠江”,而通常廣東省有無數的河段習慣上又稱為“珠江”,而正式列入教科書的珠江水系入海口都有八個之多,稱為“珠江八大口門”或“珠江口”。 本網頁所指之“珠江口”,僅指北起南沙上橫檔島,南至北緯22°35’處歸屬南沙管轄的伶仃洋北部,全長直線距離約15海里,有珠江四大口門(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與之相通。附近沙灘發育,灘涂資源豐富,較大的孖沙,雞抱沙,大沙尾沙等為負1至負2米的淺海域,面積達數十平方公里,可以圍海造田或發展海水養殖。其中有龍穴島,舢板洲,較杯洲,上橫檔,下橫檔,鳧洲等島嶼,還有金銷排,黃魚排等明暗礁群岬角,均為可持續發展不可多得的後備地區,由於不斷圍墾造田,南沙是全國6個耕地面積有所增加的地區之一,在中國加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尤其顯得重要。

虎門

位於南沙及東莞之間,是珠江注入南海的八大口門之首,因內有大虎山及小虎山而得名,是東江眾多支流和北江支流沙灣水道,市橋水道,瀝滘水道(廣州狹義之珠江)的共同出口,注入伶仃洋。口門寬約4000米,輸水量占珠江總水量的10-20%,平均潮差最大達3.8米,是廣州出海的咽喉要道。

獅子洋

是南海深入陸地的溺谷海灣,水面遼闊波濤洶湧,猶如海洋,洋之東側有一山島,宋代已稱為獅山,故名獅子洋。此為珠江的河口段,是珠江主航道,因河道變遷沙洲堆積,地理範圍多有爭議,當地習慣稱為“虎門水道”,上接廣州的瀝滘水道(狹義之珠江),下達虎門交椅角接川鼻洋,注入伶仃洋。全長41公里,平均寬為2000米,枯水期水深約為6-8米,最大潮差3.35米, 3-5萬噸海輪可乘潮進入黃埔港。

蕉門

珠江八大口門之一,北江主要出口之一,位於南沙及龍穴島西部,萬頃沙東面。元代在今黃閣鎮蕉門村附近,穿流於黃山魯及大山乸之間,因沙洲不斷沉積成陸且受攔門沙分流作用,蕉門在地理景觀上已支離破爛,現在習慣上的蕉門是指從亭角大橋開始到南沙港快速路的新龍大橋之間近20公里的珠江口門,寬度約為2000-3000米,平均潮差2.45米。根據廣州城市南拓戰略,蕉門與珠江後航道(大學城),沙灣水道(廣州新城)將成為廣州三大沿江重點發展地帶,未來南沙濱海新城就沿蕉門兩側展開分布。

狹義的蕉門是指位於南沙和黃閣之間的蕉門河(滘),長約8公里,寬不足100米,根據南沙的城市規劃,現正投資3億元重點整治拓寬美化,將成為代表南沙新城市的軸心和客廳,未來南沙區府和4號捷運站定址在此。

廣義的蕉門水道是指從沙灣水道大坳口開始直到蕉門出海口,除上述蕉門外包括有欖核河,淺海涌,西瀝,西樵水道,騮崗水道等星羅棋布的珠江水系,並通過鳧洲水道與虎門相連,通達上下橫瀝水道與洪奇門相連,基本覆蓋了南沙大沙田所有鎮區。

洪奇瀝

番禺與中山順德的界河,上接潭洲水道和容桂水道,下瀉珠江八大口門之一的洪奇門注入伶仃洋,並與珠江另一口門—橫門相通,因每年汛期,洪水受海潮頂托,水勢奇洶,謂之洪奇,故名。全長約50公里,平均寬度500-1000米,因泥沙不斷沉積,航道水深僅3-5米,且因沿塗有眾多的支流匯入,水文紊亂,泄洪及航運能力逐漸萎退。

鳧洲水道

蕉門水道的分支,位於南沙及龍穴島之間,全長約6公里,寬度達數千米,因泥沙堆積,現日益縮小,規劃中的“平南高速”(東部快線)有一控制工程—島洲大橋就座落在此水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