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供銷合作總社

廣州市供銷合作總社,成立於 1950 年 9 月,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提供服務,成為政府與農民密切聯繫的橋樑和紐帶,促進中國合作經濟的發展。

廣州市供銷合作總社(以下簡稱市總社)成立於 1950 年 9 月 ,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章程》關於“推動全國供銷合作社組織農民進入市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提供服務,成為政府與農民密切聯繫的橋樑和紐帶,促進中國合作經濟的發展”的辦社宗旨,市總社的主要職能和任務是:負責研究制定全市供銷合作社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指導全市供銷合作社的改革和發展;維護各級供銷合作社的合法權益;協調同有關部門的關係;負責全市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編制並實施市再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發展規劃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路體系建設規劃與實施辦法,制訂全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和標準,以及有關產業政策和管理規定;指導全市供銷合作社開展農副產品收購、加工、儲存、推銷和生活消費品下鄉等業務活動,促進城鄉物資交流,保障農村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供應,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綜合服務 ; 對政府授權和有關部門委託經營的重要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進行組織、協調、管理;引導農民發展商品生產,參與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對全市農村煙花爆竹實行歸口經營管理;組織開展對外經濟貿易、技術交流;管理直屬企事業和社有資產,行使集體財產所有權代表和管理者的權益;宣傳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省、市有關農村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指導供銷合作社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代表全市供銷合作社參與全國和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的各項活動;承辦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國總社、省社交辦的其他事項。
供銷合作社作為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早在建國初期,就已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也是溝通城鄉經濟、加強政府與農民密切聯繫的橋樑和紐帶,對促進工農業生產、活躍城鄉市場、改善人民生活、鞏固工農聯盟、平抑市場物價、穩定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全市供銷合作社努力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轉變觀念 , 加快改革 , 體制創新 , 開拓經營,通過著力轉換經營機制、調整經營策略、轉變經營方式、改變經營結構,重新整合全社的經濟實力,使供銷社經濟更好地融入社會經濟大循環之中,社會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從建社至今經過 50 多年的努力,全市供銷合作社已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經營服務體系。全社系統由市總社、區(縣級市)聯合社、基層社三級組成,是自下而上的經濟聯合關係,實行聯合社為成員社服務,為基層社服務的原則。市總社機關設定辦公室、綜合處、財務處、勞動工資處、審計處、企業指導處、業務處 ( 農業生產資料處、對外經濟貿易處 ) 、再生資源管理處(廣州市再生資源管理辦公室)、保衛處(武裝部)、黨委組織部(人事處)、黨委宣傳部(教育培訓處)、紀委辦公室(監察室)、工會、團委、機關黨委等處室。區(縣級市)供銷聯社 9 個,區(縣級市)以上社屬公司(廠) 79 個,研究所 1 個,基層社 68 個。全社系統經營網點 2776 個,其中廣州市區 489 個,區(縣級市)城區 597 個,農村基層社 1690 個。目前主營行業有農業生產資料、農副土特產品、日用雜品、果品、茶葉、蜂產品、家具、各種紙類、中式涼果、飲料、廢舊物資回收、再生資源開發、典當等,集採購、加工、儲運、批發、零售各種功能於一體。
廣州市供銷合作社始終堅持為農服務的宗旨,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探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道路。一是認真履行全市再生資源管理業務主管單位的職責,全力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和網路體系建設,加快建立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 2005 年下半年以來,完成規範改造再生資源回收網點 120 家,建成再生資源集散交易中心 2 個和綜合處理中心 1 個。 2006 年 5 月開通了“廣州再生資源網”, 9 月在越秀、荔灣區啟動了“線上回收”試點工作。到“十一五”期末,將構建起由社區回收、市場集散綜合交易利用中心和固體有害廢料與危險廢料處理利用中心三個層次組成的全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路體系。二是參與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創辦農場、生產基地、花卉種植場和各類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目前,全系統銷售額在 8000 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 3 家,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6 個,水果、花卉等生產基地 9 個。三是積極參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實施“新網工程”建設,打造現代流通網路,努力為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綜合服務。 2005 年下半年以來全系統已完成建設、改造配送中心 6 家,鎮級連鎖店 16 家,村級農家店 338 家,農資農家店 100 余家,農資科技諮詢服務站(莊稼醫院) 48 個。近年來年均接受農民諮詢 10 萬多人次,培訓農技骨幹 1 萬多人次,引進、推廣新肥新藥 60 多項。到 2007 年底,全市供銷社將建設、改造鎮級農家店 39 個,村級農家店 1165 個,確保全市每個鎮、村都一家供銷合作社的農家連鎖店。四是深化企業改革,拓展經營業務。通過“四項改造”,實現供銷社體制創新,社有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初步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經營服務格局。廣州市寶生園有限公司實施“寶生園”蜂產品品牌戰略,推進特許連鎖經營網路建設,目前已在全國 22 個省市的 81 個城市建立連鎖加盟店 613 家,有效地提升了企業經營實力和創效水平,公司被列為廣州市農業龍頭企業和全省供銷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廣州果子食品廠有限公司利用科技進步推動企業發展。該司生產的“紅棉牌”涼果和菊花茶多年保持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和廣東省名優產品稱號。近年以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速食米飯和果品微波加工套用項目通過了省市科技部門驗收和技術鑑定,其中速食米飯以“組合式強化應急食品生產關鍵技術的研究”項目中標為“ 2006 年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 ( 廣東省 ) ”,將作為政府應急食品儲備,為突發災難事件提供食品保障。 2005 年廣州市果子食品廠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全國供銷合作社重點龍頭企業。
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工作的新形勢下,廣州市供銷合作總社將繼續堅持為“三農”服務的辦社宗旨,進一步發揮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在助農增收、促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