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縣[河北省邢台市轄縣]

廣宗縣[河北省邢台市轄縣]
廣宗縣[河北省邢台市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宗縣位於河北省南部黑龍港流域,邢台市東部。全境位於地處古黃河、漳河的沖積平原上,地勢平坦,自南向北微傾斜,海拔29-35米。東與威縣交界,南與邯鄲地區邱縣接壤,西與平鄉、巨鹿兩縣相連,北與南宮市毗鄰。境域南北長50.9公里,東西寬17.3公里,總面積513平方千米。轄1鎮7鄉一區、213個行政村,總人口3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88萬人,社會總勞動力14.23萬人。縣政府駐地廣宗鎮,位於縣境中部,北至首都北京400公里,西北至省會石家莊120公里,西距邢台52公里。廣宗縣歷史悠久,商紂王曾在此建離宮別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此築沙丘宮,秦始皇五次東巡路經此地。廣宗縣交通便利,邢臨高速、邢清線橫貫東西,大牙線、邯黃鐵路縱穿南北,京廣鐵路、京九鐵路和107國道、106國道垂翼兩廂。廣宗特色產業優勢明顯,腳踏車零件加工是支柱產業,是童車名城,廣宗還是全國優質棉花基地。廣宗名勝古蹟眾多,有聞名中外的沙丘台和廣宗好大堂遺址,是河北梅花拳之鄉,梅花拳、太平道樂、柳編被列為國家級非遺名錄,被文化部命名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廣宗"一名始見於西漢時期,即《漢書·諸侯王表》》載:元始二年,封代孝王玄孫劉如意為廣宗王,蓋取"推廣宗子之意"為名(《威縣誌》),數年後國除,後漢時置為廣宗縣(至五代後唐時已更名宗城),然而,此廣宗不在今縣地,而在今威縣境內。今廣宗縣在東漢時為經縣地,隋、唐時期為平鄉縣地,元代始析平鄉縣增置廣宗縣,即沿襲了其東不遠的古廣宗之名。

歷史沿革

廣宗面貌廣宗面貌

廣宗縣境域,《禹貢》屬冀州,西周屬邢國,在春秋時先屬齊,後為晉之東陽地。戰國屬趙。秦屬鉅鹿郡。

西漢時為堂陽縣地,仍屬鉅鹿郡。東漢時析堂陽縣始置經縣(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屬信都郡,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屬樂成國,延光元年(公元122年)樂成國改名安平國,仍轄經縣,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國除改為安平郡,經縣仍屬之。三國魏時,經縣仍屬安平郡。

晉代經縣屬安平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安平國改名長樂國,仍轄經縣。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經縣省入南宮縣,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析南宮縣於故經縣城東北復置經縣(治於威縣北五十里經鎮),屬長樂郡,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析經縣地置西經縣(治於漢經縣故城),屬鉅鹿郡。

北齊時省西經縣。隋代,今廣宗縣為平鄉縣地,初屬廣平郡,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郡,改隸洺州,開皇十六年更屬邢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邢州改為襄國郡,平鄉縣仍屬之。

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平鄉縣設封州,屬邢州總管府,武德四年,復平鄉縣,屬邢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邢州改為鉅鹿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復為邢州,平鄉縣仍屬之。

唐天佑三年(906年)為避朱溫父朱誠之諱,改宗城名為廣宗縣,隸魏州。五代後唐復廣宗縣為宗城縣,改屬貝州。

五代時,今縣仍為平鄉縣地,依然屬邢州。宋、金兩代,平鄉縣屬信德府(升邢州為府),後降府為邢州,平鄉縣仍屬之。

元代,憲宗五年(公元1255年)始析平鄉縣地道武鎮(即今治)增置廣宗縣,亦屬邢州,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以後隸順德府,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省廣宗縣,復併入平鄉縣。後復置,隸順德路。

明初,廣宗縣屬順德府,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復廢廣宗縣,併入平鄉、鉅鹿兩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廣宗縣,仍屬順德府。清代,廣宗縣屬直隸省順德府,為順德府九縣之一。

民國二年(1913年)改屬冀南道,三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廣宗縣仍屬之。十七年(1928年)廢道,直隸於河北道,二十六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建立了廣宗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區。

1941年8月,廣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冀南區十三專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廣宗縣屬冀南區四專區。

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廣宗縣遂屬華北行政區冀南區四專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後,廣宗縣劃歸河北省邢台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宗縣仍屬河北省邢台專區。

1958年4月28日,邯邢專區合署,同年12月20日,廣宗縣併入巨鹿縣。

1961年7月9日,析巨鹿縣復置廣宗縣,同年復置邢台專區,廣宗縣屬之。

1970年,邢台專區改為邢台地區,仍轄廣宗縣。

1993年7月,邢台地市合併,改由邢台市管轄。

地理環境

自然條件

氣候:廣宗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春季風沙較多。年平均氣溫12.9℃,一月平均氣溫-3.6℃,四月平均氣溫15.1℃。七月平均氣溫26.3℃,十月平均氣溫13.7℃。極端最低氣溫-19.1℃,極端最高氣溫42.2℃。≧0°積溫4916℃。≧10°積溫4472℃。年平均降水量513.3毫米,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年日照2360小時。初霜始於十月下旬,晚霜終於三月中下旬,無霜期220天。

河流:境內河流稀少,有老漳河和西沙河,是主要排瀝河道。地下水源缺乏,水位較深,水量小,提采比較困難。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後,開挖了合義渠、洗馬渠、王六村渠等10條主要排灌渠道。

土壤:境內土壤經長期耕墾,熟化程度較高。北部為輕壤潮土。中部和南部為輕壤質輕度鹽化潮土和中度鹽化潮土。老漳河以東有少部分粘質潮土。土壤母質為沖積黃土,土層深厚,自然肥力低,有機質含量不足1%。

自然資源

該縣屬溫帶季風性亞濕氣候,年平均氣候13℃。耕地面積51萬畝,大部分是沙地。縣內有老漳河經過,水資源充足,其中地表水270萬立方米,地下水2432萬立方米。是河北省重要產棉區和商品糧基地。

2009年,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經過勘查,發現廣宗境內地下1200—2000米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總儲量約為35億噸,大體相當於我國一年的煤炭開採量,屬大型優質儲備資源。

行政區劃

廣宗鎮鎮政府駐府前街。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3.25萬。轄35個村委會:南街、東街、西街、北街、西關、大東、鹽場、陳村、大王村、小王村、北三里莊、南三里莊、西劉家莊、李家莊、賀家莊、蘇家莊、洪家莊、姚家莊、相家莊、夏家莊、衛家莊、周家莊、劉全寨、西全寨、東全寨、趙家吾、蘇家吾、大王吾、小王吾、南小東、北小東、前平台、五里莊、郭里莊、樓李莊。

大平台鄉鄉政府駐大平台村。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4.20萬。轄33個村委會:徐家莊、河南蘇、大平台、後平台、燒瓦莊、王家莊、陳家莊、崔南蘇、李南蘇、劉南蘇、白劉莊、谷常相、唐常相、王常相、東馬魯、陳家灣、喬柏社、史柏社、大柏社、小柏社、喬柏社、周田莊、前馬井、後馬井、洗馬、李磨、後清村、中清村、前清村、北葛村、南葛村、西牛里莊、東牛里莊。

件只鄉鄉政府駐件只村。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2.71萬。轄17個村委會:件只、郭莊、張尹、榮尹、冶村、槐窩、西宋、宋村、大劉灣頭、小劉灣頭、趙灣頭、王灣頭、陳灣頭、安灣頭、東張魏、西張魏、金塔寨。

核桃園鄉鄉政府駐核桃園村。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3.42萬。轄27個村委會:核桃園、北衛莊、張家莊、小辛莊、邢家莊、劉家莊、東董里、董里集、北董里、翟家莊、畢家莊、孔家莊、杜家莊、七斗店、北楊莊、北李莊、吉興古、樓斗寨、邱家莊、陶辛莊、司馬莊、三杏村、紅廟、龐村、柏城、莊頭、南莊。

馮家寨鄉鄉政府駐馮家寨村。面積87平方千米,人口3.32萬。轄28個村委會:西霍城寨、東霍城寨、馮家寨、白家寨、趙家寨、牛家寨、侯家寨、南孝路、北孝路、楊漳逯、高家莊、田家莊、孫家莊、鄭三周、大三周、高三周、路家屯、張葛集、南張葛、北淤疃、南淤疃、南陳莊、東安、西安、合義、小莊、磚窯、東鋪。

東召鄉鄉政府駐東召村。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2.04萬。轄17個村委會:東召、前魏、後魏、西魏村、北蘇、西召東屯、西召西屯、郭家屯、鄧家屯、喬家屯、板台集、西板台、板台屯、田家屯、西召集、西常屯、東常屯。

北塘疃鄉鄉政府駐北塘疃村。面積100平方千米,人口4.38萬。轄33個村委會:北塘疃、南塘疃、小固堡、前舊店、後舊店、北寺郭、南寺郭、張葛營、南辛莊、張固寨、張莊、元寶寨、周家寨、楊家莊、丁家莊、刁家營、曹家寨、荊家寨、馬房營、西賀固、東賀固、常阜、新立、東莊、油坊、公村、棗園、斥漳、油堡。

葫蘆鄉鄉政府駐趙葫蘆村。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2.21萬。轄23個村委會:趙葫蘆、張葫蘆、姚葫蘆、韓葫蘆、仁和莊、趙伏城、高伏城、前棗科、後棗科、西焦莊、秦紅龍、燕紅龍、施紅龍、王胡寨、自來莊、大辛莊、趙家莊、葛家莊、伏城、菜園、李樊村、賈樊村、楊樊村。

經濟開發區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廣宗縣共有54734戶,總人口24505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137人,占4%;有漢族、滿族、回族、藏族、朝鮮族、黎族6個民族;少數民族80人,占0.0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1年,廣宗縣宜林沙荒及次耕地10萬畝,有林地面積25萬畝,林木復蓋率32%。

礦產資源

2009年,發現廣宗縣境內地下1200-2000米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總儲量約為35億噸,大體相當於中國一年的煤炭開採量,屬大型優質儲備資源。該區-2000m以上煤炭預測儲量約為35億噸,其中,-1200m~-1500m資源量約為8億噸,勘查區大部分位於廣宗縣境內,區內煤層埋藏較深,含煤地層厚度為190m~230m,含煤17層,煤層總厚17.88m,可採煤層(2、5、7、8、9號煤)厚13.20m。可採煤層為低~中灰、低~中高硫、中高~高揮發份、低磷、中~特高熱值的氣煤、氣肥煤及1/3焦煤。

交通

從廣宗縣到邢台市區車程僅半小時,到石家莊、濟南、鄭州國際機場,車程1.5至3小時,處於大廣高速和青銀高速交匯處;邢臨高速橫穿縣境,東與山東濟南、青島相接,西與山西臨汾相連,將京九、京廣鐵路及京廣高鐵等交通大動脈連成了密密匝匝的網路。建設中的邯邢黃鐵路縱穿南北,並設有兩座車站,將黃驊港這條水路交通樞紐與廣宗緊密連線。

經濟

綜述

2011年,廣宗縣生產總值完成26億元,是"十五"末的1.8倍,年均遞增12%,人均生產總值9260元,實現了翻番;全部財政收入完成7563萬元,是"十五"末的2.8倍,年均遞增2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80元,比"十五"末增加995元,年均遞增7.2%;全社會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完成24億元、14.5億元,分別是"十五"末的3.7倍和10倍,年均遞增31%、58%,"十一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91億元,是"十五"時期的6倍。

第一產業

截至2011年,廣宗縣蔬菜大棚達到5000個,肉鴨月出欄50多萬隻,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38%。實施了聯村供水、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完成了二、三批93個村的扶貧工作,被省政府確定為河北省連片開發示範基地縣和產業化扶貧示範縣。

截至2013年,廣宗縣蔬菜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肉鴨等養殖專業村達到80個,畜牧業產值占大農業的比重超過40%。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5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0家,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70%以上。林木復蓋率達到26.5%。

第二產業

2010年,廣宗縣工業增加值完成8.4億元,占GDP的比重32%,比"十五"末提高了3.5個百分點;規模企業達到27家,完成工業增加值2.6億元,是"十五"末的1.8倍,年均遞增12%。湧現出了賀森化工、路寶集團、國繁車業三家省級名牌商標;外貿出口企業達到38家,完成出口額5549萬美元,是"十五"末的17.5倍;全縣民營企業個數達到6500家,比"十五"末增加了2600家。全縣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棉花加工、腳踏車兩大傳統產業不斷改造升級,生物醫藥、裝備製造兩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如期實現,特別是對電鍍企業進行了全面治理,推動了電鍍行業健康發展。

截至2011年,廣宗縣累計投資2億多元,完成了四縱五橫路網和行政服務中心、中小企業孵化園、污水處理廠、110千伏變電站等配套設施,競爭力和承載力明顯增強。規劃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7平方公里,正在積極申報省級工業聚集區,入駐企業78家,建成投產51家,投資超億元企業8家。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4億元,年均增長17%。全縣各項存款餘額達23億元,新增存貸比36.5%。

文化教育

文化

廣宗縣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花拳、太平道樂、柳編等三項,省級有傳統紡織技藝、黃巾鼓等六項。

黃巾鼓

廣宗縣黃巾鼓,源於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黃巾起義以打醮聚眾,以擊鼓助威,黃巾鼓作為戰場助威鼓便應時而生,用於戰場助威的黃巾鼓演奏,鼓聲撼天動地,很烘托戰場助威的濃烈氣氛,故其又叫太平戰鼓。

手工木碹

廣宗手工木碹技藝源於明代,世代相傳,在手工業為主的過去,幾度輝煌。手工木碹技藝是民間傳統手工藝術,該技術歷史悠久,其特點是以木為基材,以中心軸線為基礎,將原材料通過鏇削加工,製成形狀不一的生產、生活用品及工藝品,廣泛套用於社會的眾多領域。

柳編

廣宗縣柳編技藝源於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特點是用柳條編製成家用器具、工藝品等。柳條砍下後趁濕捋去皮,在陰涼處放置幾天,具有柔韌性以後方能編制各種製品。柳編對濕度要求很嚴,一般情況下,需要到地窯中完成製作。

太平道樂

太平道樂也稱太平古樂,淵源於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太平道徒起義,因起義者以黃巾裹頭作標識,史稱黃巾起義。廣宗是黃巾起義的發源地、太平道樂的發祥地。起義失敗了,太平道樂的遺風流韻在廣宗民間經歷了1800多年的薪火相傳,卻較完整地傳承下來,2008年,"廣宗太平道樂"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梅花拳

梅花拳在廣宗的傳播是清康熙末年,梅花拳第三代宗師鄒宏義從徐州來到廣宗縣前魏村傳拳。梅花拳的組織形式分文場和武場,文場領導武場。梅花拳的武場弟子占梅拳演練者的多數,主要是通過武功鍛鍊體悟拳理拳法。梅花拳武功分四部分:架子、成拳、擰拳和器械。演練梅花拳時,往往配以打擊樂渲染氣氛,打擊樂器有牛皮戰鼓、鑼、鈸、鐃、鑔,鼓樂鏗鏘有力,使人精神抖擻。

跑竹馬

跑竹馬來自民間,發源於隋唐時期的古戰場--廣宗縣北塘疃鄉後舊店村(據《廣宗縣誌》),已世代相傳了十七世,其傳承方式分師傳和家傳兩種。竹馬在發展演變過程中,融入了民間舞蹈、武術、雜技等多種技藝,已形成為一種傳統文化的獨特形式。在冀南平原上是一種稀有的文娛活動方式。

教育

自2014年金秋始,邢台市廣宗縣開始實施免費高中教育,選擇了將九年義務教育擴展至 12年免費教育。免除高中階段學生學費及住宿費,高中學校所需辦學經費由縣財政劃撥,自此,廣宗縣也成為邢台市首批高中免費教育縣。

特產

廣宗縣特產廣宗縣特產

廣宗縣特產有薄餅、酥魚、手擀雜麵、 醬豬蹄、豆包粘、肉鍋、薄餅丸子湯等。

旅遊

廣宗縣名勝古蹟眾多,有聞名中外的沙丘平台遺址,有三座縣城遺址,有隋、明、清代名人墓,如明代吏書尚書崔恭墓,古建築有明代縣衙官署正堂,清代的景廷賓故居和傳說中八仙之一張果老故里等歷史古蹟。廣宗縣是殷商五帝之都,廣宗縣還是"河北省梅花拳之鄉",源於黃巾起義並薪火相傳的太平古樂是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宗民間藝術品類多而精,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沙丘平台

在邢台市廣宗縣大平台村南,有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據史書記載,這就是有名的沙丘宮平台遺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宗縣旅遊廣宗縣旅遊

官署正堂

官署正堂,又稱廣宗縣衙、廣宗大堂等,據廣宗縣誌記載,廣宗官署正堂曾是一組完整的古建築群,中軸線的主體建築有照壁、鐘鼓樓、儀門、大堂、二堂等。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衛靈公墓

衛靈公墓,在廣宗縣大平台村,是春秋後期衛國國君衛靈公墓穴。

張果老墓

張果老墓位於廣宗縣張固寨村,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有張果老墓、張果老井等。

古漳河

古漳河流經縣域達4000餘年,系先商文明發祥地,廣宗人民之母親河。其發源於山西省東南部之太行山腹地,由清漳、濁漳及漳水幹流三部分組成。

洗馬潭

從廣宗縣城向北行駛約1.5公里便到了歷史上頗有名氣的洗馬村,村西側有一處洗馬潭。因胡亥(秦二世)之太子先導洗馬府居此而得名。後又相傳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洗馬整軍。洗馬潭又叫洗馬坑,南北有二三十米長、東西有二百米長、兩丈深。後來,洗馬坑又人為地接通了漳河。

著名人物

文德郭皇后,安平廣宗(今邢台廣宗件只)人,三國魏文帝曹丕皇后,在曹丕爭奪皇位的過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潘永基(約482—538),字紹業,長樂廣宗(今河北廣宗侯寨村)人,初任冀州鎮法曹行參軍,遷威烈將軍等,官至平北將軍、冀州防城督、長樂太守

孟康,字公休,安平廣宗(今邢台市廣宗縣)人,黃國中為散騎侍郎,正始中出為弘農太守,領典農校尉,嘉平末徙渤海太守,入為中書令,轉中書監,封廣陵亭侯。有《漢書音義》若干卷,《老子注》二卷

張果老,邢州廣宗(今河北廣宗張固寨村)人,號通玄,八仙之一,唐朝武則天、玄宗時著名道士,傳說喜倒騎毛驢

潘好禮,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侯寨人,明經出身,累遷至上蔡令,升任監察御史,官至豫州刺史

崔恭(1409—1479), 廣宗(今河北廣宗崔南蘇)人,字克讓,正統進士。授戶部主事,歷萊州知府、湖廣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官至吏部尚書,後參贊機務

鄭元善(1799—1878),字型仁,號松峰,廣宗油堡村人。清道光五年(1825)中舉人,二十一年(1841)中進士,官至河南巡撫

景廷賓(1861~1902年),號尚卿,直隸(河北)廣宗縣東召村人,清末義和團運動後的農民起義領袖,“掃清滅洋”起義軍龍團大元帥

祝壽臣(1954~),河北廣宗人,現任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曾任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新聞中心副主任,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兩會”新聞中心、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新聞中心副主任和十八大新聞中心副主任。

名優小吃

廣宗的酥魚是廣宗河鮮中的代表,以“紹氏酥魚”冠名而聞名國內外,“紹氏酥魚”源於乾隆十六年間到上虞白馬湖吃酥魚而得以成名,“紹氏酥魚”的來歷具有一段傳奇色彩的故事。一條普通的草魚,通過秘門的刀工、油炸和調料,做出外香里嫩、鮮酥可口、甜鹹兼有、香味濃郁的酥魚,讓眾多人拍手叫絕、欲罷不能!“紹氏酥魚”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核酸和鉀、鈉、鎂、鋅、硒、碘等微量元素,加上湯料中的各種滋補調料,故有抗衰老、抗癌等作用;“紹氏酥魚”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樣絕美的休閒小吃,以色澤黃亮、色香味美、骨酥肉嫩、溢香爽口、久吃不膩而著稱,同時可做成鹹、甜、鮮、麻、辣等多種口味,能讓喜歡各種口味的人都讚不絕口。

廣宗薄餅,也叫“風吹大油餅”。這名字的由來,應該是因為它的“薄”吧——直徑一尺半的一張油餅,僅重三、四兩,可想而知其薄的程度——竟能夠隔餅看報,真是比紙還薄了,風一吹怕就跑了。若是用此薄餅做餅卷肉,那裡面的肉透過薄餅顯出一種誘人的色澤來,真是叫人頓生饞意。 廣宗薄餅源於廣宗城東北的李懷村。從明朝中葉開始,李懷集市規模擴大,每逢集日,四方商賈雲集,李懷集熱鬧非凡,而廣宗薄餅在李懷集上以它獨特的風味獨樹一幟,備受人們青睞,生意日漸興隆,名聲也越來越響亮,在中央電視台“中國一絕”欄目中播出後,就聞名全國了。

廣宗薄餅不僅金黃透明,薄厚均勻,賣相極佳,更重要的是味香質軟,極為可口。要做到這幾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廣宗薄餅從和面開始就與一般的餅是不同的,它不是用手和面,而使用麵杖攪面,夏天放入少量食鹽,冬天則用溫水和面,這樣和出的面較柔韌。面和好後,用麵杖將其從盆中挑到案板上,然後揪下拳頭大小一塊面,摻入適量麵粉,稍揉片刻,用擀杖擀開,在上面灑上少許細鹽,滴入幾滴香油,再用擀杖甩製成直徑約一尺半的薄如紙張的圓餅。這個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香飄飄了。然後,把擀好了的的麵餅用擀杖輕輕挑起,運用腕力輕輕放在抹勻油了的鏊子上,開始加火。俗話說“三分和面七分火候”,這烙餅最關鍵的就是火候了,火大了,烙出的餅易黑糊乾硬,不易入口,火小了,烙出的餅就成了“白禿子”,不但難看,而且外熟里生,不能入口。只有火候掌握好了,才能烙出面相好、味道佳的薄餅來。

儘管廣宗薄餅的名氣越來越大,但它平民、大眾的屬性從未改變,價格依然還是那么便宜。廣宗薄餅,出於民間,最終於還是屬於民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