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門西大街

廣安門西大街

廣安門西大街,是北京的一條街道,屬於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大街是北京城最古老的大街之一,此街自唐代幽州建城起,就是連線東西的一條大道。遼代建南京城沿用唐幽州城舊址,城垣四至及城內布局大體上沒有重大變化。

概述

北京廣安門為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瓮城牆基寬7米、頂寬6米。箭樓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6.6米,高7.8米,連城台通高16.6米;南、東、西三面各闢箭窗二層,南面每層7孔,東西每層3孔;北側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系冰月樓下城台正中對著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當年在外城,有著兩條用石板鋪砌的道路,一條是連通永定門正陽門,為皇帝去天壇和先農壇祭祀而鋪設的御道,另外一條則是由城外通往廣安門的道路。由於遼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廣安門地區,所以自古廣安門大街便是外省進出的門戶。清代,當雍正皇帝決定在河北修建皇陵後,便下令修築這條從廣安門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對於當時耗費鉅資鋪設的石路,北京人用“一尺道路五兩三”來形容。那時僅從廣安門到小井村長1500丈的路段就花費了白銀八萬兩,平均每修一尺長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銀五兩三錢三分。路修好了,交通的便利也為外城增添了生機和活力。那時廣安門外最常看見的景象,就是“拉駱駝跑城兒”。

歷史文化背景

廣安門大街是北京城最古老的大街之一,此街自唐代幽州建城起,就是連線東西的一條大道。遼代建南京城沿用唐幽州城舊址,城垣四至及城內布局大體上沒有重大變化。遼南京城有一條筆直的貫通南京的大街叫檀州街,街西起南京城西門清晉門(廣安門外甘石橋附近)東至敬客坊(爛縵胡同一帶),這條街大體就是現在的廣安門大街。金朝建陪都於北京後,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向東、西、南方向擴展,金貞元四年(1156年)中都城建成,設西門三座,其北門為彰儀門。自施仁門至彰儀門有一條貫通東西的大街,這條街大致位於現在從虎坊橋至灣子一線,廣安門大街正位於此街的東中段,這條街是金朝最繁華熱鬧的街道。元滅金後,在金中都北側建大都城。人們去舊南城遊覽,廣安門大街又成為大都城郊野的一條重要通道。
廣安門大街是穿經蓮花河盧溝橋的古道,也是西南方向從陸路出入京城的唯一通道。天下十八省所隸官員朝覲,工賈來者莫不遵路於此。明清兩朝南方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皆從廣安門大街進京。當年李自成入京,其一支軍隊即從廣安門大街入城。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攻破宛平城攻入廣安門大街進京。
廣安門大街一直是土路,到了清雍正年間,雍正皇帝修建清西陵,他下令從廣安門到宛平城修築石板路。據史料記載“自廣寧門至小井村,長一千五百丈,皆填窪為高,砌以巨石,其廣二丈。”這段長1500丈的道路,共花費白銀八萬兩。後來因年久失修,街道的路面變得坑窪不平。1926年,馮玉祥進京時,用土加墊石道,將石道埋於土下,廣安門大街的石板路成為了黃土路。1938年廣安門大街又被修築成混凝土路面。解放後,廣安門大街進一步拓寬道路,此後幾經修建成為現在這條通衢大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