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和樓

廣和樓

廣和樓,即廣和劇場,在北京前門外。建於明末,曾為京城最早最出名的戲樓,與華樂樓、廣德樓、第一舞台並稱為京城四大戲園。早在明代,這裡就是小有名氣的茶樓,後來逐漸形成戲園。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間的酒館戲樓--查樓,後轉變為茶園戲樓,也叫茶樓。它是清代最著名的營業性戲樓。查樓的繁華初始於康熙年間。那時查樓已經不再是私家園林里的寂寞台榭,改成了對外營業的茶園,初名查家茶樓、查家樓,後改稱廣和查樓。康熙皇帝曾賜台聯:“日月燈,江海油,風雷鼓板,天地間一番戲場;堯舜旦,文武末,莽操醜淨,古今來許多角色。”

基本信息

戲園簡介

廣和樓內景廣和樓內景
廣和樓,即廣和劇場,在北京前門外。建於明末,曾為京城最早最出名的戲樓,與華樂樓、廣德樓、第一舞台並稱為京城四大戲園。早在明代,這裡就是小有名氣的茶樓,後來逐漸形成戲園。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間的酒館戲樓--查樓,後轉變為茶園戲樓,也叫茶樓。它是清代最著名的營業性戲樓。

歷史溯源

最開始的時候,這裡叫做查樓。顧名思義,是查家的樓。查氏分為南查、北查。南查通常主要指浙江海寧查氏,以文脈勝,明清時便有以查慎行、查嗣庭兄弟等為代表的“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康熙曾親題“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於查氏宗祠,近代的代表人物有詩人、翻譯家穆旦(查良錚),以及小說家金庸(查良鏞)等。北查則主要分布在京津兩地,一直以來因經商(主要是鹽務)而成為京津一代的巨富。查樓興建於明,清吳長元《宸垣識略》中說,“查樓在肉市,明代巨室查氏所建戲樓。本朝為廣和戲園,入口有小木坊,舊書‘查樓’二字。乾隆庚子毀於火,今重建書‘廣和查樓’。”可見查樓本是私家花園裡的戲樓。

歷史演變

查樓的繁華初始於康熙年間。那時查樓已經不再是私家園林里的寂寞台榭,改成了對外營業的茶園,初名查家茶樓、查家樓,後改稱廣和查樓。康熙曾到此看戲,並賜台聯:“日月燈,江海油,風雷鼓板,天地間一番戲場;堯舜旦,文武末,莽操醜淨,古今來許多角色。”皇上都到過的戲園子,可見當時它的流行指數,一時間風光無兩。然而興於此,往往也廢於此。康熙年間,戲劇家洪升歷經十年、三易其稿的巨著《長生殿》終於脫稿而成。《長生殿》文辭優美、音律協婉、排場精湛,一經面世便走紅京城,迅速風靡大江南北。適逢洪升生日,當時京城梨園第一名班“內聚班”,自願為洪升和他的朋友們唱堂會,以賀洪升的生日。而堂會的地點便選在了“查樓”。來賓不是達官顯貴,便是才子文士,卻漏請了一位時任禮科給事中的黃六鴻。時值康熙佟皇后病逝不久,黃六鴻據此上奏皇帝,認為在此忌辰設宴張樂為“大不敬”,要求給有關人“按律治罪”。康熙皇帝於是下詔將當晚前去看戲的所有官員一律免職,洪升被革去“國子監生”的頭銜,此後再無功名。遂有時人成,“可憐一出《長生殿》,便送功名到白頭”。

社會影響

在這裡,男扮女裝的孩子為明清官宦和富商們唱戲;在這裡,京劇大師梅蘭芳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當時年僅10歲的梅蘭芳,在《長生殿·鵲橋密誓》的戲中出演織女,他那飾演旦角的出色表演使之一舉成名。京劇迷們看戲都非常的投入,哪怕是一個含義深刻的眼神,或是一個不經意的姿勢,都會引來一片叫好聲。這種盛況,歷經百年不衰。後來,幾乎與其他老戲園的命運一樣,直到1966年至1976的“文革”期間,它才被迫關閉了一段時間。改革開放以來,許多老戲園在城市建設的推土機里化為灰燼,廣和樓有倖免於劫難。為了維持生計,它放過電影,舉辦過交誼舞比賽,一度還做過遊戲廳。自1996年後,再也沒有舉行過京劇演出。所以,廣和樓足以稱得上是老北京的一個文化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