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心理學

康復心理學是研究殘疾人和病人在康復過程中的心理規律。按照這些心理規律,使其克服消極心理因素,發揮心理活動中的積極因素,喚起他們的樂觀積極情緒,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發揮機體的代償能力,使其喪失的功能獲得恢復或改善、心理創傷獲得癒合、社會再適應獲得恢復,且能享受人應該享受的權利。

基本信息

康復心理學

正文

運用心理學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設施,協助殘疾者、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消除因殘疾、病患或器官和功能缺陷等所造成的心理問題,以便最大限度地恢復其適應能力的醫學心理學分支。
康復一詞,源於拉丁語rehabilitatio,意思是恢復到原來正常或良好狀態。1898年美國克利夫蘭市成立克利夫蘭康復中心,是康復心理作為一項專門的研究課題和工作任務的標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專門為殘疾者草擬了“國家職業康復計畫”。1920年,美國國會曾為殘廢軍人制定了一項特別的職業康復法案,1954年美國又對此法案進行了修訂,把職業康復、社會康復、心理康復以及教育康復融為一體,進行全面考察和統籌安排,實行綜合管理,豐富了康復工作的內容和服務範圍,提高了康復工作的效應。由於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及教育學家相繼加入康復醫療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康復心理學的發展。各種形式的機構,如社區康復中心、康復醫院、職業訓練中心、監護工廠等,均採用了多種心理治療技術及諮詢方式,及時改善或解決患者、殘疾者或老年人產生的心理問題。
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對於康復過程中的綜合治療和康復心理工作十分重視,其中有不少樸素珍貴的理論觀點和獨特的醫案記載。例如,《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提出,“故聖人雜合而治,各得其所宜”,強調不同的病情應採用不同的綜合治療手段;《名醫類案》中提出的理喻和解釋的理論,在精神疾病治療中,結合靜坐沉思可獲得較好療效。一些有悠久歷史和獨具特色的傳統治療方法,如氣功、導引、太極拳、八段錦等,對於身心康復有著明顯的效果。
康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十分廣泛,包括身體殘疾和精神障礙者、慢性病人、老年人等。其探討的課題和工作的主要內容有:①制定醫療康復計畫,對喪失能力的康復對象,除採用物理治療、工娛治療和體育療法等使其儘量恢復功能外,同時給予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加速康復進程,使其心理的適應功能得到恢復,達到康復所需要的最佳心理狀態;②進行職業康復訓練,對有潛在能力的殘疾者給予適當的職業訓練,直接改善身心功能,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③開辦監護性工廠,使康復對象在特殊照顧的環境中,從事集體生產勞動,增加與社會的接觸,提高社會適應的能力;④安排各種形式的特殊教育措施,以減輕康復對象的痛苦和困難;⑤把開展心理諮詢看作是康復心理的關鍵環節(見心理諮詢)。⑥通過各種心理測驗和鑑定,為康復對象提供相應的措施和指導。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