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沙克黃芪

osae)多年生草本。 庫沙克黃芪是一種寒、早中生豆科牧草,在天山東段常生於2600―3400m的山地草原,為高寒草甸常見種。 庫沙克黃芪枝多葉茂,質地柔軟,品質優良,適口性好,具備豆科牧草的優勢。

中文名(拉丁名)
庫沙克黃芪(AstragaluskuschakevitschiiB.Fedtsch.)
種別名
科中文名(科拉丁名)
豆科(Leguminosae)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20cm,全株密被伏貼白毛。莖多數,由基部分枝,形成密叢。托葉三角狀披針形,與也柄基部連合,單數羽狀複葉,長1―3,具小葉6―9對,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5mm,寬1―3mm,先端圓形或微凹,上面無毛,下面密被伏貼毛。總狀花序近頭狀,具5―10朵花,蝶形花冠淡藍色,長為8mm。莢果矩闖狀半卵形,長6―8mm,具短梗,有毛(圖41)。

地理分布

產於我國新疆天山崑崙山和阿爾金業。西藏也有分布,國外在中亞也有。

生態特徵

庫沙克黃芪是一種寒、早中生豆科牧草,在天山東段常生於2600―3400m的山地草原,為高寒草甸常見種。在崑崙山、阿爾金山多生於3800―4300m的山地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適應的氣候是夏季溫和、冬季嚴寒而多雪,年平均溫度在2―5℃,年降水量250―350mm。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為栗鈣土,母質為黃土狀物質,剖面形態分化較明顯,腐殖質層變化大,有機質含量2―6%,中下部有明顯的鈣積層;底土有石膏聚集。即使在礫石質較多的栗鈣土上也能很好的生長。在天山東部,常與早熟禾(Poaannua)、短花針茅(Stipabreviflora)、崑崙羊茅(Festucaovinasubsp.sphagnicola)、高山委陵菜(Pote�ntillagelida)等伴生。在崑崙山以細葉嵩草、窄果嵩草和高寒細莖雜類草的高寒草甸草場上,庫沙克黃芪常與白尖苔草(Carexatrofusca)、粗壯蒿草(Kobresiarobusta)、小早熟禾(P.Pav�vissima)、高山黃花(Thermopsisalpina)、花蒲公英等伴生。庫沙克黃芪根系發達,分枝能力強,抗旱、抗寒、耐瘠薄,生活力強。在天山南坡通常4月初萌發,4月下旬分枝,5月中旬現蕾,6月初開花,7―8月結實。

飼用價值

庫沙克黃芪枝多葉茂,質地柔軟,品質優良,適口性好,具備豆科牧草的優勢。無論青草或乾草各種家畜均喜食,牛,羊挑食其花果。營養豐富,粗蛋白質、無氮浸出物、粗灰分和鈣等化學成分含量均高,是夏季家畜抓膘的優良豆科牧草之一。但秋冬季節枝葉殘留程度較差,冬季利用價值不大,主要作為春季,夏季利用,其化學成分見表4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