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比斯古城及墓地

底比斯古城及墓地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是埃及著名古蹟,位於埃及的盧克索至卡爾納克一帶,跨尼羅河中游兩岸。底比斯是古埃及中王國和新王國(約公元前2040~前1085年)時期的都城,始建於古埃及第十二王朝。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簡介

底比斯古城及墓地底比斯古城及墓地

1979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古城底比斯是古埃及中世紀和新王國時代的首都,是供奉阿蒙神之城。凱爾奈克和盧克索的神廟和宮殿,國王陵墓谷地和王后陵墓谷地是著名的遺蹟。底比斯城是古埃及高度文明的歷史見證。

古城底比斯位於埃及南部的尼羅河畔,是古埃及帝國中世紀和新王朝時代(約公元前2040至1085年)的首都,迄今為止已有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最古老的都城之一。

凱爾奈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是古埃及建築藝術上兩塊璀璨的瑰寶。兩廟南北相峙,相距約2公里。

凱爾奈克神廟由許多廟宇組成,是當今世上現存的神廟群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占地面積達80多英畝,其中的主體建築物是用來供奉底比斯主神--太陽神阿蒙的大廟。該廟始建於3000多年前的十七王朝,在以後長達1300多年的時間中,經歷了不斷的增建。神廟有十重巍峨的門樓,三座雄偉的大殿。廟內最蔚為壯觀、令人感嘆不已的是一座密林似的柱廳,豎立著縱橫排列整齊的136根六人能合抱的參天巨柱,每根高21米,柱頂的原盤據可站立百人。石柱和殿堂牆垣上刻有生動精緻的浮雕和色彩鮮艷的彩繪,記載著神和人的生動故事。廟內還有聞名遐邇的方尖碑和許多法老后妃的塑像。

盧克索神廟是底比斯主神阿蒙的妻子穆特的廟宇,規模與建築物僅次於凱爾奈克神廟,但建築同樣雄偉壯觀。公元前14世紀神廟建成,獻給阿蒙神。公元初期,神廟曾經被改建為教堂。神廟包括一個圍有列柱廊的庭院和一個大廳與側殿。大廳東面是是一個小型禮拜堂,牆壁上刻有穆特穆伊亞女王和阿蒙太陽神象徵性結婚及降生王子的浮雕。神廟北部入口處是雄偉壯觀的柱廊,共有14根近16米高的石柱。公元前13世紀,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在神廟圍牆外又增建了一個庭院,在其柱廊的柱子之間安放了法老的雕像。法老還修建了一個塔門,門上有描繪當時的節日盛況以及他在敘利亞作戰情景的浮雕。

尼羅河西岸群山是古埃及帝王后妃和達官貴族墓葬集中之地。這些墓穴依山開鑿,"國王谷"的法老墓室有的洞穴入地下100多米,墓道起伏曲折,左右各有廳事、牆壁和拱形的天花板繪著彩色壁畫並配有文字。有各種動物形狀的神明肖像,也有古代耕耘、狩獵情景、宮廷歡樂歌舞的場面。尤其以貴族塞瑙法爾墓的壁畫,保存最為完整。這些壁畫反映古代埃及人生活和信仰,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底比斯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是埃及著名古蹟,位於埃及的盧克索至卡爾納克一帶,跨尼羅河中游兩岸。底比斯是古埃及中王國和新王國(約公元前2040~前1085年)時期的都城,始建於古埃及第十二王朝。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底比斯原名盧克索。“沒有去過盧克索就等於沒有到過埃及。”這是埃及人經常講的一句話,用來說明盧克索的燦爛古蹟在埃及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毫不過分的。

底比斯古城面積約15.5平方千米。古埃及國王都試圖通過建築把自己的權力載入史冊。為此,歷代法老們大興土木,在底比斯建造了無數神廟、宮殿陵墓

底比斯的建築規模浩大、工藝精湛,堪稱世界古建築藝術最為璀璨絢麗的瑰寶。雖然隨著幾千年歲月的流逝,宏偉的殿堂廟宇大多已湮沒無聞,但碩果僅存的廟宇遺址和帝後陵寢、貴族墓葬,仍不難使人想見底比斯鼎盛時期的風采。

如今我們看到的底比斯古城,一半給生者,一半給死者,東部是神殿林立的生者之城,西部則是安置法老和貴族陵墓的來世之都。它既是生者與死者共享的聖地,又是古代文明的舞台

特點

作為古埃及的瑰寶,底比斯有三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歷史悠久,現存的遺址一般均建於公元前21世紀至前11世紀之間。

二是規模宏大,這些古代建築多用巨石建造,其中有高43米、厚15米、寬115米的門樓;高18米的雕像;高24米、周長15米的石柱;高30米,用整塊石料鑿成的方尖碑,所用石塊動輒重逾數噸,僅卡爾納克神廟使用的石料總計就達數百萬噸。

三是精雕細刻、工藝精湛,建築物的石塊之間砌合得嚴絲合縫,混如一體。神廟的殿堂廊柱布滿細緻的彩繪浮雕,陵墓中的無數壁畫形象生動,至今色澤如新。

建築及特色

底比斯最著名的古埃及建築是卡納克神廟,它由蒙特神廟、阿蒙大神廟和賴特神廟三組建築物組成,均有磚牆環繞。阿蒙大神廟始建於公元前1870年,其後10多個王朝加以擴建,是古埃及法老獻給太陽神、自然神和月亮神的廟宇。其全部用巨石建造,是世界上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古廟宇。

阿蒙神廟位於尼羅河邊緣,湖泊是祭司進行日常沫浴儀式的地方,同時也作為神廟飼養獻祭鳥類的場地。

卡納克神殿的大柱廳素有"藝術世界奇觀"之稱。大廳建於兩代國王統治時期,即公元前1302年-前1290年第十九王朝西提國王時期和公元前1290年-前1224年拉美西斯二世執政時期。大柱廳的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廳頂距地面約25米,由直徑為4米、高約21米的134根圓形石柱支撐,中間19根最大,每根高達20多米,桂冠直徑為3.6米,頂端可站立100餘人,這些石柱山由1米多高的鼓形石塊壘成,邊廊石柱高達13米。廳壁上刻有許多奇妙的浮雕和銘文,記載了國王與諸神之間的關係。走進神廟的小廳,可看到兩塊方尖碑,這是為紀念哈特謝普蘇特女王而建的。哈特謝普蘇特是埃及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女王,是圖特莫斯二世國王的王后,國王駕崩後,她於公元前1486年-前1468年執政。廳內有一塊粉紅色的花崗碑石,高30.5米,是從亞斯文通過水路運來的。

神廟中的聖殿由花崗岩建成,分里外兩間。裡面一間專為存放聖船用河,牆壁上的浮雕描繪了當年聖船出發的盛況。神廟中的節日廳建於第十八王朝圖斯莫斯法老執政期間,距今已有近3390年的歷史。廳頂由52根石柱支撐,廳內牆壁上也有不少引人入勝的浮雕。

神廟的大庭院建於公元前945年,是埃及最大的神廟院,占地面積達7989.7平方米。庭院的左邊有西提二世廟,右邊為拉美西斯三世修建的阿蒙神廟。中間有一石柱廳,高達21米的大石柱矗天而立。

■這是一排公羊頭斯芬克斯雕像,它們是主神阿蒙的象徵。每隻公羊頭部的下方都站立若一尊酷似法老的小型雕像。

神廟除有雄偉的建築外,還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浮雕和彩繪。浮雕和彩繪的題材很廣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埃及古代社會的生活。其中有國王、貴族祭祖活動的盛大場面,也有農夫、船匠生產勞動的情景。有些彩繪和浮雕逼真地刻畫出頑皮的兒童和爬動的蟲獸的形象,充滿了濃都的生活氣息

■阿蒙神廟庭院內僅存的一根完整石柱。

■哈特謝普蘇特方尖碑原貼有黃金飾板是用平底船從亞斯文運到神廟。

盧克索神廟建於公元前14世紀,是獻給阿蒙神的。神廟原長190多米,寬約50米,裡面包括庭院、大柱廳和諸神殿等部分,神廟最南端是一座聖殿,殘存的遺蹟中有一幅浮雕,描繪了艾米諾菲斯三世法老由神引導步人聖殿的情景。

■哈特謝普蘇特的葬儀殿位於底比斯地區尼羅河兩岸,是古埃及建築的傑作。

中央大廳東面是一個小型禮拜堂,四周石壁上的雕刻描繪著特伊亞女王和阿蒙太陽神象徵性結婚,以及他們在女神幫助下,降生王子時的情景。庭院四周正面建有雙排雅致的似紙草綑紮狀的石柱,柱頂呈傘形花序狀,十分優美。北部入口處是造型獨特的柱廊,桿子共14根,每根約16米高。在神廟塔門兩旁,聳立著兩尊高14米的坐像,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神廟牆上的浮雕生動地描述了他執政初期與西臺人作戰的情景。左片兩邊的浮雕構成一幅完整的組織畫。左邊的畫面描繪了當時的軍營生活、戰前召開軍事會議及法老御駕親征、在戰車上指揮戰鬥的情況。右邊的畫面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拉美西斯二世向敵人發動進攻、彎弓射箭的動作及西臺人潰逃的情景。在拉美西斯庭院裡,石柱中間有一尊拉美西斯二世的石雕像,旁邊的石壁上雕刻著浮雕和文字,敘述了當年這裡舉行慶典儀式的情形。

公元前14世紀阿蒙霍特普王世在底比斯南面1.6公里處的盧克索城建成獻給阿蒙神的新神廟、即盧克索神廟,用以斯芬克斯雕像護衛兩旁的聖道把兩廟連線,新廟後經法老們多次改建。

在兩座阿蒙神廟及其周圍就是底比斯的城區,包括法老的宮殿、貴族大王的官都以及眾多的街道店鋪,在古代曾是埃及最繁華的一個城市,但這些建築如今已全都蕩然無存。根據埃及宗教信仰,陰間冥府是按日落方向處於尼羅河兩岸之遠方。每個城市的布局一般都是把居住區放在東岸,墓葬區在西岸。

■圖坦卡門的陵墓之所以能夠保存完整,是因為其上部的拉美西斯六世的陵墓轉移了盜墓者的視線。

■圖坦卡門墓室里擺放著巨大的石英岩石棺,牆壁上繪製著鮮艷的壁畫,壁畫的主題與地下世界有關。

在尼羅河兩岸的有公元前1550年-前200年間古埃及第十八至第二十王朝的王室陵墓,在沿尼羅河谷地邊緣山崖長達數十里的地帶布瞞著數以於百計的古墓。在山崖與河岸之間是各代法老建造的祭廟。位於山崖背後的一個荒涼的山谷里是法老木乃伊的秘密墓室,因為總計有新王國的62位法老長眠於此,故稱為"帝王谷"。從"帝王谷"往東幾公里是第18王朝著名女王哈特謝普蘇特在位時興建的葬儀殿。其以階梯式廟宇、希臘式廊柱和獨具特色的岩雕而蜚聲世界。廟宇放棄了傳統的神廟布局,完全按山崖谷地景觀的需要把整個建築設計戊疊升的三層。台階性中央以平緩的梯道連線,最上層柱廊後面才是殿堂本部,其內殿則鑿于山崖之中。王面柱廊用簡單的方形柱,上層有些側廊則用刻有凹槽的圓柱,形制優美,各種廊廡牆面皆有彩色壁畫,柱廊外觀則以清亮純淨的色調和作背景的懸崖相呼應。這種建築手法被認為是古代建築中和自然景觀充分結合的典範。雖經歷3000多年,大殿上的浮雕還保存完整。

帝王谷位於尼羅河西岸的峨崑山中、峨崑山頂峰呈金字塔形狀。帝王谷內道路曲折婉蜒,共有62位法老葬身於此。

兩層平台極其廣闊,每層平台前設列柱和通廊,配有極細膩的浮雕,內容有女王降生、女王出訪紅海最南端國家蓬特以及搬運方尖碑等。是古埃及最為傑出的建築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