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鎮

平陰鎮

平陰鎮地處平陰縣城駐地,北靠黃河,西與刁山坡鎮接壤,東與欒灣鄉、安城鄉及肥城市的石橫鎮相鄰,南與玫瑰鎮、孔村鎮相連。全鎮轄55個行政村,面積90平方公里,耕地3164公頃,下轄55個行政村(居)。45977戶,108826人,人口出生率9.77‰,人口自然增長率5.93‰。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總數為11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2‰。全鎮有張、李、王、尹、趙等58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基本信息

簡介

平陰鎮

平陰鎮平陰鎮

地理位置
平陰鎮地處平陰縣城駐地,北靠黃河,西與刁山坡鎮接壤,東與欒灣鄉、安城鄉及肥城市的石橫鎮相鄰,南與玫瑰鎮、孔村鎮相連。
自然狀況
平陰鎮地處丘陵和平原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西最大距離1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4公里,總面積1.03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012公頃。主要山脈有聖母山、 胡茹頭山連花山尖山圍子山等,其中胡茹頭最高,海拔238.2米。主要河流黃河境內流長15公里,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等,全鎮植被面積5417公頃,覆蓋率52%。
全鎮轄55個行政村,總人口5.2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9‰,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總數為11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2‰。全鎮有張、李、王、尹、趙等58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15萬元, 1978年為1166萬元,2000年為8.9億元, 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為20.7∶40.3∶39。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70萬元,年末城鄉儲蓄各項存款餘額1.3億元。
強鎮由來

平陰鎮平陰鎮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第11名,在本縣國民生產總值列各鄉鎮之首,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鄉鎮、山東省鄉鎮雙文明建設明星鄉鎮、山東省創安先進單位、山東省土地執法模範鄉鎮、濟南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濟南市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濟南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濟南市創一流成績先進鄉鎮、濟南市文明鄉鎮等。
沿革
1933年設一區。 1956年6月改稱城關鎮。1958年10月建立城關人民公社,19 84年5月改為平陰區,1985年9月改為平陰鎮至今。

榮譽

1990年3月,平陰鎮獲“山東省基礎教育先進鄉鎮”稱號。4月,鎮科協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1991年11月,獲“濟南市義務教育示範鄉鎮”稱號。
1994年2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雙擁共建先進單位”稱號。
1995年2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稱號。
1996年5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計畫生育“三為主”先進鄉鎮。
1997年1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稱號。3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雙擁模範城“三連冠”稱號。
1999年2月,被市政府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稱號。3月,市委、市政府為鎮計畫生育工作記集體三等功。 4月,被市委、市政府、軍分區授予“擁軍優屬模範單位”稱號。
1997~2000年,連續四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1998~1999年,鎮黨校連續兩年被省委宣傳部授予“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稱號。
2000年1月,被省社會治安委員會授予“創安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月,被市委授予“文明鄉鎮”稱號。11月,獲山東省“土地執法模範鄉鎮”稱號。

經濟發展

近幾年綜合治理城西窪1000畝,挖魚池4000畝,抬糧田6000畝,並逐漸形成了上菜下漁的種養模式,改善了窪區農民的生活水平。糧食生產推行夏秋雙高產播種,實行“雙高一優農業”和四作四

平陰鎮平陰鎮
收,五作五收的主體種植模式,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和經濟效益,小麥、玉米、大豆花生地瓜等全面豐收。

該鎮以富民強鎮為目標,發揮區位優勢,膨脹經濟總量,提高運行質量,加大引進力度,加快了企業發展步伐,逐步形成了建築運輸鑄造造紙彩印糧食機械汽拖修配、地毯、棉紡為骨幹,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1996年,引進台商獨資企業弘正科技有限公司。2000年,引進濟南瑞雪螺鏇鋼管公司、招遠勢力工程公司、以及宏源清真食品廠金工機械廠東南石化公司、海聯石油城等項目落戶濟西工業園, 為該鎮的工業發展提高了檔次。

鎮村建設

本著“縣城發展我發展,我要縣城快發展”的發展原則,平陰鎮立足縣城駐地鎮的優勢,從內活經濟,外擴市場的戰略高度出發,發展城郊農業,服務縣城生活。 1995年6月, 實現了百華里鎮級公路與105、 220國道的聯網。從1995年至2000年底,拓寬、改造、延伸城內道路10條,形成了5縱5橫的建設格局,將縣城面積擴大了近1倍。1996年起,圍繞舊城改造,將東關、南門、東南溝等城區650戶的舊有住宅進行拆遷改造成二層樓的居民住宅, 面積5.8萬平方米。共建黃河,環秀,錦水河等商業街6條,建設省級達標環秀小區1處。平陰鎮連年被評為“全省創安工作先進鎮”“濟南市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歷史人物

孫光祀(1614~1698) 字溯玉,號祚庭

平陰鎮平陰鎮
,孫官村人。清順治乙未進士,選庶吉士,改授禮部給事中。歷任吏、戶、禮三部給事中,太常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太常寺卿、 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康熙十八年回籍,遇年大飢,捐糧500石,救濟歷城、長清、平陰、肥城饑民千餘人。後又兩次捐谷濟貧。出資為孫官村鑿井、建橋倍受家鄉百姓稱道。
張鶴令(1859~1920) 字堅伯,號鶴令,孫官村人。張自幼好學敏求,尤其酷愛書法繪畫。幼年已初展書畫之長。25歲考中拔貢,被派往兗州為官,任期較長。其間仍勤習書畫,饋贈州府官員好友,深受讚賞。張為人正直,不以官勢欺人,不貪財治家。清末政治腐敗,他對官府政治制度不滿,不慕榮名,辭官歸里隱居。不輟筆耕,苦心研習書畫。他珍藏名家書畫幾千種,對黃庭堅的書法特別賞識,致力尤深。晚年特別喜愛草書,善畫山水花卉,畫功藝術精細。他的巨幅中堂《冬菊》珍藏縣博物館。他一生勤於書畫,造詣頗深,在兗州、泰安、魯中一帶成為有一定影響的書畫名人,被後人譽為平陰清末書畫家。
何豐林(1873~1935) 南門村人,字茂如。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歷任新建陸軍第四鎮的管帶、協統,1912年後任陸軍第四師團長、第七旅旅長、第十師師長。1917年任浙江寧台鎮守使,1920年任淞滬護軍使,第六混成旅旅長,1924年江浙戰爭中任浙滬聯軍第一軍司令,兵敗後下野。後任張作霖安國軍政府軍事總部部長、 模範團司令, 曾任軍事特別法庭審判長,簽署判決李大釗絞刑。193 1年左右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官公署首席參議, 1936年被南京國民政府追授陸軍中將。
何宗蓮(1871~1939) 字春江,南門村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甲午戰爭爆發,奉命駐守海城,率兵數百名與日軍激戰於摩天嶺,屢次獲勝。歷任保定將弁學堂總辦、陸軍十二協統領、第二協統領、第一鎮統制、甘肅河州鎮總兵。1912年升察哈爾都統,不久又升陸軍上將、弼威將軍。袁世凱竊取民國政權組織籌安會時,何退出官場回到濟南。1915年在濟南創辦華興造紙廠、豐年麵粉廠。1921年山東發生特大旱災,遍及50多縣,何邀張振卿、呂鏡宇、毛稚雲等人籌建山東省賑災公會、紅十字會濟南分會和災民救濟會,何被推選為省賑災公會會長。先後募集賑濟款數百萬元,救濟百姓數十萬人。

朱名(1863~1949) 字潛齋,南門村人。1898年考中進士,初為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後曾先後任河南省項城縣、陳留縣及山東省濟寧縣縣知事和山東省長公署秘書河南省長公署高等顧問等。1912年任河南省項城縣知事時,袁世凱的族叔袁六私種大煙40畝,朱秉公執法,讓其限期拔除,袁依仗勢力置之不理。朱調集民工強行將煙苗拔掉,運回縣衙封存,同時將袁六捉拿歸案。後辭官回鄉,常為縣內國小講學傳授知識,1935年編修《平陰縣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