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艦

平遠艦

平遠艦,是中國清朝福州船政局參考“超勇”與“濟遠”首次自行設計建造的全鋼甲軍艦,同時是該廠第廿九號艦,亦為19世紀末中國造船工業的登峰之作,造價白銀524,000兩。平遠屬鋼殼巡洋艦,吃水4.4米,航速達10.5節,管帶為李和。1894年參加黃海海排水量戰,1895年在北洋水師投降後被日軍接收,編入日軍。於1904年日俄戰爭時在旅順對開海域觸雷沉沒。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被編入日本艦隊後的“平遠”艦被編入日本艦隊後的“平遠”艦

平遠艦(日本語:へいえん)

為近海防禦鐵甲艦,造價52萬4千兩白銀,為福州船政局所造的第29艘艦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參考法國“柯襲德”(“Cocyte”)、“士迪克十”(“Styx”)、“飛禮則唐”(Phlegeton)等3艘近海防禦軍艦基礎上,設計製造出的中國第一艘全鋼甲軍艦,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工業的最高水平。

1886年12月7日開工,由魏瀚、陳兆翱、鄭清濂、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監造。

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同年加入福建船政水師服役,命名為“龍威”。

1890年5月16日,北洋海軍總查琅威理(LangWilliam M)對該艦檢查後甚為滿意。

1889年12月,調歸北洋海軍,更名為“平遠”。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軍主力護送增援平壤作戰的陸軍前往鴨綠江口大東溝登入,抵達後,“平遠”與同隊艦“廣丙”作為第二梯隊,被配置於大東溝口外,擔負警戒任務,這艘近海防禦鐵甲艦自降生以來,第一次真正執行了近海防禦的任務。

1894年9月17日參加了黃海海戰,曾擊中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兩彈(中央魚雷室及左舷發射管部位各擊中一彈,炸斃兩人),本艦亦中彈起火,稍後該艦裝備的4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小速射炮又接連命中“松島”的中央魚雷發射室和桅桿,多名日本魚雷兵受重傷,魚雷管發射電路被打斷。黃海海戰後,“平遠”艦隨艦隊返回旅順搶修。從此一戰成名。

1895年,日軍水陸夾擊威海灣內的北洋海軍,“平遠”又參加了威海保衛戰。不久,日軍占領劉公島,北洋海軍復沒。1895年2月17日在威海衛軍港,與其他受困清艦共十艘同時向日軍投降,當時管帶仍為李和。

日軍接收“平遠”艦後仍沿用原名,只是在日文中“平遠”的發音成為“Hei Yen”,於三月十六日將艦籍編入日本艦隊。1898年三月廿一日再改列為一等炮艦。日人曾將“平遠”的副炮改為英制6吋炮並當成訓練艦使用。

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稱日露戰爭)爆發,本艦為日本第三艦隊第七戰隊之一員,艦長淺羽金三郎。於九月十八日炮擊金州灣俄軍要塞時在鳩灣洋面觸俄國水雷而沉沒(北緯38度57分,東經120度56分,兩個月後濟遠艦在同一地點觸雷沉沒)。9月29日除籍。

艦船結構

平遠艦平遠艦

平遠艦長59.99米,寬12.19米,

艦艏吃水4.19米,艦艉吃水4.4米。主匡面積76.88平方米、正常排水量2067噸、滿載排水量2650噸,動力為2座康邦省煤臥式2汽缸蒸氣機、4座圓式燃煤鍋爐,雙軸推進,功率2400匹馬力、航速10.5節、裝甲甲板厚2寸、水線帶裝甲厚9.4寸、炮座及司令塔裝甲厚5寸、炮盾厚1.5寸,編制202人,該艦管帶為都司銜。

武器配備

主要武器為克虜伯260mm前主炮1門、克虜伯150mm副炮2門、57mm諾典費爾德炮2門、47mm單管哈乞開斯速射炮2門、37mm5管哈乞開斯機關炮4門、18寸魚雷發射管4具。軍艦的首尾各裝備有一具固定式的18寸魚雷發射管,另在軍艦兩舷甲板下各裝備1具,根據後來北洋海軍總查琅威理的記錄,這兩具魚雷發射管的射角各是45度(中央線垂直角之前5度,之後40度)。

平遠艦線圖平遠艦線圖

管理人員

平遠艦管理人員
管帶:林承謨,1888年6月暫管。楊永年,1888年10月任。林高輝,1890年前任。李和,廣東三水人,北洋海軍後軍前營都司,馬尾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1892年4月任。 副管駕 黃鳴球(1888年10月任,1892年調“超勇”二副)、楊永年。 總管輪 陳祥甸。 副管輪 戴梅萼(1891年11月15日調職)、張光紳(1891年11月15日任) 槍炮大副 陳杜衡(1889年任,1891年8月28日調) 駕駛三副 徐希顏(1891年11月15日任,1892年調) 水勇:吳寶春,威海保衛戰中1895年2月9日陣亡。
參考資料來源:

D還原

3d還原後的平遠艦模型效果圖3d還原後的平遠艦模型效果圖

在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網友用電腦技術製作了平遠艦的3D效果模型,還原了當年平遠艦的真實面貌,特此紀念那些為國捐軀的英烈們。祝願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更加強大。

建造經過

福州船政自1866年開始建設,至1884年中法戰爭前已先後建造兵船、快船等二十多艘,多數為木質船身,或鐵架木殼,主要裝備福建水師。1884年中法戰爭馬江戰役中福建水師復沒後,裴蔭森接任張佩綸為福建船政大臣。裴蔭森於1885年7月向朝廷要求準許福州船政按法國“黃泉級”(Acheron)近海防禦鐵甲艦,仿造鋼甲巡洋艦三艘,以裝備福建水師。預算每艘戰艦未計武器成本約為46萬兩,三艦共銀一百三十餘萬兩。裴蔭森的上疏得到福建將軍穆圖善及左宗棠的支持,開始時得到朱批批准。

但在此同時北洋大臣李鴻章亦正向朝廷申請從歐洲購買穹甲巡洋艦,展開了對福州船政建議的強烈攻諫;指船政的計畫的艦隻無論動力、火力及布局皆不合理,不合海戰,不可能敵歐洲各國之鐵甲艦,造價過高;更指裴蔭森是受到船政廠內制船學生的“蠱惑”。二者對購艦、建艦爭論不休。剛好此時左宗棠逝世,船政失去有力支持者。最後結果朝廷決定船政由建三艦改為先建一艦,建成後調歸北洋艦隊。同時亦批准北洋向歐洲購艦,但數量減為四艦。

負責艦隻建造的是福建船政學堂首屆後學堂畢業生,曾經留學法國的魏瀚。1886年,魏瀚前往法國購買建艦所需鋼材。同年12月7日,為艦隻安放龍骨,至1888年1月29日首次下水,並被命名為“龍威”。龍威是中國首隻自行只建造的裝甲戰艦,過程中沒有外國工匠,反映當時中國造船的最高水平。

概觀

艦種 裝甲巡洋艦→炮艦

艦級 平遠級(沒有同級艦)

製造廠 中國(清朝)福州船政所

動工 1866年

下水 1888年1月

服役 1890年入役北洋水師

1895年被日本軍隊俘獲

結局 1904年觸發水雷沉沒

除籍 1905年

技術數據

平遠艦平遠艦

基準排水量 2,100噸

滿載排水量 2,640噸

全長 197尺

全寬 40尺

吃水 4.4米

動力 燃煤專燒鍋爐4座

往復式蒸氣引擎(2機2軸)

功率 2,400匹

續航距離 巡航速度10.5節

乘員 145人

武器裝備 北洋水師

日本海軍

260毫米炮1門

150毫米炮2門

47毫米速射炮2門

多管機關炮5門

魚雷發射管

26厘米炮1門、

15.2厘米速射炮2門

3磅速射炮8座8門

45厘米魚雷發射管4門

裝甲 水線127-228.6毫米

甲板50.8毫米

艦橋127毫米

炮塔127毫米

性能

龍威(平遠)主要設計根據法國“黃泉級”仿造,黃泉級原來屬於近岸防禦艦隻,龍威在設計上略有改良。龍威正常排水量2,150噸,滿載2,640噸,吃水4.4米。動力裝置由福州船政所造,四鍋爐,兩台三級往復式蒸汽機,2,400匹馬力,雙軸推進,巡航速度10.5節,。船隻為雙重船殼,裝有5至9吋的水線裝甲。甲板裝甲2吋,司令台、炮塔等5吋。裝甲為法國製造。艦隻編入北洋艦隊後方才裝上武器,主炮為一門克虜伯生產之260mm後膛炮,副炮為150mm克虜伯火炮2門、47mm速射炮2門、多管機關炮5門,同時配備魚雷發射管。

編入北洋水師

龍威號於1889年9月28日宣告完工,並於10月初經上海,準備駛往天津。途中出現技術故障,被迫折返。李鴻章向裴蔭森電稱龍威“斷不可靠”,著其“毋庸北來”,否則亦“無人收管”。裴蔭森在上海緊急為艦隻維修,同時上書朝廷,請求將負責工程的三名監造革去頂戴。到了該年12月,北洋艦隊循例南下上海,水師提督丁汝昌及英人總教習琅威理上“龍威”艦航行測試。結果二人對艦隻甚為滿意。龍威最後在1890年5月編入北洋海軍,並按北洋之慣例易名為平遠。李鴻章在天津親自上艦後,稱“閩廠初次試造,已屬難得”,但又稱“以之歸隊操練,聊助聲威,尚未可專任海戰”。於是在北洋水師之內,平遠始終處於第二線位置。其管帶李和(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屆)亦只屬都司一級,甚至不如訓練艦的管帶。

甲午海戰

1894年9月17日大東溝海戰爆發時,平遠與廣東艦隊的廣丙(管帶程璧光)及魚雷艇位於外圍警戒。中午戰事發生後,各艦赴援,平遠於下午2時以後與廣丙聯合進攻日本旗艦松島。平遠冒著日艦炮火進攻,以主炮及速射炮擊中松島,使其主炮失靈,魚雷發射室被損毀。但平遠本身亦中彈甚多,主炮發生大火,被迫撤離。日軍占領劉公島後,平遠被日本接收而成為戰利艦,編入日本艦隊作為炮艦。

在日本海軍中的服役

一般日本會對戰利艦進行更名的狀況不同,平遠艦仍是以相同的名稱在日本海軍服役,直到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於渤海觸發水雷沉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