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調

平谷調

平谷調(大鼓)是1880年左右由平谷王憲章根據本土的鄉音及民歌創立。曾出現過“鐵板大鼓”、“鐵片大鼓”、“落腔調”、“樂亭大鼓”等稱謂,根據唱法不同又有“小口平谷大鼓”、“大口平谷大鼓”之分。

簡介

平谷調(大鼓)是1880年左右由平谷王憲章根據本土的鄉音及民歌創立。

..

曾出現過“鐵板大鼓”、“鐵片大鼓”、“落腔調”、“樂亭大鼓”等稱謂,根據唱法不同又有“小口平谷大鼓”、“大口平谷大鼓”之分。

概況

平谷調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條傳承線:

一條是以平谷本土為主要演出區域的鄉土線。另一條是以北京、天津、瀋陽等城市為主要演出區域的城市線。 

..

平谷調在本土傳承發展的主要人物有石子玉(已故)、見德剛(九十一歲)、蔡連元(八十一歲)、杜潤啟、周柏如、李金萍等人。

平谷調在城市傳承發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佩臣(已故)、新韻霞姚雪芬、王淑玲等人。

1920年,平谷鼓書藝人張士成改“平谷調”為“平谷大鼓”,他將“平谷老調”一板一眼(2/4拍)改為一板三眼(4/4拍)。拖腔頓挫有致,半說半唱,鼓書界稱之為“小口平谷大鼓”。王憲章的關門弟子王佩臣,在繼承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了“平谷調”,冠名“鐵片大鼓”。

收徒新韻霞、姚雪芬、靳遏雲等人,後新韻霞、姚雪芬同時收徒王淑玲。

“平谷調”集中了許多平谷地區優秀的民歌、器樂,純樸輕鬆,獨具韻味、且曲詞烙有時代和地域的痕跡,對研究當時的城市風貌,民情風俗具有寶貴的歷史和文化參考價值。

“平谷調”這一鼓書藝術,崛起于田壟鄉間,流傳於市井街巷,以母親的角色滋養了一些其他曲種的產生。

目前一度冷落,趨於瀕危,迫切需要發掘、整理、保護、傳承。

溯源

平谷調又稱平谷大鼓,由平谷南太務民間藝人王憲章根據本土的鄉音及民歌而創立(19世紀末)。平谷大鼓根據唱法不同分為"小口平谷大鼓"和"大口平谷大鼓"。平谷調逐漸產生了兩條傳承線:一條是以平谷本土為主要演出區域的鄉土線,現以蔡連元、周柏如、杜潤啟等人為代表;另一條是以京、津、瀋陽等地為主要演唱區域的城市線,王憲章的關門弟子王佩臣在平谷調的基礎上創造了"鐵片大鼓",其後又由新韻霞、姚雪芬、王淑玲等人加以傳承。平谷調除派生出鐵片大鼓外,也深刻影響了京東大鼓、北京琴書等曲藝形式的產生和發展。
2006年,平谷調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能演唱平谷老調的人已寥寥無幾,鐵片大鼓的傳承也面臨著考驗。
..

"打鼓、打板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一般人銅板都拿不住,更別提打響了。鼓、板功夫要練好得用將近一年的時間。"--平谷調藝人杜潤啟
"傳統的老段子有十多分鐘呢,現在的小段子也就五六分鐘。傳統段子現在是'多演多賠,少演少賠,不演不賠'。我們主要還是演出新段子,老段子如果夾雜在相聲、快板等節目之間還好一點。我唱的段子年輕人們都能聽懂,包袱都能響。"

鐵片大鼓第三代傳承人王淑玲

城市調門改造京郊鄉音
平谷調的鏇律、句式都比較單調,它最大的貢獻在於派生出鐵片大鼓,並直接影響了京東大鼓和北京琴書的產生。
王憲章東北傳播平谷調

《中國曲藝志》記載,王憲章是第一個把平谷調帶到關外的藝人,他曾在大連西崗子一家茶社說長篇大書《十粒金丹》和《雙鏢集》,還於民國三年在瀋陽參加"奉天調"鼓書研究社考試,成績名列鼓書藝人榜首,定位甲等,唱紅了東三省。
據一些老藝人回憶,王憲章在瀋陽時,張作霖的姨太太非常欣賞他的平谷調,逢場必聽,並鼓動張作霖在瀋陽建立了一個鼓書學校,由王憲章做會長,南來北往的鼓書藝人到此可以管吃管喝,並給安排演出地點。因此,由王憲章牽頭的鼓書藝術和他創立的平谷調在東北得到了長足傳播和發展。
平谷調的唱腔為徵調式,是一個無限循環的板腔體結構,有起板、快板、緊板、柳子板等板式,演唱時板式的節奏由慢逐漸變快;早期平谷調的結構也很簡單,是一板一眼的2/4拍,一般採用"四句頭"作為起板,然後用"上下句"無限反覆,來講述一個傳統故事或神話傳說。
它的唱詞以七字句為基本句式,每六句、八句、十句等為一番(段),演唱開始前和番與番之間都要加過門(器樂伴奏),每番結束時加有一個小拖腔表示收束。
身為平穀人的王憲章直到五十多歲才從關東回到家鄉,開始收徒傳藝。六十多歲又第二次去東北,唱了二十年左右,到八十歲才回家。可以說,除平谷外,平谷調還在東北紮下了根。
"醋溜鼓王"改造平谷調

平谷調到王憲章的關門女弟子王佩臣這裡發展成為"鐵片大鼓",結構由一板一眼的2/4拍改為一板三眼的4/4拍,每個樂句都在一眼起唱。在鏇律形態方面則採用平谷本土"落腔調"和"哭腔"的特點,樂句都呈鏇律下行形態,產生了一種悲切切、酸溜溜的感覺。因此鐵片大鼓又被觀眾稱為"醋溜大鼓",王佩臣也被大家戲稱為"醋溜鼓王"。在演唱中,王佩臣又創造了掏板、閃板、垛板等節奏和大跳音,大滑音等鏇律裝飾。
"鐵片大鼓是在平谷調唱腔基礎上的創新。"鐵片大鼓的第三代傳承人王淑玲介紹說,"王憲章在去世前把自身技藝創成女腔傳給了王佩臣,之後的傳承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都有自己在藝術上的創新。與平谷老調相比,發展後的鐵片大鼓的鏇律比較新,在唱腔中加了一些彎兒,在音調中則基本沒有了當地的土腔,而且吸收了很多戲曲的東西,如梆子腔等,但吸收之後還要回到原來的鏇律上。"
鐵片大鼓的內容有傳統故事和神話傳說,如《姜太公賣面》、《王二姐思夫》、《劉伶醉酒》等,還有一些現代題材的故事如讚頌雷鋒的《風雨行》等。現在鐵片大鼓的創作非常靈活,王淑玲就有一些緊密聯繫現實、針砭時弊的作品,如《結婚暢想曲》講述了一個大齡女子想要十二個不同的丈夫,反映了現代女孩的務實和虛榮,《怕》講的是吃藥難、看病難、豆腐渣工程等問題。
鄉間平谷調餘音未絕
中間供著周莊王,兩邊的對聯'伶言利齒安天下,舌退群雄百萬兵',橫批是'講今論古',我就在那間屋子裡拜了師。--蔡連元,86歲,平谷調藝人
平谷調的鄉村演變

平谷本地的鼓書藝人們也對平谷調進行了積極的"改造"。1920年,平谷鼓書藝人張士成改平谷調為平谷大鼓,他的拖腔頓挫有致,半說半唱,鼓書界稱之為"小口平谷大鼓"。
平谷城關人石子玉則是在平谷老調大鼓的基礎上融進了數來寶的演唱風格。他以短打書目見長,如《施公案》、《大八義》、《小五義》、《濟公傳》等。石子玉的演唱慢條斯理,半說半唱,樸實無華,尤其上板後多是板起板落,收尾句後加有新穎拖腔,優美動聽。
"與其他曲種相比,平谷調的句子都唱得特別清楚。我師傅就對我講,不怕你快,就怕你咬字不清,咬字不清猶如鈍刀殺人--"
家住平谷馬坊鎮的蔡連元老人如今已經86歲了,他12歲就跟著父親學彈三弦,1938年投師於前門外藝人史德華門下,正式開始了他的說書生涯,家族中到他這代已連續五輩都是說書人。
蔡連元解釋說,"小口平谷大鼓比大口平谷大鼓的句子短,腔也短,這些內行人都聽得出來,小口的要好聽。鐵片大鼓就是由小口平谷大鼓發展來的,以前王佩臣一上場都歡迎著呢,她唱得特別俏,好聽。但平谷本土發展的平谷大鼓跟傳統的調兒更靠近,味兒也更濃。"
土味兒平谷調京城受挫

蔡連元老人說光會彈不會唱只能算半拉藝人,他開始學的是彈三弦,後來就跟師傅學唱。18歲出藝那年他在師傅家門口,還見到了王憲章,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老藝人們都認識,他回北京後來找我師傅,當時就聽到人們喊'憲大爺來了',我也就跟著看見了他,那時他得七十多歲了。"
蔡老後來就去天橋說書了。據他回憶,解放前天橋那邊說書的很多,每個人離著不到三丈遠,這就要看誰本事大,能把人拉過去了。聽書的很多都是京東來城裡賣肥豬的、賣梨的,來了之後就會到天橋來逛逛。像唱四平調的張九德雖然唱得好,也不敢來天橋這邊唱,因為四平調唱起來節奏太慢,性急的人不愛聽,來做買賣的小販們也沒時間聽,他們一聽拉著長腔就皺眉道"嘿,還'啊'呢!"
"平谷調是個地方東西,在當地行,都愛聽,但在天橋那邊也沒有市場,也是因為節奏較慢。"蔡連元老人說,"所以我在那邊唱'西河大鼓'比較多,因節奏快,聽得人多。平谷大鼓有時還會受歧視,記得有一次侯武德在京城說平谷大鼓的時候,就有兩個唱京韻大鼓的過來叫喚'唱的什麼調啊,跟驢叫似的'。"
在王淑玲看來,現在唱鐵片大鼓的人少,了解的人也少,選傳承人不僅要看聲音條件,更重要的是興趣。杜潤啟也在為傳承擔憂:年輕人愛學的很少,即使愛學的也常因為上班而擠不出時間了,如果只靠周末學,把一身東西都學出來的話是很困難的。平谷區文化館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王館長說平谷調已經確定了傳承人,去年文化館還利用暑假在國小進行了平谷調的普及工作,其效果還需要長期觀察。

傳說

說書的都是"胡大門"的
●蔡連元,86歲,平谷馬坊鎮鼓書藝人
傳說周莊王的老母親得了病,請了很多高明的醫師也治不好。周莊王最孝順,他就問他母親:"娘,您知不知道您得的是啥病啊,總是瞧不好?"他母親就說"其實我是心裡悶。"於是,周莊王就把梅子青、青雲峰、胡鵬飛、趙恆利四位大臣找來了,對他們說我的母親心裡悶,你們誰會講笑話和故事,就去講給我母親聽聽。
於是四個人就去了,講了很多故事,不一會兒周莊王的母親就樂了,連夸四人的故事講得好,於是周莊王就把龍頭拐分成了六塊,這四個大臣每人都得到了一塊。後來,梅子青、青雲峰、胡鵬飛、趙恆利就形成了"梅、青、胡、趙"四大門,其中,說書的都稱自己是胡大門的。

流變

平谷調被訛傳為樂亭大鼓
●王淑玲,鐵片大鼓第三代傳承人
有很多人把平谷調叫做樂亭大鼓,其實平谷調不是樂亭大鼓,兩者之間的差別很大,樂亭大鼓的曲式和唱腔要比平谷調豐富很多。
..

當年恭親王為樂亭大鼓藝人題了字,因此樂亭大鼓在京城非常紅火,聽眾甚廣。一些平谷藝人為在前門、天橋一帶招徠觀眾也說自己唱的是樂亭大鼓。平谷方言中一、二聲是顛倒的,人們一聽也以為是樂亭大鼓。
此後人們以訛傳訛,平谷調就被稱作了樂亭大鼓。其實鐵片大鼓演唱時使用的是銅板而不是鐵片,所以說沒有人能把名稱和曲藝之間做到天衣無縫。

觀點

"三十年一變"是常態
包澄潔,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
平谷調最原始的應該保存在平谷一帶,那裡還有人繼續演唱著平谷調。但是,正如明代的王冀德在著作《曲律》中說的那樣"世之腔調,每三十年一變",即使民國時期的曲藝和現在的相比也會有很大的變化。
最早的時候,沒有曲譜,也沒有錄音,都是一輩輩口傳心授傳承的。這就難免會受到各個時代的影響,方言不也在變化嗎。王憲章當初去關外演唱的時候肯定要對方言土語做一些改變,他的曲藝也就不免隨之變化了。 找出平谷調最古老的文本是不可能的,也不要過分說誰是最正宗的,這都是很難說的。我覺得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不是要把哪個曲種弄得興旺起來,有人願意繼承本身就是很好的事情,有人愛唱,願意唱,就可以給他們創造接著唱的條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