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縣

平度縣

平度縣位於山東半島西部,地處東經119°31′~120°19′、北緯36°28′~37°02′。東以小沽河、大沽河為界,與萊西和即墨相鄰,西及西南以膠萊河為界,與昌邑縣和高密縣相望;南與膠州毗鄰,北與掖縣接壤。東西最大橫距6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5公里,總面積3 16654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沿革

 

平度縣平度縣
平度縣境,夏為萊夷地,屬青州。商屬萊國地,屬營州。西周為萊國之堂邑(故城在今唐田鄉),屬幽州。春秋初為齊國之堂邑。戰國為齊國之堂邑和即墨邑。秦改置即墨縣。漢為即墨,郁秩、盧鄉、平度、下密等縣,屬膠東國。魏、晉,均隸青州。南北朝先隸青州,後改隸光州。隋、唐、宋、元為膠水縣。明、清為平度州,屬萊州府,隸山東丞宣布政使司。1913年,改平度州為平度縣,隸萊州府。民國三年,萊州府廢,平度縣改屬膠東觀察使。1926年平度屬膠萊道。1936~1937年改為直屬山東省。1937年被日本占領,1938年2月成立日偽平度縣公署。1940年9月,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大澤山區,成立了平度縣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由平度縣析置平西、平南兩縣,均屬南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隸膠東行政公署。1942年,平度和平西改屬西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45年,由平南縣析置平東縣。平南、平東均屬南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45~1949年曾置平度、平西、平南、平東4縣。1950年,膠東行政公署撤銷,4縣改屬萊陽專署。1952年,平南縣改為蓼蘭縣。1953年10月,平西、蓼蘭兩縣合併,稱蓼蘭縣;平東、平度合併稱平度縣;均屬萊陽專署。1956年6月,平度、蓼蘭合併稱平度縣,改屬昌濰專署。1980年昌濰專署改稱濰坊專署,平度縣仍屬濰坊專署。1983年10月,平度縣劃歸青島市管轄。平度,夏朝為萊夷地,地處古青州。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滅齊,齊地盡歸於漢,以膠東為郡,治即墨,並置即墨、郁秩、盧鄉、平度、下密等縣。郁秩縣治在今平度城,盧鄉縣治在今灰埠鎮城子村,平度縣治在今新河、灰埠以北。漢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膠東郡為膠東國 ,都即墨。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廢膠東國,復改為郡。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始正式重建膠東國,仍都即墨,食八邑,傳至王莽代漢始絕。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封賈復為膠東侯,侯國都郁秩,食六邑。章帝建初元年(76年),原膠東侯國廢,新膠東侯國只食郁秩一縣,郁秩之名廢,即為膠東侯國。魏為膠東、即墨、盧鄉三縣及下密縣之東部和長廣縣(故城在今萊西市境)之西部。晉置長廣郡,郡治在不其縣城(今即墨市境)。自劉裕代晉(420年)到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為膠東、即墨、盧鄉縣。北魏,獻文帝皇興四年(470年),將原長廣郡西界擴大到膠水,移郡治於膠東城(今平度城)。長廣、即墨屬長廣郡。北齊文宣帝天寶七年(556年),將長廣郡治移至中郎城(今龍口市境),即墨、盧鄉、長廣三縣合併為長廣縣,長廣縣治移原膠東城(今平度城)。隋初為長廣縣。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盧鄉縣。仁壽元年(601年),改長廣縣為膠水縣。唐代中後期至明初為膠水縣,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為平度州,領昌邑、濰縣。清為平度州,約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為散州,不再領縣。1913年平度改州為縣。抗日戰爭期間,平度城及其周圍地區成為淪陷區,自1938年初,成立偽平度縣公署,至1945年9月結束。民國平度縣政府,自1937年底始,先後駐祝溝、丈嶺和台頭,至1945年春結束。1940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大澤山區,成立了平度縣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9月,抗日民主政權分平度縣為平北(習慣上仍稱平度)、平西、平南三縣。1945年,由平南縣析置平東縣。同年,將屬於昌邑縣的“三泊”地帶劃歸平南縣,屬於萊西南縣的河裡套區劃歸平東縣。解放戰爭期間,為平北(平度)、平西、平南、平東四縣。1949年10月1日建國時,平度縣人民政府駐平度城,平西縣人民政府駐張舍,後遷城子、昌里,平南縣人民政府駐蓼蘭,平東縣人民政府駐南村,後遷古峴。1952年6月,平南縣改為蓼蘭縣。1953年9月,平西、蓼蘭合併,稱蓼蘭縣,縣人民政府駐蓼蘭;平度、平東合併,稱平度縣,縣人民政府駐平度城。1956年6月,平度、蓼蘭合併,稱平度縣,縣人民委員會駐平度城。1957年3月,周戈莊區及萬家、蘭底、崔家集區的部分村莊分別劃歸高密、膠縣、昌邑。1983年10月,平度縣劃歸青島市。1989年7月,平度撤縣設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