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藩

在平定三藩的過程中,年僅20歲的康熙皇帝鎮定自若,有膽有識。 在朝廷的軍事壓力下,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耿精忠投降,十二月尚之信乞降。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雲南蕩平,歷時8年的平叛戰爭勝利結束。

平定三藩

平定三藩[1]:關外時期尚可喜、吳三桂、耿繼茂三家歸附,成為清朝入關與統一全國的重要軍事力量,朝廷很是倚重,所以,才有命其到南方建立藩鎮的前因。順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命平南王尚可喜留鎮廣東,十六年(1659年),命平西王吳三桂就鎮雲南,十七年(1660年)命靖南王耿繼茂移鎮福建,三藩並鎮的局面從此形成。清廷並建三藩,初期為鞏固國家統一、保衛邊疆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鎮邊日久,三藩的軍事力量迅速擴充,經濟實力也快速增長,平西王吳三桂更是憑藉其特殊的地位培植地方集團勢力。這不僅威脅著清王朝的集權統治和國家的統一,而且也破壞了封建秩序的安定,因而康熙皇帝決意撤藩。撤藩令下,三藩接踵叛亂。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招集部下準備叛亂,改國號為“周”,以康熙十三年為元年,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並封授文武群臣。耿精忠(耿繼茂之子,耿繼茂死後,他接替藩王之位)、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隨之起兵回響,雲貴、川湖、閩浙、兩廣以及陝甘等地叛軍四起。在平定三藩的過程中,年僅20歲的康熙皇帝鎮定自若,有膽有識。當時朝廷有些大臣被三藩的勢力嚇倒,大學士索額圖竟提議殺掉主張撤藩的大臣向吳三桂謝罪。康熙帝對此斷然否決,並進行全面的軍事部署。平叛之初,康熙皇帝組成了以荊州為中心、以川湖為重點的防禦體系,力圖將戰事控制在雲南、貴州和湖廣境內。為便於援兵自京師調遣,囤重兵於兗州、太原,並增設驛遞郵傳。在軍事部署的同時,康熙皇帝頒詔天下,削吳三桂爵位,歷數其罪行,爭取民心,將平叛中心集中於吳三桂及其死黨。但是隨著四川、廣西、福建等地相繼叛亂,形勢惡化,康熙帝欲將叛軍控制在西南三省的意願未能實現。他再次調整平叛部署,增兵浙江,嚴守江西,倚用綠營兵,實行滿漢聯合作戰。為了分化瓦解敵人,他明令各戰場清軍主帥剿撫並用,恩威並施。在朝廷的軍事壓力下,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耿精忠投降,十二月尚之信乞降。康熙保留了耿精忠的靖南王爵,命尚之信襲封了平南王爵。耿、尚二人的投降,使吳三桂陷入孤立,加上軍事的失利、經濟上的日益拮据,吳三桂夢想與清廷劃江而治、自為一國之君的願望成了泡影。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心有不甘的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八月,患赤痢死,其手下軍隊已呈樹倒猢猻散之勢,但仍在西南垂死掙扎。康熙帝又一次調整了戰略部署,收復湖南,平定四川。次年,進兵雲貴。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雲南蕩平,歷時8年的平叛戰爭勝利結束。平定三藩的戰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它消除了割據勢力,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平叛之後,康熙皇帝認識到之所以出現叛者四起的局面,是因為清朝的統治尚未深入人心,再加上入關之後實行了諸多錯誤政策的結果。修復戰爭創傷、整飭吏治、緩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重用漢族知識分子成為平叛之後康熙帝的重要措施。平定三藩開啟了“康乾盛世”之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