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春信圖

平安春信圖

《平安春信圖》描繪了雍正皇帝和兒子乾隆在竹下賞梅的情景,為郎士寧所繪,共有兩幅。其中一幅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平安春信圖》雖底色不同,且一為絹本,一為紙本,但畫中雍正、乾隆二位皇帝的衣著、相貌如出一轍,這在中國書畫史上是不多見的。

簡介

平安春信圖 《平安春信圖》描繪了雍正皇帝和兒子乾隆在竹下賞梅的情景,為郎士寧所繪,共有兩幅。其中一幅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平安春信圖》雖底色不同,且一為絹本,一為紙本,但畫中雍正、乾隆二位皇帝的衣著、相貌如出一轍,這在中國書畫史上是不多見的。

描述

立軸紙本設色的那幅縱68.8厘米,橫40.8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幅構思新奇,畫中一老一少分別為雍正皇帝胤稹和當時尚為皇子的寶親王弘曆,兩人均著漢裝,富有生活氣息。人物姿態各異,一高一低,共持鮮花一枝,背後襯以小竹二竿,弘曆一手搭在竹竿上。近處湖石玲瓏,伴以翠竹桃花,景色清幽。翠竹及人物面部以西畫筆法,刻畫入微,而衣紋卻用中國傳統的筆墨勾線,加以暈染,亦顯質感。

圖軸,絹本,設色畫,縱:68.8厘米,橫:40.8厘米。
這是一幅人物肖像畫,畫中的兩個站立的古裝人物,稍高的一位應是雍正皇帝,另一位稍矮的是未來的乾隆皇帝,此幅畫上並沒有作者的款印,但畫面上方有乾隆皇帝自題的一段詩文:“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
下鈐:“古稀天子”等印章兩方,畫面的上端騎縫處自右至左還鈐有“太上皇帝之寶”、“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寶”三方印章。
圖中所畫是雍正皇帝和皇子弘曆,二人的姿勢形態,尤其是人物的臉部,畫得非常細膩,基本上看不到描畫輪廓的線條,而是用色澤的深淺濃淡來表現五官的立體效果,一眼就能看出它與中國傳統“寫真”技法的不同,帶有著濃重的歐洲繪畫的痕跡。可以確定《平安春信圖》是出自義大利畫家郎世寧之手。

作者介紹

郎世寧,西名加斯提里阿納Giuseppe,義大利美朗諾市人。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來華傳教,時年27歲,召入內廷為畫院供奉,歷仕三朝。畫法參酌中西,善寫生,人物、花鳥,奕奕有神,尤工畫馬,如百駿圖、名馬圖、武功圖至今有聲世界。郎氏初本欲將西法輸入中國,因不為清帝所喜,遂創折衷畫法。一時從之學者甚眾,流風至今未絕。卒年七十八。《故宮郎世寧畫集》。

生於米蘭,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中國,隨即入宮,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後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重用。乾隆二十二年,郎世寧正值七十大壽,為此皇帝還特地為他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由此可以看出郎世寧甚得皇帝恩寵,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儘管如此,洋畫家郎世寧也必須遵守作畫前繪製稿本,待皇帝批准後再“照樣準畫”的清宮繪畫制度,保留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郎世寧《百駿圖》稿本就說明了這一點。郎世寧還將歐洲的繪畫技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家,使得清代的宮廷繪畫帶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現出不同於歷代宮廷繪畫的新穎畫貌和獨特風格。
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後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成為雍正帝、乾隆帝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見插圖)、《弘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郎世寧原系來華傳教的耶穌會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於為皇帝作畫竟沒有機會傳教。他擅於採納中國繪畫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藝術的基本特點。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館都有他的作品陳列。

概述

中國嘉德春拍最引人注目的拍品是:郎世寧的《平安春信圖》,尺幅為109×59厘米,而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了一幅郎世寧的《平安春信圖》。不過這幅尺幅較小,為68.8×40.8厘米,另外故宮博物院這幅有印款;而此幅春拍的畫上沒有印款,但畫面上方有乾隆皇帝自題的一段詩文:“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下鈐:“古稀天子”等印章兩方,畫面的上端騎縫處自右至左還鈐有“太上皇帝之寶”、“古稀天子”、“八念之寶”三方印章,壬寅為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題寫詩句時乾隆皇帝為七十二歲,《平安春信圖》寓意吉祥,描繪雍正皇帝和皇子弘曆(乾隆皇帝)品竹賞梅的情景。郎世寧以其特有的西法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兩位帝王的面目和表情,基本上看不到中國傳統人物畫的線條,而是用色澤的深淺濃淡來表現人物的五官,立體感很強。由於郎世寧作品存量極少,《石渠寶笈》僅記錄45件郎世寧的作品。直至清末,外強入侵,社會動盪,郎世寧作品才流入民間,但數量也很少。近幾年,在海內外拍賣會上,郎世寧的作品在市場上亮相不多,偶有露面價格往往是天價。

資訊

在最近幾年的國內拍賣市場上,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Castiglione,1688年~1766年)比起同時的多數中國畫家更能吸引眼球。2000年,在號稱清初六家的四王吳惲的作品價格還在百萬級別徘徊時,這位義大利人就已以其《苹野鳴秋》創下了1764.5萬港幣的天價,這也是世紀之交唯一的千萬元作品。
北京保利5周年秋拍上付拍的《平安春信圖》則是郎世寧罕見的人物全身畫作,不僅與《苹野鳴秋》的走獸題材不同,也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及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所藏《乾隆帝後卷》半身人物像多有區別。《平安春信圖》描寫的是在後花園中的竹石旁,一老一少兩位相向而立,同時握住一枝梅花,做授受狀。
有趣的是,同樣內容的畫作,郎世寧似乎一口氣畫了3幅。一件是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絹本《平安春信圖》,背景暈染為藍色,旁邊有乾隆壬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暮春自題五言詩:“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另一件則為貼落(一種壁紙藝術形式),在今天北京故宮養心殿西暖閣西牆上,由5塊絹拼接而成,畫上無作者名款。第三件與第一件幾乎全同,只是質地為紙本,背景也未設成藍色,此外也無乾隆題詩。故宮研究員聶崇正先生專門撰文論定3件為一卵三胞之作,且認為畫中人物為年長的雍正與年輕的乾隆,授梅之舉則意味著雍正將江山傳與乾隆。此說得到許多學者贊同。
不過,按照最新的理解,畫中兩人均應為乾隆本人。這就是中國畫傳統中多見的“二我圖”,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即此中雋品。畫面前景是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下棋的情狀,背景乃一架大屏風,屏風上一幅醉酒圖,而屏風畫中又有一架小屏,屏上清清遠遠一幅山水。略襲此意者,有元人劉貫道的《消夏圖卷》,二者的構圖極相近,但各有筆墨風致。
乾隆本人對這種伎倆十分熟悉,他令人繪製的《弘曆鑑古圖》即出於此。《弘曆鑑古圖》原本為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幅宋人冊頁。該畫繪的是一名士頭著巾下系裙,左手書卷,右膝素足橫置榻上;旁邊一童子手持注子正向盞中注酒;榻後一架大屏風,屏風的一邊懸了一軸人物,卻是此圖主人公的寫真。“二我”一高一低,略取顏面相向之勢,而神情如一。乾隆似對此幅畫作頗有會心,不僅加鈐“乾隆御覽之寶”印記,又命宮廷畫家繪製相似的做品,只是把畫面中心人物由文士改做方巾道袍的帝王,足也掩上,又把其中點綴的帶有時代特徵的各色器具,全部換作清宮收藏的古物,而成為《弘曆鑑古圖》。
以此來看,《平安春信圖》當為乾隆“二我圖”,只是已非同時的“二我”,而是不同時期的“二我”。3件《平安春信圖》中,除了繪湖石、梅花、修竹三五,竹邊賞梅、授梅的一長一少兩個人雖身著直裰,但顏容逼肖,當是乾隆本人。此外,故宮藏絹本《平安春信圖》上有乾隆自題,此幅紙本也加蓋“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寶”等印,可證畫中年長者不可能是雍正,否則即是“大逆不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