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工程

帽子工程

帽子工程是指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省市紛紛推出各種人才計畫,在吸引、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由於“帽子”過多過亂,其引發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 科技界的有識之士為此深感憂慮:五花八門的“帽子工程”會不會把青年創新人才的方嚮導偏了、心思搞亂了,以致擾亂正常的學術生態,加劇學術界的浮躁風氣? 呼籲:對當前名目繁多、重複交錯的人才計畫應儘快梳理整合,創造一個讓年輕人靜下心來搞科研的良好環境。

帽子概述

中央陸續出台一些列政策,破除制約人才發展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各地積極回響,紛紛出招,因地制宜地貪探索出不少可行性辦法,但也逐漸形成人才計畫“帽子”滿天飛的亂象,影響了人才助力發展的“動力”支撐。

一旦一些大刀闊斧的“跟風”改革至於形式,將實施人才計畫最初所追求的凝聚人才力量、實現復興夢想丟失之後,五花百門的“帽子工程”不僅使各地浪費時間做功夫,也破壞 了健康的創新環境和學術生態。於是有人開始評論,人才驅動創新的“中國好聲音”唱的很動聽,流行起來卻唱出了“地方音”,更壞的是弄巧成拙“唱走了調”。因此,如何避免盲目跟風,不讓“帽子工程”亂了人才工程的步伐,成為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帽子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家各部委、單位的人才計畫近20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有“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俗稱“傑青”)、“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優青”),教育部有“長江學者”(簡稱“長江”)、“青年長江學者”(俗稱“小長江”)、“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中組部有“千人計畫”“青年千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科技部有“萬人計畫”“創新人才推進計畫”,中國農科院有“青年英才計畫”,人社部有“百千萬人才工程”,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有“香江學者計畫”……

加上各省市的各類人才計畫,比如“黃河學者”“泰山學者”“黃山學者”“楚天學者”……全國各級各類的創新人才計畫有近百個。

這種人才‘帽子’滿天飛的現象,在世界上都不多。各部門、各省市推出人才計畫的初衷無疑是好的,在吸引、支持青年創新人才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這些人才計畫政出多門、定位重疊、標準不科學、評選不公平、管理不完善,所引發的負面效應正日益凸顯,應予以高度關注。

帽子問題

一些計畫的評選異化為“拼關係”,誰的導師名氣大、運作能力強,誰就能拿到“帽子”

“我們系前年引進了一個非常好的年輕老師,他在國內獲得博士學位後,到美國讀博士後。他回國後工作非常出色,被全球歷史最悠久的權威科技雜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TR)評選為2015全球傑出青年創新家(每年在全球評出35位35歲以下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創新精英)。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他回國後連續兩年申請‘優青’,都莫名其妙地落選了。”邢新會對類似事件深感不解,“我們系還有兩個非常不錯的青年人才,去年參評‘小長江’時也意外落選。”

為什麼類似現象會頻頻發生?

原因之一就是一些科技人才評價標準有問題。

評選人才計畫的根本標準應該是創新能力和潛力,而不是簡單的“數數”。正確的評價應該是根據不同科研活動的不同性質,採用相應的標準分類評價,但現在是不管你搞什麼,往往就看論文數量、影響因子、專利等數字指標。

現在全國的人才計畫那么多,導致評審的工作量非常大。許多評審專家叫苦連天:不是在評審,就是在去評審的路上。這不光浪費了大量的行政資源,也直接導致評審專家不可能花足夠時間去認真評審,結果只能去數申請者刊發的論文數,或者看他過去戴過什麼“帽子”。

原因之二是比評價標準不合理更“要命”的,是評選過程中的“拼關係”。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名院士曾多次受邀評選“千人”“傑青”和“長江”,每次評選之前都會接到許多“說情”的電話、簡訊。“其中有的來自被評者本人,有的來自被評者的導師或者所在單位的系主任甚至是校長,措辭不一、主旨相同,就是請求‘關照’。”“我曾私下裡問過其他評審,他們都用‘防不勝防’‘絡繹不絕’來形容‘打招呼’的。”

現在一些人才計畫的評審標準,逐漸異化成了“拼關係”。在全國政協科技界別的小組會上,有委員反映,現在往往是誰的導師名氣大、運作能力強,誰就能拿到“帽子”。

社會上本來就重視人情,科技界的“拼關係”也由來已久、屢禁不止。如果任由各類人才計畫評選中的“拼導師”風氣蔓延,就會讓更多博士(後)畢業的年輕人在工作之初就染上投機鑽營的惡習,必將遺患無窮。

搶帽原因

搶“帽子”可能會使青年人才偏離科研的正確方向,貽誤科研的黃金時期

為什麼一些青年科研人員如此重視“搶帽”?

“帽子”是與科研資源緊密掛鈎的,如果45歲之前沒拿到“傑青”或者“長江”,後面就很難申請到獨立承擔的大課題,只能為別人打工。更讓人擔憂的是,現在“小帽子”“大帽子”形成了環環相扣的“帽子鏈”。比如,如果你想當院士,首先最好是“傑青”;如果你想拿“傑青”,最好先拿到“優青”。

現在“帽子”不僅和科研經費掛鈎,而且還和晉升職稱、評獎、待遇都掛上鉤了。拿到“帽子”的人才在單位里就成了名人,各方面的名利會接踵而至——戴上“帽子”的少數人和沒有拿到“帽子”但同樣優秀的人才,形成了鮮明的待遇反差。

帽子後果

科學本來看重民主、平等,打破權威。而“帽子工程”把科研人員分成了三六九等,不僅容易造成關係隔閡和交流障礙,而且會扼殺不少年輕人的創造積極性。一些人一戴上“大帽子”,就會覺得自己神得不得了,成了高高在上的權威;不明就裡的年輕學生和局外人,也往往把他們奉若神明。這無異於拔苗助長,把本來有希望成為科學大家的好苗子捧殺了。

“‘搶帽子’更嚴重的後果,是可能會把科研的方向引導偏了,貽誤了科研的黃金時間。由於評審時往往是數論文數,而在科學上越難的問題越不好發論文,一些年輕人為了湊夠論文數、拿到“帽子”,就挑選那些容易做的題目做,先發夠論文再說,至於所做的題目是不是國際領域重要的科學問題,就顧不上考慮了。結果,做的研究只是修修補補的工作,而不是引領性的。等拿到“帽子”、想起來再做的時候,那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很可能早就被別人做了,機會和時間白白耽誤了。

一些人為了拿到“帽子”,哪個題目熱門做哪個,結果往往在別人屁股後跟風,很難做出原創性的工作。每年評選的“大帽子”人才有數百個,而真正做出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的又有多少?

“帽子”滿天飛還導致“轉會”成風。現在全國的高校、科研院所都在提高價碼吸引人才,一些有“帽子”的科研人員為了得到更多經費、提高待遇,頻頻“轉會”、重複“戴帽”。“這不僅造成科研資源過度集中,還可能破壞學術生態、影響學術風氣。

應對之策

應當梳理整合現有人才計畫,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級人才支持計畫

現在中國有人有錢有設備,可以說是做科研的黃金時期,不能讓這些五花八門的“帽子”把資金浪費了、把方向搞偏了、把風氣搞壞了。

對當前的各種人才計畫梳理整合。涉及中年人才的,該提高質量的提高質量,該合併的合併,該取消的取消;對於涉及青年人才的人才計畫,統一歸併為“國家青年創新人才支持計畫”,把分散的資源集中起來、高效利用,由一個部門牽頭實施,搭建一個公平、開放、高質量、持續支持的國家級人才支持平台,早日形成健康的創新環境和學術生態,讓青年人才靜下心來,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到創新上。

在支持對象上,考慮到近年來國內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已培養出一批非常優秀的博士、博士後,建議對海外歸來、國內培養和外籍青年人才一視同仁,讓他們在一個平台上公平競爭;

在評選標準上,以創新能力和潛力為核心,根據不同的科研性質,制定科學的分類評價指標,高標準選人;

在支持力度上,可參考“青年千人”,根據不同性質科研活動的實際需要,儘量支持到位;

在評選方法上,最大限度減少人情因素、提高評審質量,建議借鑑清華、北生所等已經實行的國際小同行評審,吸納國外的知名科學家,與國內有水平、有公信力的專家一起評審;實行嚴格的迴避制度,提高評審質量;

加強管理,實行跟蹤評估和淘汰制度,以5年為一個評估周期,不達標的予以“摘帽”;禁止入選對象再爭取其他單位的“帽子”;

把支持方式從“一次性獎勵”向“長期培養”轉移,通過評估的給予繼續支持,使他們能心無旁騖地做科研;

杜絕作弊,加大監督力度,對於評審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單位或專家可實名舉報,並與個人或單位的誠信記錄關聯;

陽光操作,評選標準、評審結果和評估、退出、懲罰等信息全部公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