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七中

常德市七中

常德縣立女子高級國小是在我國民主革命浪潮到來之時毅然肩負起民族重任,於1922年誕生。她為民族解放而生,為民族振興而長。

概況

一、崢嶸歲月,艱難創校
1922年“女高”校址在常德城區的經歷司灣(現常德市武陵區區委大院內)。每年春、秋兩季各招一班學生,在校學生常年保持在140人左右。到1940年國小部撤消時為止,共畢業32個班,畢業生約1500人。“女高”一經建立,立即被推入到民主革命的浪潮之中。年輕的共產黨員章致全、周子玉、歐陽曦等首任“女高”教師,他們在學校傳播革命思想,推行剪髮、放足,帶領進步師生參加反日愛國活動。北伐軍興,“女高”師生積極支持革命,宣傳革命、參加革命。1927年5月,許克祥在長沙製造“馬日事變”後,駐常反動部隊在常德包圍所有革命團體,搜捕、槍殺共產黨和進步人士。“女高”三班學生周鳳鳴慘遭逮捕英勇就義。章致全、周子玉等黨員師生死裡逃生,流落異鄉。時任校長的熊述皆先生系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黨常德縣黨部執行委員(左派),因曾利用其身份掩護地下黨湘西總指揮戴修文同志,也被抄家通緝,經托人打點,幸免於難,但已傾家蕩產。學校後被改名為“常德縣立女子初級中學”,校址未變。
“女高”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創立的。當時條件簡陋,環境惡劣,學生不多,學校規模很小。全體“女高”師生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千辛萬苦,讓這所學校在風雨中慢慢成長起來。
二、風雨如磐,茁壯成長

常德七中一校門常德七中一校門
任何新的生命只有經歷了風雨才能成熟,“女中”就是在惡劣的環境下創建,在坎坷中成長起來的。這個新的生命在風雨如磐的抗日時期,沒有被扼殺在搖籃當中,而是茁長成長,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1939年暑假,日寇南犯湘北,常德告急,學校遷至距常德城百里之外的滄浪鄉唐家溪,堅持正常上課。
1940年8月,校長周寶善以學校地處窮鄉僻壤,交通不便為由,遷校於距城30里的太平鄉(今太陽山),國小部至此停辦。學校以明代古剎白鹿寺為校舍,暫借私立國維女校校具使用,艱苦辦校。
1943年3月,日寇由荊江各渡口南犯,常德再次告急,學生紛紛離校,接任校長職務僅一個月的張楠先生,率無家可歸的40餘名學生,為避難轉徙於常德前河滄浪鄉、仙池鄉等地,最後在港二口桅子崗租定鄉紳唐伯雲家宅26間,並新建8間茅屋作為校舍,4月1日即通告回家避難的學生來學校上課。同年11月,常德一度淪陷,校長張楠又率師生400餘人避難於距校30里的楓樹灣,12月,常德光復,學校才又遷回桅子崗。
1939年至1943年,是我國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也是女中開創以來最艱苦的階段。這幾年裡,學校四易其址,師生顛沛流離,但由於陳中一等校長固守嚴謹的辦學宗旨,延請各方熱心教育的飽學之士任教,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優良,教學秩序保持穩定。不僅如此,女中師生還積極參加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為喚起民眾投入抗戰,增強民眾勝利信心做出了貢獻。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學校奉命復員。於1946年2月遷回經歷司灣原址,結束了長達6年的輾轉遷徙。
在這風雨如磐的抗戰期間,龍丕欽、陳中一、戴修鷺、張楠等多位校長,延聘陳琴石、劉承健、董作豪、李先治、陳鳳靈、黃伯敏、龍學思、羅世泮、陳大剛、張鍾靈、李子新、劉乃知、王才慧等許多有名望的教師,率全校師生於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歲月之中,艱苦掙扎,履險圖存,渡過難關,為常德教育事業和女子人才的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這期間,學校始終維持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人左右的規模,共畢業29個班,畢業生約1500人。
三、解放以後,蓬勃發展
自強樓自強樓
女中進步師生為迎接常德解放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常德解放,8月,學校由軍管會接管。學校更名為“常德市女子初級中學”,原校長張楠留任,同時派共產黨員范群任副校長,校址仍在經歷司灣。
解放初期,女中除了留用一些原有教師外,又陸續吸收了一批思想進步、學識豐富的教師來校任教,並於1950年在師生中建立了青年團組織,在黨的領導與教育下,師生政治熱情很高。抗美援朝運動開始,不少師生參加宣傳,捐款購買飛機大炮,有的還報名參加志願軍。1950年和1951年兩次的參乾運動,適齡青年百分之百報名,先後有三十名學生進入軍事幹校學習,不少人走上了保衛祖國的崗位。1951年和1952年冬,先後有20多位教師參加地區組織的土改工作隊到澧縣參加土地改革運動,得到了鍛鍊,受到了教育。這一階段,學校工作有很大變化:在教學內容上,去掉了內容反動的教材,增開了《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史》等課程,強調各學科教學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方法上,要求學習運用蘇聯的教育理論;在學生管理上,廢除舊的訓育制度,強調民主管理,師生平等,建立班主任制度,教師堅持用說服教育的方法教育學生,師生關係十分親密。
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教育事業的逐步發展,女中學校規模也逐步擴大。1952年下期女中一次招進5個班,在校學生由原來300人左右一下增加到500人。為了解決校舍不夠的矛盾,市政府將瑪瑙巷原四維女中校舍撥給女中,名為女中分校。1953年下期又一次招進新生6個班。至1954年7月,學校已有13個班,在校學生達600多人。從1949年7月到1954年7月,歷時5年的常德市立女子初級中學共有11個班,500餘名學生畢業。
1954年,常德專署文教科決定在學校增設高中,並選定大西門外原私立春芳學校校址為新校址。並安排女中面向常德地區(含現在常德市及益陽地區)招收高中女生,學校成為常德地區唯一的女子完全中學,更名為“常德市女子中學”,並舉校遷至大西門外新校址(即現校址)上課,調市委委員丁正同志任校長。
1956年學校建立黨支部,丁正同志為第一任支部書記。1954年至1957年間,女中校舍增加很快。新建磚木結構教學樓3棟(18個教師),學生宿舍4棟(可容納寄宿生700人),實驗室一棟。教學設備、生活設施基本完善。在教學方面:教師鑽研業務的風氣十分濃厚,教學質量高。1957年女中第一屆高中畢業生參加聯考,在當年大專院校招生人數銳減的情況下,升學率仍然在50%以上。
1957年到1959年期間,全國上下開展了“反右”、“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運動,有部分師生在運動中受到批評、處分或批鬥。但這期間,學校規模仍在不斷擴大,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1962年下期,常德專署決定將女中改為男女兼收的完全中學,定名為“常德市第七中學”。同年撤消常德市四中高中部,併入第七中學。改為常德市七中後,學校狠抓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穩步上升,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在1954—1962年期間,學校保持20—24個班的規模,8年間共有高中19個班,國中37個班畢業,畢業生約2800人。
四、十年浩劫,飽受摧殘
科技樓科技樓
解放以後學校得到蓬勃發展,學校已經初具規模,但是不久文化大革命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學校一度成為內亂、內戰、批鬥的場所,學生被愚弄,教師受摧殘,設備遭破壞。大部分教師下放到農村或受“審查”,學生入學憑推薦,在校大部分時間用於挖防空洞,學工、學農、學軍。學制縮短為初高中各兩年,教學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975年在蔡家崗公社建立了一所農村分校,輪流安排一個班的學生在校上課和勞動,這個分校到1978年才撤消。
“十年浩劫”,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被打亂,師生沒有能正常上課,教學質量也被忽略,學校規模很難擴大,在這場運動中學校飽受摧殘。直到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後,學校黨政負責人戴梅魁、李仲麟等同志,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撥亂反正,率先收回一批受過錯誤批判和處分的骨幹教師,學校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教育教學上來。直到聯考制度恢復,這才重新激起了教師工作熱情和學生學習積極性,連續幾年聯考成績斐然,升學率高,且有不少學生考上北大、清華、中國科大等一流大學,學校得到上級嘉獎,獲得“常德地區聯考成績優異”的獎旗。
至此,以方用、丁為戊、李先治、丁右林、易元良、胡應培、單小汀、龔純孝、陳克理、常弼良、吳榮斌、堵祖倫、吳景岩、聶欲沂、易繼法、陸成本、李國璜等為代表的名優教師,為學生、為社會所稱道,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了豐碑,為學校的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五、新的時期,特色見長
行健樓行健樓
新時期,上級根據幹部“四化”要求,全面調整了學校領導班子。劉金城校長上任以後,向全體師生提出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奮發圖強,振興七中”的總體目標,在劉金城校長的帶領下,常德七中開始以嶄新的姿態向前邁進。1994年8月—2003年7月,石振亞擔任校長期間,帶領師生員工一步一個腳印前進。學校規模逐步擴大,到2002年,學校已有49個教學班,在校生近2000多人,校園面積130餘畝,校園建設發展很快,建有自強樓、芙蓉樓、科教樓、圖書館、雙馨樓、學生公寓等現代化教學中心、科教中心、藝術培訓中心和生活服務中心,校園美化、綠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被評為省園林式單位。
如何將學校辦出特色來,一直是幾代七中人的致力追求。他們認為,特色就是學校的品牌,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是很難叫的響的。於是以石振亞為首的學校領導明確了“按教育方針育人,憑師生素質立校”的辦學原則,“努力培育現代人、文明人、成功人”的育人目標,提出了“德育為首,全面發展,心育深入,藝術見長”的辦學目標,並經過認真的分析和論證,最終把七中的特色定位在“藝術”上,要把七中辦成培養藝體人才的搖籃。
一整套關於創辦藝術特色學校的實施方案很快出台,七中人開始了“特色”之路的艱難歷程。音樂、美術、體育學科老師不夠,校領導便分頭行動到省內外的高等學校去“覓”,到市內外的高等學校去“挖”,終於網來了一批教學能手。
為了鍛造出藝體名師,學校採取了“走出去,請近來”的辦法,每年都安排藝體老師到湖南師大進修學習,有的還被送到中央美術學院帶薪深造,同時,學校每年都要聘請省內外一些知名專家教授來校講課,中央美院的王維新教授、湖南師大的朱輝教授等都是七中講台上的客座老師。
辦藝術特色學校,沒有藝術樓不行,為了修建藝術樓,學校克服了很多困難,想盡了辦法,到處籌資,可以說是歷經千辛萬苦才把藝術樓建起來。這座樓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投資達400多萬元,能夠滿足音、美教學及興趣班的培訓需要:擁有5間大畫室的美術培訓中心,繪畫所需各種用具一應俱全,無論是學素描,還是學色彩工藝,都有專門的學習場地。15個琴房,10多台鋼琴,近100件古箏、手風琴、電子琴、管樂器等樂器,加上一個設施一流僅燈光音響就花了60多萬元的400平方米演出大廳。
當硬體和軟體都達到一定水平,藝術教育日顯特色時,七中迎來了一件讓他們興奮不已的喜事:2000年5月18日,一塊“湖南師大藝術學院常德附中”的牌子掛上了七中的大門,莫道宏、鄒克忠等市級領導特意前來授牌,從此,七中成了湖南師大的教育基地和實習基地,七中學子也提前享受到了高校的藝術教育。
經過在特色道路上艱苦奮鬥了十多年,常德市七中終於形成了特色,辦出了實效,成了一所名副其實的藝術特色學校,成了培養藝體人才的搖籃。
除了藝術方面,學校在德育和心育方面也頗有特色。在德育方面:學校實行規範化管理。在教育內容上,學校構建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的教育體系。學校還率先參加了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辦的“九五”規劃國家級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實驗。一系列的德育工作促進了學校文明校風的形成,學生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多年來,沒有任何嚴重違紀事件發生,綜合治理工作受到上級的表彰。心育方面,學校加強了心理教育,是國家教育部“九五”、“十五”重點科研課題“中學協同教學與心理發展”的重點實驗學校。學校為學生建立了心理檔案,舉辦心理教育講座,開展心理諮詢,2000年,學校與市教科所心理學會共同舉辦了全市心理學會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學校實驗課題獲省教研成果二等獎、市一等獎。
學校先後被授予湖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南省文明建設單位、湖南省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重點中學(現更名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常德市雙文明建設標兵單位、常德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03年7月,李中英校長上任以來,學校規模不斷擴大。現在學校占地面積14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60000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27658平方米,辦公用房867平方米,生活用房7100平方米,其他用房1525平方米。體育場館、體育器材、音樂器材、美術器材、理化生實驗儀器均已配備並達國家標準。學校教學設施先進,擁有現代化的電腦房、語音室、校園區域網路。圖書館藏書豐富,藏書約10萬餘冊。學校還裝備了閉路電視系統和校長辦公系統。學校現已發展到54個教學班,高中42個教學班。教職員工230名,高級教師64人,教師黨員105名。學校現有學生3031名。“以發展為主題、以教學為中心、以藝術為特色,以創新為重點、以管理為依託”,這是李中英校長的辦學主張。在正確的辦學思路指導下,學校各方面成績斐然。
特長班規模由小到大,整個校園浸透著濃濃的藝術氛圍,教學樓走廊、樓梯口、宣傳欄到處掛著藝術班學生作品,並不時更換。目前,藝術特長生已達500多人,已呈現規模效應的發展趨勢。近年來,僅藝體特長生就為學校捧回200多個獎項,其中既有全國的大獎,也有省級的獎勵。
學校仍把德育放在首位,學生的合格率達100%,全校優秀班級達標率保持在35%以上,不合格班級為零;學生品行優良率達90%以上。學校組織了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團隊精神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加強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管理,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學校在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深入開展師德教育,弘揚“不忘憂患,牢記責任;為人師表,德業雙馨,團結協作,艱苦奮進,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七中精神,認真學習、宣傳、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體教師都能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和投入意識。一年來,學校一直堅持以創文明校風,樹師表形象為重點,強化師德教育,做到依法執教,廉潔從教,文明施教。
80多年來,學校培養出大量人才。現已為國家輸送了3萬多名合格畢業生,其中有高級教師、大學教授、著名醫生、國家幹部、企業家、知名學者、科學家、作家、文藝工作者等。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祖亮,中校特級飛行員鄭小龍,湖南農大廖曉蘭教授,博大資本國際有限公司主席胡野碧,集連投資有限公司首席行政官李靈修,哈佛大學生物系博士後戴勇,著名歌手陳思思,海豚音小王子王櫟鑫,著名模特瞿穎等都是從這裡走出去。
風雨滄桑,優秀而厚實的文化在這裡層層積澱;凱歌不絕,難以勝數的經世之才從這裡走出去,逝者如斯,精神猶在。常德市第七中學已由當年一所簡陋的國小發展成為今天這所教學理念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硬體設施完善、教學方法獨到的現代化學校。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在“科教興國”的政策鼓舞下,常德市七中一定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傑出校友

1.王櫟鑫,2007年“快樂男聲”廣州賽區冠軍 ,全國總決賽第七名,當時年齡最小的選手(18歲)。
2007.10.18 加盟種子音樂成為吳克群、光良、許茹芸、伊能靜等明星的小師弟
2008.01.09 發布他的首張EP《天生一對》。 EP分為四版:鬼馬小鑫靈版,海豚王子版,台灣版,香港版,EP改版創下亞洲EP專輯改版新記錄。
2.陳思思,中國著名青年歌唱家,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新民歌領域的領軍人物。
3.瞿穎,中國女模特、演員、主持、唱歌等多棲明星,國際知名品牌代言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