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代斯,G.

布蘭代斯,G.

布蘭代斯(1842~1927) Brandes,Georg丹麥文藝評論家,文學史家。1842年2月4日生於哥本哈根,1927年2月19日卒於哥本哈根。

布蘭代斯,G.

正文

布蘭代斯,G.丹麥文藝評論家、文學史家。1842年2月4日生於哥本哈根,屬猶太人血統。曾在哥本哈根大學學習法律,後專攻美學和哲學,深受克爾凱戈爾等人的影響。1862年因撰《古代的運命論》一文而獲金牌。1864年大學畢業。1868年發表《美學研究》,1870年發表《法蘭西現代美學》,因危及宗教的基礎而受到宗教界的攻擊。同年出國旅行,途中遇易卜生。易卜生鼓動他在斯堪的納維亞發起一次“精神革命”。1872至1875年在哥本哈根大學任教期間發表了一系列講演,以後彙編成《十九世紀文學主流》(1872~1890)一書。布蘭代斯曾猛烈抨擊19世紀丹麥作品中的唯心主義,提倡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被保守派指責為急進主義和無神論的代表,受到打擊和迫害,不得不放棄哥本哈根大學的教職,離開祖國,僑居柏林。在柏林研究德國文學,並繼續發表有關克爾凱戈爾、泰格奈爾和迪斯雷利的專題評論。
80年代,布蘭代斯的急進民主主義文學觀在斯堪的納維亞廣為傳播,得到德拉克曼、雅科布森、挪威的比昂松、易卜生、加爾博格、基蘭德等人的熱烈回響。1883年回丹麥,繼續在哥本哈根發表文藝講演。1884年加入“丹麥自由黨”,積極為它的機關刊物《政治報》撰稿。1887年應邀赴俄國講學,次年發表《俄羅斯印象記》《波蘭印象記》(1888),並在歐洲大力介紹俄國作家普希金、果戈理、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和高爾基的作品。1880至1890年的10年間,他與尼采保持通訊聯繫,受到他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並發表了“貴族急進主義”的尼采哲學觀點。這種哲學的“英雄崇拜”的思想,反映在他所作的《瑟倫·克爾凱戈爾》(1877)、《莎士比亞傳》(1895~1896)等名人的傳記中。尼克索的長篇小說《征服者貝萊》問世後,布蘭代斯曾高度評價斯堪的納維亞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布蘭代斯發表了下列著作:《歌德傳》(1915)、《伏爾泰傳》(1916~1917)、《尤利烏斯·凱撒傳》(1918)、《米開朗琪羅傳》(1921)。他還著有政論《世界大戰》(1916~1917)、《悲劇的第二部》(1919),抨擊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他是巴比塞所組織的“光明社”的領導成員。
布蘭代斯選集共18卷(1899~1910),自傳3卷(1905~1908),與斯堪的納維亞作家的通訊8卷(1939~1942),與其他歐洲作家通訊 4卷(1941~1942)。
布蘭代斯的名著《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共6卷,包括《流亡者的文學》《德國浪漫派》《法國文學的反動》《英國的自然主義》《法國的浪漫派》《青年德意志》。這部著作縱論法、德、英諸國的浪漫主義和民主主義運動,探索這些國家文學重要的動向和源泉,研究內容涉及文學藝術、宗教和政治等方面,同時抨擊丹麥的貧弱、暗淡的現實,指出丹麥比歐洲各國落後40年。布蘭代斯自稱他的目的是向丹麥介紹外國文學,使丹麥文學能與之融為一體,同時把丹麥文學放在歐洲文學的背景上,以顯出其不足之處。布蘭代斯倡導的急進民主主義文學,以及提倡作家關心現實的社會問題等觀點,改變丹麥及北歐浪漫派脫離實際的傾向,推動了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