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濟寧市]

市中區[濟寧市]

運河之都·濟寧市市中區位於山東省濟寧市中部,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379平方公里,總人口52萬人。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境內文物古蹟眾多。

(圖)市中區[濟寧市]市中區[濟寧市]

運河之都·濟寧市市中區位於山東省濟寧市中部,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379平方公里,總人口52萬人。

自然地理

(圖)市中區[濟寧市]市中區[濟寧市]

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3度,年降水量650—800毫米。地勢平坦,水系屬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運河、洸河等6條,貫穿南北的主要水上交通命脈——京杭大運河,自元代始,北通京津,南抵杭州,使瀕臨運河中端的濟寧中區成為南北交通咽喉。至明清時期,濟寧中區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遂使濟寧中區以“運河之都”“江北小蘇州”的稱譽聞名遐邇。境內兗濟、濟荷鐵路在此連線,橫穿城區東西;以“105”、“327”國道為主的公路幹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為城區的交通提供了便利條件。

文物古蹟

(圖)濟寧太白樓濟寧太白樓

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濟寧漢碑,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濟寧鐵塔,系國內七大古鐵塔之一;巍巍壯觀的太白樓遠近聞名;座落於古運河西岸的濟寧東大寺,為明代初年所建,建築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在省內屈指可數。
太白樓:太白樓坐落在濟寧市城區古運河北岸,原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其居在酒樓前”,每天至此飲酒,揮灑文字,寫下了許多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自唐鹹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賀蘭氏酒樓觀光,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並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為“太白酒樓”而聞名於世。宋、金、元時期對酒樓均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樓”時,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移遷於南城牆上,並將“酒”字去掉,名為“太白樓”,後於明、清、民國間進行了數十次較大的重修。

今天的太白樓是1952年人民政府撥專款在舊城牆上重建的。重建後的太白樓連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樣,磚木結構,二層檐下正中懸扇形“太白樓”楷書陰刻匾額。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詩人所書“詩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刻“三公畫像石”,樓的遊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廳壁記》和唐代以來文人墨客的讚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樓》等碑碣60餘塊。有罕見的李白手書“壯觀”斗字方碑。1987年,濟寧市在太白樓建立李白紀念館。

綜合經濟

(圖)市中區[濟寧市]市中區[濟寧市]

勤勞、勇敢、樸實、智慧的中區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著物資財富和燦爛文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區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發揚“不怕困難怕落後,團結實幹爭一流”的創業興區精神,依託區位優勢,奮力拚搏,使昔日的市中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具有一定經濟規模和較強經濟實力、科技進步、教育發展、各項事業興旺的城市中心區。

發展潛力

濟寧是魯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和商品的流通中心,山東省工業中心城市,建設中的組群結構大市。市中區是濟寧現代化城市集中區,且區內科技事業發達,智力相對密集,信息資源豐富,區內人才眾多,又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集中的城市人口,巨大的消費潛力,良好的交通通訊條件為發展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