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青

巴青

巴青縣地處西藏東北部、那曲地區東部、怒江上游。面積10326平方公里。總人口近3.1萬。轄2個區,12個鄉,161個村民委員會。

地理位置

巴青藏語意為“大牛毛帳篷”。吐蕃王朝時期稱該地為松比東布瓊,受象雄郭比諸侯及松比管轄。元代屬元朝皇帝任命的霍爾王領有。明代歸屬四川。清朝為三十九族部落之一,光緒年間,劃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清中央政府井派有官員駐紮。1941年,西藏地方政府始建巴膏宗。西藏和平解放後,1954年歸屬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管轄。1959年巴青縣人民政府成立,縣址遷至益塔區。1960年劃歸那曲地區管轄至今。1964年縣址遷至達爾塘。縣府現駐益塔塘。

地質地貌

該縣地處藏北高原南羌塘大湖盆區,地勢北離南低,全縣平均海拔在4500米 以上。境內主要山峰東有布加山,北有瓦馬拉山、珠洛山,西北有倉來山、曲如拉山、吾爾膏拉山。屬高原亞寒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高寒缺氧,空氣稀薄,冬寒夏涼,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溫差相對較大,無霜期短,冬季多大風雪。年日照時數 2400小時左右,年降水量約500-600毫米。降雪日數約在150天以上。主要自然災害有風災、雪災、水災、鼠災等。

礦產資源

已知的主要礦種有煤、鐵、鉻等。主要野生植物資源有冬蟲夏草、貝母、知母、大黃、黃連等。主要野生動物資源有白唇鹿、獐子、黃羊、岩羊、旱獺、水獺、高原兔、狐狸、猞猁、熊、狼、材等,其中白唇鹿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主要鳥類有天鵝、水鴨、雪雞、貝母雞、鷹等。

由於河流多,雨水充沛,牧草生長良好,有發展畜牧業的優越條件。巴青縣經濟以牧業為主,種植業比重很小。主要飼養氂牛、犏牛、馬、綿羊、山羊。西藏和平解放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和西藏人民政府給予牧民民眾各種優惠政策,極大調動了廣大牧民的生產積極性。科學養畜、科學放牧得到推廣。牧業生產迅速發展。

現有2台裝機容量為320千瓦的發電站1座,為居民照明用電發揮了重要作用。

交通狀況

黑昌公路是縣境內的主要幹線公路,與青藏、藏公路相連,南達拉薩市,北至 青海省,東通四川成都。全縣各鄉和大部分村均有公路相通。通車裡程達360公里。 土特產品主要有酥油、皮張、羊毛、牛羊絨、麝香、貝母、蟲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