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馬栗

Schl.ex chestn 馬拉巴栗多用播種繁殖,也可扦插繁殖。

馬拉巴栗

【學名】 Pachira macrocarpa (Cham.et Schl.) Schl.ex Bailey
【英名】 Malabar chestnut,Cayennenut
馬拉巴栗,俗稱發財樹、瓜栗、大果木棉 、招財樹、美國花生,為木棉科(Bombaceae)美木棉屬或瓜栗屬(Pachira)。常綠或半落葉喬木,馬拉巴栗屬熱帶觀葉植物。它樹姿優雅,樹幹蒼勁、古樸,車輪狀的綠葉轉射平展,枝葉瀟灑婆娑,觀賞價值高,尤以3—5株及各種辮狀或螺鏇狀造型,已成為室內觀賞植物的佼佼者,曾被聯合國環保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室內觀賞花木之一。盆栽用於美化廳、堂、宅,有“發財”之寓意,給人們美好的祝願。近幾年,我國台灣省及廣東、福建等地現已批量生產。
生長習性
馬拉巴栗性喜高溫和半陰環境,莖能貯存水分和養分,具有抗逆、耐旱特性,耐陰性強,容易栽培,喜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生長適宜溫度20—30℃,溫度低於10℃也能生長,但低於5℃容易受害,輕者造成落葉,重者可造成死亡。
繁殖方法
馬拉巴栗多用播種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種宜用新鮮種子,秋天成熟後採摘,將種殼去除隨即播種。播種後覆蓋細土約2厘米厚,然後放置半陰處,保持濕潤,播後約7天左右可發芽。發芽溫度22—26℃。苗長至25厘米左右可間密留疏,使樹苗均勻生長。實生苗生長迅速,苗期要薄施氮肥和增施磷鉀肥2—3次,促使莖幹基部膨大。春季也可利用植株截頂時剪下枝條,扦插在砂石或粗沙中,保持一定濕度,約30天左右可生根,但扦插基部難以形成膨大根莖,觀賞價值不如播種苗高。
栽培與養護
馬拉巴栗盆栽養護比較簡單,一般用疏鬆菜園土或泥炭土、腐葉土、粗沙,加少量複合肥或雞屎作基肥、培養土。小苗上盆或地栽種後,頂端具有明顯優勢,如不摘心,就會單桿直往上長;當剪去頂芽時,很快就會長出側枝,莖的基部也會明顯膨大。地栽長到1·5米高時,可編辮或“成龍”造型,編好再繼續種於地上或盆栽養護,提高觀賞價值。如台山市端芬鎮台灣外商在山坡地大量種植馬拉巴栗,並編辮成三株、五株、七株等盆景樹,經濟效益可觀。馬拉巴栗適應性強,喜光又耐陰,全日照、半日照或蔭蔽處均生長良好。但長久在陰暗處生長,生機會轉劣。入夏時應遮陰50%為好,以免烈日曝曬使葉尖、葉緣枯焦。在室內栽培觀賞宜置放有一定散射光處,不宜連續超過30天,如出現生機轉劣徒長現象,應逐漸接受陽光,切忌急速受強光照射,以防不適應枯死。盆栽生長期要保持盆土濕潤,不乾不澆,其膨大莖能貯存一定水分和養分,盆栽排水暢通,寧乾勿濕,不可潮濕滯水,如水分過多積水,則生長不良,或根莖腐爛;但土壤也不宜太乾,尤其晴天空氣乾燥時還須適當噴水,以保葉片油綠而有光澤。生長期每月薄施腐熟花生麩肥水或有機質氮、磷、鉀肥,或複合肥1—2次,一般室內觀賞不必施肥。但每1—2個月盆施複合肥一次,每盆6—8克左右,以薄施為好,切忌濃肥,應增施磷鉀肥,使莖幹膨大。或葉面噴肥1—2次,以綠旺+植寶素+0·2%磷酸二氫鉀等營養液,使葉片厚、葉色墨綠,每10—15天噴一次,可保持葉片綠而有光澤。冬季要溫暖避光越冬,溫度不宜低於5℃,土壤也不應太乾,晴天空氣乾燥時適當噴水。春季應修剪枝葉1次,促使枝葉更新。
編辮造型
馬拉巴栗播種長至2米左右,約在1·2—1·5米處截去上部,讓其成光桿,然後從地上掘起,放在半陰涼處讓其自然涼乾1—2天,使樹幹變得柔軟而易於彎曲。接著用繩子綑紮緊同樣粗度和高度的若干植株基部,將其莖幹編成辮狀,放倒在地上,用重物如石頭、鐵塊壓實,固定形態,用鐵線紮緊固定成直立辮狀形。編好後將植株繼續種於地上,加強肥水管理,尤其追施磷鉀肥,使莖幹生長粗壯,辮狀充實整齊一致;也可直接上盆種植,讓其長枝葉。目前市場銷售的“三龍”、“五龍”、“七龍”等即是用3枝、5枝、7枝植株經打成辮狀後種於盆中。夏季2—3天澆水1次,春秋季每4—6天澆水1次,冬季以濕潤為宜,適當減少澆水次數。
注意病蟲害發生,如發現莖部表皮發黑或露出黑色絲狀纖維,是莖腐病而引起馬拉巴栗爛莖。發病初期應噴灑50%殺菌王水溶性粉劑10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炭疽病可用50%百菌清可濕粉800倍或50%多菌靈600倍液噴灑防治,每7—10天1次。如菜青蟲、尺蠖、紅蜘蛛可定期噴施40%氧化樂果800倍或50%敵敵畏1000倍液,每7天1次連噴施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